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论隧道超欠挖的分析与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隧道超欠挖问题进行了分析,评价了超欠挖的计算方法,指出了超欠挖对隧道工程的影响,同时介绍了超欠挖的各种检测方法,并把这些方法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类来阐述,以此作为隧道施工监控和验收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中介绍了PE管线的清洗方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爆破除垢法的具体步骤、清洗工艺、应用情况和清洗效果,可用于化工介质输送的PE管道内部结垢清洗,有效解决结垢被推动后使管道堵塞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确保崇爱高速公路观音山隧道施工安全,文章基于Plaxis 3D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对比不同超欠挖位置、深度、角度的八种超欠挖工况,模拟研究了观音山隧道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围岩超欠挖及其对支护结构和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探究了超欠挖状态下隧道围岩变形规律及结构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拱顶位置的超欠挖对隧道沉降最小值的影响较大,在拱脚处超欠挖对隧道沉降最大值的影响较大;围岩超欠挖对拱顶部位欠挖的影响大于超挖,而在拱脚处超挖的影响要大于欠挖;拱脚处的围岩超欠挖影响大于拱顶。总的来说,隧道超欠挖会对围岩稳定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在深度与范围可控的前提下影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了目前国内过江隧道的建设情况及修建过江隧道的优越性,针对重庆市都市发达经济圈交通联系不便的现状,提出在朝天门修建两江隧道的方案。通过对隧址区的地质条件、隧道的经济效益,以及隧道修建和运营的技术的可行性分析,证明在两江修建隧道是适宜的。它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国防建设的需要,并且对都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隧道相变蓄冷降温技术是绿色、环保、节能和可持续的新技术,可克服高岩温隧道传统降温方法的局限性,助力国家早日实现“双碳”目标。通过文献综述系统地总结能源隧道、相变蓄冷材料、相变储能结构、基于隧道衬砌换热器储能的相变板研究现状以及相变材料在隧道和地下工程降温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旨在加快隧道相变蓄冷降温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研究表明:(1)能源隧道可实现高效利用浅层地热能,隧道衬砌换热器可以提取足够的浅层地热能用于相变储能结构蓄能;(2)固-液相变蓄冷材料应用广泛,建议优先选择和调配高导热性、高潜热、相变温度合适和稳定性好的复合固-液相变蓄冷材料用于实际工程;(3)改变管型布局,添加鳍片结构,设计不同几何外型的相变储能结构等方法可优化和提升相变储能结构的传热性能;(4)利用隧道衬砌换热器给相变板储存冷量是可行的,增强相变材料导热性,提高相变温度和围岩温度的温差,以及增加隧道衬砌换热器长度均可提高相变板储能效率;(5)相变材料在隧道和其他地下工程(如避难硐室)降温中的研究与应用表明相变材料用于隧道降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岩爆问题是大相岭隧道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为了保证隧道施工安全和高效,岩爆问题的分析和预测显得至关重要.在结合大相岭隧道工程背景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模糊综合评判预测"法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用此方法对大相岭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岩爆出现的可能性、可能地段,以及岩爆烈度等问题进行了预测分析.所得结果表明,大相岭隧道中等程度及以上岩爆约占隧道总长度的37%左右,大体符合实际的开挖情况.因此证明,这种岩爆预测方法对隧道的安全施工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隧道施工中经常发生的超欠挖问题,文章引入了地面三维激光技术,以某隧道工程为例,阐述了三维激光技术在隧道超欠挖施工中的应用方法。实践证明:采用三维激光技术进行隧道超欠挖分析,既能保证测量放样隧道中线和标高的准确性,又能定制化输出分析结果,方便了施工管理,与传统方法相比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在隧道建设过程中,围岩分级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隧道施工的稳定性.文章在分析了众多的围岩分级方法以后,选择常用的Q值法作为修正对象;根据碳酸盐地区大断裂超深埋特长隧道的特殊性,提出了以断层、褶皱、地形以及岩溶的宏观影响系数对Q值法进行修正,得出了修正以后的建议Q’值法公式.以大坪山隧道为实例,进行验证分析,得出了在最深埋地段围岩级别较高、离断层最近的围岩级别较差的结论,与实际揭露的围岩级别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米家沟隧道是位于新建铁路神木至延安北段上的一座单线隧道.该隧道由于围岩破碎、节理发育、水平基岩层裂隙水渗透性强,以及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原因,主体工程完工后,隧道出现渗漏水现象.文章在分析了渗漏水原因的基础上,详细地阐述了治理渗漏水所采用的材料及其施工方法,隧道达到了不漏、不滴、不渗的治理效果.该隧道的渗漏水治理措施可供其他隧道借鉴.  相似文献   

10.
双侧壁导坑法因其具有控制地表沉降等优势,在超大跨度浅埋隧道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该工法中的临时支撑拆除方案与隧道施工工期、安全密切相关,但现有研究成果缺乏对其系统性的研究.为此,本文以超大跨度浅埋隧道为工程实例,开展临时支撑拆除时机、顺序、方法和安全措施等的相关研究工作,系统性阐述了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临时支撑拆除的时机、顺序、方法及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11.
层状围岩隧道施工爆破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立军 《现代隧道技术》2004,41(Z3):276-279
针对层状围岩条件下隧道爆破拱部很难成型、超欠挖较大这一难题,以朔黄铁路长梁山隧道为依托,通过爆破数值模拟,结合爆破作用的理论分析,经过现场试验,提出了在层状围岩中进行爆破施工的技术措施,有效减少了爆破对周围岩体强度的消弱作用,控制了拱部超挖,保证了施工安全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隧道开挖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安全、工程投资以及施工完成后期的运营安全。文章结合隧道工程实例,分析了隧道超欠挖特别是超挖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是近年来逐步采用的一种新型无机材料,该材料有独特的自我修复功能,与混凝土结构结合紧密,凝固后看不到裂缝。用于隧道渗漏水整治,效果良好。本文以龙门岭隧道为工程背景,介绍该材料在隧道渗漏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以交通运输部百年平安品质工程示范项目湖南芷江至贵州铜仁(湘黔界)高速公路寨子界超小净距隧道开挖工法的优化为例,总结了浅埋、偏压、超小净距隧道开挖工法的一些经验,对今后相同或相似地质条件的超小净距隧道的开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盾构隧道施工在推进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对周围土层产生扰动,从而在土体中产生超孔隙水压力,导致后期固结沉降。文章基于修正剑桥模型,采用应力路径法,对盾构掘进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的大小、扰动范围以及分布规律等进行了计算分析,从而得出了盾构施工引起的周围土体超孔隙水压力峰值;同时,通过考虑开挖面土舱压力、隧道中心处土体的静止土压力及土体粘聚力等因素的影响,确定了盾构施工引起周围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影响范围;在不考虑纵向渗流的前提下,根据达西定律原理推导得出了隧道周围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分布规律。结合算例分析表明:采用应力路径法得到的隧道周围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峰值与隧道的埋深呈线性关系;随着隧道埋深的增加,盾构施工对土体的扰动范围及超孔隙水压力的峰值都在不断增加;但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趋势随隧道埋深的增加逐渐变缓,当H/D=1.5时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趋势近似为线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水下悬浮隧道的主要特征,将水下悬浮隧道管段简化为两端简支梁力学模型.从水中悬浮隧道受力状态分析,推导了圆形截面形式悬浮隧道在涡激力作用下,做垂直于来流方向振动的微分方程.采用平均法对振动微分方程求解,得到了悬浮隧道在定常流状态下的幅频关系.建立定常振幅失稳的双尖点突变模型,导出了其失稳判据.根据失稳判据确定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洋流的临界流速.研究结果表明,水下悬浮隧道的失稳不仅取决于洋流速度和涡泄频率,而且还与悬浮隧道结构尺寸、材料性质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陈其强 《现代隧道技术》2004,41(Z3):186-188
山尾旗隧道施工应用光面爆破技术,在Ⅲ级围岩地段进行全断面光面爆破,有效控制了隧道超欠挖,减少了爆破对围岩的扰动,加快了掘进速度,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文章着重介绍该隧道光爆参数选定、光爆施工工艺及其体会.  相似文献   

18.
在如火如荼的城市地铁建设过程中,城市既有构筑物不可避免地会与隧道结构近距离接触,致使隧道施工对周边环境产生各种消极影响.开挖步序、爆破震动、支护强度、地下水等因素相互作用,使地面及周边构筑物产生沉降.文章以深圳某地铁车站施工为背景,介绍了袖阀帷幕注浆的施工要点,分析了袖阀管注浆帷幕在地铁车站暗挖施工中对周边构筑物的保护作用,并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了效果模拟.分析结果证明,帷幕注浆对保证隧道近距离施工中的结构安全和控制地表沉降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由于隧道使用期较长、环境恶劣,因此及时对隧道结构性能进行检测和诊断、对可能出现的灾害进行预测并评估其安全性已经成为隧道工程的必然要求.为此,在分析FBG传感器传感原理的基础上,将FBG表面应变仅用于隧道表面应变监测;同时在现场进行了FBG传感器与钢弦式传感器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FBG传感器具有很高的测试精度,长期稳定性好,信号传输距离远,是隧道长期监测的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隧道施工造成的超欠挖会改变围岩的应力状态,甚至影响围岩的稳定性。文章依据隧道超欠挖断面轮廓和喷射混凝土层覆盖厚度,将超欠挖下的围岩边界分为三类,即平行覆盖、底部覆盖和完全覆盖;基于弹性厚壁圆筒理论,推导了等效厚壁圆筒层的刚度和最大支护压力等参数;再依据锚喷支护并联体系,建立了隧道超欠挖下锚喷支护复合结构的刚度和最大支护力的计算公式。并以莲花山2号隧道为工程实例,利用收敛-约束原理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隧道超欠挖下的围岩稳定性分析更符合实际,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