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正德尔福汽车公司近日宣布与业内领先的以色列Innoviz公司签署商业合作协议。Innoviz公司致力于研发大规模商用自动驾驶汽车的激光雷达技术,这些技术未来将被整合应用于德尔福自动驾驶系统中,为汽车制造商提供一整套自动驾驶技术方案组合。Innoviz激光雷达技术采用固态设计,具备优秀的远程扫描性能,目标探测能力强、精确性高。远程激光雷达对于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沃尔沃汽车宣布,将在其2022年投入量产的下一代可扩展模块架构SPA 2的全新车型中搭载Luminar激光雷达感知技术,此举将树立自动驾驶安全和技术的新标准。基于沃尔沃汽车与美国硅谷初创公司Luminar的合作,沃尔沃汽车将推出首个高速公路自动驾驶系统"Highway Pilot",Luminar的激光雷达将作为自动  相似文献   

3.
激光雷达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光雷达是一种各领域广泛应用的环境感知传感器,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更是成为自动驾驶车辆核心的建图定位设备。本文主要概述了国内外激光雷达的研究现状,分析并对比了三角测距和TOF两种激光雷达实现原理,讨论了目前主流厂商的测试标准,介绍了激光雷达技术的在气象观测、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的主要应用,为激光雷达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同步定位与建图(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技术可使自动驾驶车辆在未知环境中根据车载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估计自身位姿,建立环境地图,为车辆的规划、决策提供定位信息,是近年来自动驾驶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车载激光雷达的点云数据,聚焦SLAM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围绕前端里程计、后端优化和回环检测技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考虑到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结合目前多传感器融合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展望了自动驾驶多传感器融合SLAM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5.
针对自动驾驶感知域系统的激光雷达、图像传感器、惯性测量单元3种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时基校准问题,利用机械式激光雷达自身特征设计校准设备、系统及实验方法.基于激光雷达的触发事件和车载图像传感器感知特征,实现两种传感器时基在线标定,并通过示波器测量校验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利用激光雷达扫描频率与触发事件时间差相互关联的特征,将激...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自动驾驶汽车传感器的校准质量,增强自动驾驶系统对目标的精准感知能力,提出了基于手眼模型的毫米波和激光雷达联合标定方法。首先,利用毫米波雷达的内在结构特征建立数学模型,对毫米波和激光雷达传感器的外部参数进行精确计算,确保在统一的世界坐标系中。然后利用手眼模型作为融合分析的基础,实现了毫米波和激光雷达的联合标定。最后,在自动驾驶小巴车平台上进行了标定试验,利用该标定系统得到标定结果的三维位姿关系,并验证了自动驾驶小巴车传感器数据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测距误差均值为0.01 m左右,传感器旋转角度可以精确到1°左右,可以满足汽车自动驾驶系统中雷达感知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正>Quanergy Systems公司宣布,已经与吉利汽车集团建立合作,双方将深入合作研发实现智能城市和自动驾驶汽车系统的商业化解决方案。在此之前,Quanergy曾在浙江省首次部署了基于激光雷达的智能城市解决方案,是由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资助的首个采用5G-V2X技术、自动驾驶车辆和车路合作技术以实现智能基础设施和智能车辆部署的项目。项目中的路边感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自动驾驶时单传感器对周围车辆识别成功率及工程实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相机图像与激光雷达信息相融合的车辆识别和地图构建方法.对相机与激光雷达进行了联合标定和时间配准.对图像中的车辆阴影与激光雷达检测信息进行提取,获得两者间的坐标关联度特征,并根据其阈值范围确定周围是否存在车辆.将相机图像信息与激光雷达检测信息进行融合...  相似文献   

9.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自动驾驶汽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自动驾驶汽车的实现离不开各类型的传感器,实现传感器的安装、标定对于自动驾驶汽车至关重要。文章介绍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相机的标定、多线激光雷达的标定、相机和激光雷达的联合标定。最后,文章构建了仿真环境和车辆行驶控制仿真算法。  相似文献   

10.
正伟世通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广汽研究院)日前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协议的签署,表明双方将借助各自的优势共同致力于发展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技术领域。根据协议,双方将基于伟世通DriveCore~(TM)自动驾驶控制技术,联合开发自动驾驶解决方案。DriveCore~(TM)在2018 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首次亮相,其  相似文献   

11.
正4月26日,全球汽车座舱电子领导者伟世通首次在中国展出DriveCore~(?)自动驾驶平台。DriveCore~(?)作为第一个支持汽车制造商与第三方的开放合作,快速开发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将大大加快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和商业化。  相似文献   

12.
Q&A问答     
正1781激光雷达Q:请问现在有量产车采用了激光雷达的吗?休闲自在A:目前在国内道路上除了正在进行路试的自动驾驶车辆搭载了激光雷达,其余还没有量产车采用激光雷达。主要原因除了成本因素之外,法规要求暂时也不允许车企将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开放给国内消费者。然而,这并不代表没有量产车使用了激光雷达,奥迪A8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3.
正德国汽车技术供应商博世集团(Bosch)4月19日宣布,已与百度、高德和四维图新签署基于高精地图的自动驾驶战略合作协议,旨在为中国市场开发用于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地图。根据合作协议,百度、高德和四维图新将使用博世的雷达和视频传感器,来帮助生成和更新地图,这对自动驾驶汽车上路至关重要。博世集团移动解决方案部门董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四维图新和国内自动驾驶商用车技术与运营公司嬴彻科技达成前装量产定点合作协议,四维图新将为嬴彻科技2021年底量产的自动驾驶商用车项目,提供L3级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地图"数据+引擎"产品服务,这是国内首个面向商用车L3级自动驾驶干线物流的高精度地图商业订单。  相似文献   

15.
<正>众所周知,激光雷达因其强大的环境感知能力被推举为自动驾驶不可缺少的传感器。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各地自动驾驶研发过程的推进,激光雷达市场已经逐渐打开。Velodyne Lidar作为激光雷达领域的"老大哥"在2019上海车展上展出了其家族产品,包含3款主推的激光雷达,分别是可隐藏固态激光雷达Velarray、宽视角短程激光雷达Vela Dome和高分辨率远程激光雷达Alpha Puck。Velarray是Velodyne第一款固态激光雷达,首次于2018 CES  相似文献   

16.
正全球汽车安全领域的领导者沃尔沃公司日前宣布,将在2022年正式量产的采用下一代平台SPA 2的全新车型中搭载Luminar激光雷达感知技术,树立自动驾驶安全和技术的新标准。沃尔沃汽车集团首席技术官贺瑞安表示:在安全的、负责任的使用前提下,自动驾驶技术将会成为史上挽救生命能力最强的技术之一。Luminar激光雷达感知技  相似文献   

17.
余杭 《汽车文摘》2024,(2):18-27
近年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汽车对于环境感知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激光雷达数据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更好的获取环境中的三维信息,已经成为了3D目标检测领域研究的热点。为了给智能汽车提供更加准确的环境信息,对激光雷达3D目标检测领域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综述。首先,分析了自动驾驶车辆各种环境感知传感器的优缺点;其次,根据3D目标检测算法中数据处理方式的不同,综述了基于点云的检测算法和图像与点云融合的检测算法;然后,梳理了主流自动驾驶数据集及其3D目标检测评估方法;最后对当前点云3D目标检测算法进行总结和展望,结果表明当前研究中2D视图法和多模态融合法对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自动驾驶技术开始迈入落地及应用阶段,在系统架构层面传感器和域控制器的复杂度越来越高,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各类传感器及域控制器间的数据同步和融合显得极为重要。基于此,文章详细介绍了集成多类传感器和高阶域控制器基础上的自动驾驶系统时间同步方法,为多传感器数据的精确时间同步、传感器与域控制器的精确时间同步提供了较成熟、可靠及可实施的系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正法雷奥作为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全球领导者,于11月23日正式发布第三代扫描激光雷达(LiDAR),该产品将于2024年投放市场。这项技术能够显著提高驾驶辅助系统的性能,使得自动驾驶成为现实,同时极大地提高了道路安全水平。法雷奥第三代激光雷达性能全面提升,实现450万点频和每秒25帧的速度重建车辆周围环境,并实时生成3D图像。  相似文献   

20.
<正>最近看到几则与自动驾驶有关的新闻,其中不乏行业巨头,如戴姆勒、博世、英特尔等,既有汽车行业,也有IT产业。这也体现了智能网联技术的未来趋势,那就是行业合作、跨界融合。其中一则消息是博世宣布与戴姆勒合作,推动完全自动驾驶及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双方已达成协议成立开发联盟,共同为自动驾驶系统开发软件及算法,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