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计算机电磁仿真软件,通过仿真试验结果分析,对小型对数周期阵列辐射抗扰测试天线进行低频段(60~200 MHz)增益补偿。优化后的小型对数周期阵列辐射抗扰测试天线测试数据与仿真预期基本相符。仿真数据和实际测试数据表明:优化后的小型对数周期阵列天线从60 MHz频率开始具有良好的电场特性,可以有效运用于汽车零部件和子系统的辐射抗扰测试。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探究关门压耳感的影响因素,进而解决目前车门关闭时车内压力过大的问题。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Star-ccm+的重叠网格技术分析关门时不同车门开度对车内峰值压力的影响。将不同车门开度的瞬时速度作为仿真计算的输入,得到该车型关门耳压计算值,并通过试验测试相同状态下实际关门耳压。仿真结果与测试结果对比显示车门开度35°与70°状态下得到的关门耳压基本一致,车门开度对关门时车内峰值耳压影响较小。在以后的测试和仿真模拟过程中可以快速提高仿真研究的进度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在瞬态变化的车内热环境下的人体表面温度分布情况及舱内热环境对乘员热舒适性评价的影响,以冬季某轿车乘员舱内热环境为研究对象,实车测试暖风系统开启后车内热流场的动态变化,建立乘员舱流场和温度场的瞬态仿真模型,综合考虑环境参数和人体新陈代谢等因素以及车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调节模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仿真计算与试验测...  相似文献   

4.
针对后视镜引起的前侧窗与车内气动噪声问题,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某商用车进行车外后视镜区域数值模拟和车内噪声预测的研究。稳态分析采用RANS模型中SST(Menter)k-ω模型,瞬态分析采用基于SST(Menter)k-ω的分离涡模拟(DES);通过分析后视镜侧窗区域的稳态静压力与瞬态动压力、速度和涡量云图,揭示了因A柱后视镜而产生车窗表面的湍流压力脉动的机理;同时求解瞬态流场获得两侧车窗表面湍流压力脉动载荷。采用声学FEM方法将车窗表面湍流压力脉动作为边界条件来计算气动噪声的传播,基于车内声学空间不同频率的声压级云图分布规律,说明了车内气动噪声主要集中在中低频段和声压级最大的分布区域;驾驶员左耳旁声压级曲线展示了20-2500 Hz频段内声压级变化规律。最后进行实车道路滑行测试,证实了气动噪声在车速80-110 km/h时较为明显的结论;采用CFD结合声学有限元的方法可较为准确地预测车内100-2500 Hz气动噪声的声压级,为优化后视镜、降低驾驶室内气动噪声提供仿真和试验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燃料电池轿车车内噪声特性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半自由场消声室内四轮转毂试验台上对燃料电池轿车进行了声振特性测试,采集了不同车速工况下车内噪声信号及运动部件的振动加速度信号。分析了不同车速工况下车内噪声的分布状况及主要频率成分。通过信号分析表明,车内噪声来源于驱动电机总成和燃料电池系统中的氢泵、风机,产生的噪声通过空气直接传到车内,同时引起车身板件振动并向车内辐射噪声。根据样车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减振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6.
汽车车身缝隙是汽车电磁于扰的重要耦合途径.通过分析汽车车身缝隙的结构,提出车身缝隙的简化模型,进而建立其仿真计算模型;分别改变车身缝隙模型的相关结构参数,考察相应的电磁场屏蔽效能的变化.仿真结果表明,车身缝隙越长,屏蔽效能越低,电磁干扰越容易耦合进车内;车身缝隙越窄,电磁屏蔽效能越高;改变车身缝隙搭接部分的长度和拐角角度并不能保证提高其屏蔽效能,具体变化趋势与频率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SUV车型加速工况车内轰鸣的问题,首先通过车内噪声和传递路径测试分析,识别出传动系统为问题产生的关键。对传动系统进行弯曲模态和扭振测试,确定扭振为车内轰鸣问题的原因。然后建立传动系统一维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识别传动系统不同部件参数对扭振的贡献。通过主减速器增加质量环,有效消除车内轰鸣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电磁抗扰度试验满足相关国家标准的情况下,研究设计了一种机器人手持天线测试抗扰度自动化平台,主要用于汽车零部件手持天线抗扰度测试,适用的测试对象包括且不限于车用电池包、电机、中控屏幕、控制器等。该机器人手持天线测试抗扰度自动化平台在试验前先通过机器视觉系统学习样品轮廓,随后对扫描路径进行规划、部署,控制天线按照试验步骤自动移动。通过试验论证,该机器人手持天线测试抗扰度自动化平台具有一定抗干扰性,能够大大提高试验效率,可以有效解决零部件抗扰度测试过程中试验人员需要频繁出入电波暗室的痛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车载控制器的网络受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网络受扰的自动化测试装置的实现方法,通过说明测试装置的原理,描述该装置对车载控制器总线抗扰自动化实时过程,从而论述该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该装置用自动化代替手动测试方式,在提高可操作性、精准性前提下,快速分析及确认车载控制器的网络抗扰能力,自动出具测试报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中利用线束频变参数和串扰系统的等效模型对电动汽车的线束串扰特性进行分析。首先测量其不同端口间的短路和开路阻抗,利用阻抗测量结果和多导体传输线理论计算得到频变参数;然后利用单线/双绞线模型近似描述电动汽车线束间的串扰现象,求出串扰电压的表达式;并得到频变电感、电容以进行仿真研究;最后在仿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信号源、线束间的感性容性耦合和端接负载等特性的影响得到了串扰特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汽车电磁兼容领域能力验证计划以及相关测试标准的研究,本文从辐射抗扰度场强标定、场均匀性核查、稳定性核查、偏离方案验证等方面分析辐射抗扰度能力验证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最终形成一套完成的整车辐射抗扰度能力验证方案。本文描述的辐射抗扰度能力验证方案弥补汽车电磁兼容能力验证暂无电磁辐射抗扰度能力验证的行业空白。  相似文献   

12.
面向人-车-环境系统的汽车驾驶模拟器的开发和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立  熊坚  陈泽林  雷茜 《公路交通科技》2002,19(6):160-163,171
应用模拟技术可安全经济地对人-车-环境系统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人为重点对驾驶员及乘客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等的研究,以汽车为重点对汽车动力学模型和汽车性能仿真等的研究,以环境为重点对车内空气,车内装置,道路评价和交通规划及管理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轿车声固耦合低频噪声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巍  刘更  吴立言 《汽车工程》2006,28(12):1070-1073,1077
建立结构载荷激励下乘坐室空腔声学系统和声固耦合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和LMS V irtual.lab对某轿车乘坐室结构与空腔声模态的频率和振型进行分析,采用直接法和模态叠加法对该轿车车内噪声仿真结果进行比较,指出采用模态叠加法计算声固耦合问题时,对于结构模态阶数的提取要求。通过计算仿真分析该模型低频噪声在频域中的分布情况,为降低由结构振动引起的车内低频噪声提供结构修改和声学修改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精准模拟传动系弹性及齿隙作用下电制动系统非线性机械负载,提出了自适应模糊滑模自抗扰的测功机控制算法。首先,针对一款前驱电动汽车,建立融合感应电机模型的车辆及台架机电一体化模型,引入典型正常制动和防抱死制动控制作为测试对象。其次,构建扩张状态观测器估计台架系统未建模动态,以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测功机实时模拟高度非线性机械负载。最后,开展了制动控制策略台架测试的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可精确模拟电制动系统动态负载,有效提高制动控制算法台架测试精度。  相似文献   

15.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分析工具和声学风洞试验,对某款全新开发的SUV车型进行局部造型和车身密封隔音优化,车内气动噪声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外流场仿真计算和声源识别测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识别出后视镜、前轮腔、A柱、雨刮等局部外形噪声声源部位,利用CFD仿真对流场进行优化,提出修改方案并通过实车测试验证效果,有效技术方案在新款车型上得到应用。根据泄漏噪声关键部位的识别,对车身密封和隔音进行了优化和提升,通过声学风洞试验验证了方案的实施效果,新款车型整车气动噪声车内声压级降低了约1.8dB(A),语言清晰度(Articulation Index,AI)提升了10%,提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车型发动机前端轮系皮带松边抖动引起车内加速噪声异常的问题,运用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AVL EXCITE TIMING DRIVE软件建立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仿真模型,复现皮带抖动现象;从电机转动惯量、皮带预紧力和轮系布置方案等方面探究改善松边皮带抖动的解决方案;通过各方案对比确定最佳解决方案,并进行整车车内加速噪声试验验证。试验结果验证了仿真计算准确性及解决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车内噪声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噪声控制方法采用较大阻尼比的材料,利用隔声、隔振技术,进行结构优化设计来控制噪声,但往往与汽车轻量化的目标相矛盾,且效果也不十分理想。因此,车内噪声的主动控制技术成为近几年人们研究的重点。本文阐述了汽车车内噪声的产生机理和传统的控制方法,并对主动控制方法和仿真测试技术在汽车减振降噪领域的应用作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汽车车内噪声对驾驶员和乘员的舒适性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基于人耳的汽车制动工况下车内时变噪声响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对Moore时变响度模型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在Matlab中建立其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然后建立了汽车制动工况下车内噪声测试系统,获得了某款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制动工况下乘员耳旁降噪前、后的噪声,并以此噪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传统时频方法、Zwicker和Moore特征响度分析方法的异同点。结果表明,特征响度比时频分析方法更能准确反映影响人响度感受的车内噪声来源;短期响度能够反映人的响度感觉,但最大值并不能全面反映汽车车内噪声的响度特征;Moore响度模型比Zwicker响度模型频率分辨率更高且能量分布更为集中。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前置后驱乘用车在一定发动机转速范围内产生车内轰鸣声的现象,建立了该车传动系统的扭振理论计算模型,获取了传动系统的扭振模态信息。进行了该车传动系统扭振强迫振动计算分析与扭振测试,验证了理论计算的准确性,并明确了该车低速轰鸣声是由传动系统扭振导致,进而可采取相关措施降低扭振幅值,避免低速车内轰鸣声产生。  相似文献   

20.
罗俊林  吴维  苑士华  刘辉  李鑫勇 《汽车工程》2021,43(3):374-380,404
本文中设计了一种单行星排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并为提高其速比跟踪控制性能,提出一种带前馈的自抗扰控制算法,以实现速比的跟踪控制。首先建立系统数学模型,通过传动系统转速关系的理论分析,得到前馈控制量,进一步采用自抗扰控制器对速比进行闭环控制。接着建立系统仿真平台和原型样车,通过仿真和试验对设计的带前馈自抗扰速比控制器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自抗扰速比控制法能有效实现速比的跟踪控制,与经典PID控制相比,具有速比偏差小、响应速度快、适应性好和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