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汽车网联化和智能化创造了汽车人机交互创新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其中语音交互已经成为人机交互的主要方式。首先,综述了从早期的物理按键到触屏以及发展到现在的语音多模态交互模式等人机交互发展进程,进而分析了国内外语音交互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最后,对语音交互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总结出人机交互将围绕从“基本可用”到“好用易用”,从“主副驾交互”到“多乘客交互”,从“被动式执行机器人”到“拟人化贴心助理”,从“车内交互”到“跨场景交互”以及从“语音交互”到“多模态交互融合协同”等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2.
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而智能交互是提升车辆系统性能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全方位的人机交互可以满足用户差异化的驾驶需求,提升车辆的安全性。为此,介绍了新能源汽车智能交互的分类和技术构成,从功能角度阐述了智能交互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
声纹识别除了要识别文本内容之外,还要识别说话人的身份,并根据应用场景为车内驾乘人员提供差别化服务,因此,相比目前已在汽车中广泛应用的语音交互,声纹识别是一个技术门槛相对更高的领域,在汽车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声纹识别可实现更精准的用户信息习惯采集,提升车内交互体验,并强化车辆安全防护,随着汽车智能座舱的兴起,会有较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云平台的车机控制技术属于汽车端的智能化、互联性技术,通过车辆与云端的数据交互,可以实现外部智能设备对汽车部分功能的远程操控。本文以车辆与云端交互技术为切入点,对技术现状和市场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在数据挖掘和存储方面的问题,并探讨了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董玮  李岩  董骐  渠谨黛  刘傲  董良 《汽车电器》2022,(10):1-3+6
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驾驶员和车辆之间的交互技术是汽车由传统走向智能的重要标志。在智能汽车的自主驾驶和驾驶人接管的阶段,由于不了解驾驶员当时的状态,不能简单切换驾驶模式,因为这与驾驶员当前所处的驾驶状态密切相关。本文从人员面部识别、生理及心理监控、用户接管及控制等方面综述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后,指出自动驾驶人机交互系统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徐飞 《世界汽车》2022,(2):68-71
思皓QX作为思皓乘用车旗下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旗舰车型,搭载了DMS系统、讯飞AI语音、多种智能场景以及腾讯和华为的车生态.近日,中汽中心根据智能座舱指标体系,对思皓QX进行了用户体验测评,对仪表、中控屏、语音交互、导航系统、DMS系统等方面进行打分.  相似文献   

7.
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快速发展,使汽车成为了移动智能空间和场景服务的体验终端。车载主机作为智能座舱人机交互的主控制器,集成了越来越多的车载功能。日趋复杂的功能和界面形成了对驾驶员注意力的争夺,而车载语音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帮助驾驶员降低对车内设备的操作依赖,增加车辆驾驶安全性。CAN总线技术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车载通信技术,为汽车语音功能的设计提供信号传输技术。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智能售货控制技术和智能语音识别技术进行嵌入融合,并通过无线通讯技术,设计了一款便捷式售货智能语音交互控制系统,系统由基本的硬件平台、基于Linux的软件平台以及语音识别处理平台构成,着重介绍了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自动识别售卖系统,实现了零售机器内商品无接触、全语音化智能购买体验,为用户提供高效、快捷的零售智能交互体验。  相似文献   

9.
随着汽车行业网联化和智能化的普及,人们希望汽车变得更加智能拟人化。极智灯光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产生的应用。本文主要分为3部分介绍极智灯光,首先介绍了极智灯光在车内的主要应用,包括互联互通、拟人交互、多模交互、智能助手、驾驶安全、智慧场景等不同场景的不同应用;第2部分介绍极智灯光的扩展应用,扩展了它在车内的应用场景,如音乐律动、疲劳监测等;最后介绍极智灯光和汽车外部场景结合的扩展应用,将极智灯光与整车联动起来,扩展更多的应用场景,如车外行人监测警告、前车雷达影像显示等,打造内外部的联动效果,给客户带来极智的驾乘体验。  相似文献   

10.
<正>智能语音助手、AR-HUD(增强抬头显示)、流媒体后视镜、数字液晶仪表显示……随着汽车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与出行关联性不强的功能出现在汽车上,汽车也从曾经出行辅助工具逐渐转变为集音乐、观影、互动等为一体的智能硬件设备。智能座舱,作为汽车智能化发展中的分支产物,成为现阶段汽车研发、制造、宣传中的重要一大考量因素,以屏幕更大、实体按键越来越少、语音交互为主要互动方式的智能座舱模式也逐渐趋于统一。相较于自动驾驶技术对于安全性要求过高,落地难度过大等特点,智能座舱无疑是现阶段汽车技术发展中,  相似文献   

11.
环境测试是实现高级自动驾驶的重大技术问题,阐述了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测试发展现状,阐明了智能网联汽车热带测试场景建设的必要性。深入挖掘国际上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景建设项目提出的场景框架,然后提取场景框架中的环境要素,指出相应环境要素对于智能网联汽车安全驾驶的重要影响。提出智能网联汽车热带测试场景的环境要素,并凝练了海南热带测试场景环境要素中的气候、交通和植被要素特征,建立了具有代表性的智能网联汽车热带测试场景,为高级自动驾驶实施落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汽车作为目前人类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之一,其智能驾驶技术大部分处在L2~L3“人机共驾”技术的发展阶段,在L5级自动驾驶技术出现之前,“人机共驾”仍然是目前主流的驾驶方式,其各种车载系统和交互方式正在不断完善。多模态交互作为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必然将与汽车融合产生新的“火花”。对车载系统中多模态交互设计研究包括疲劳状态预警、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智能接管提醒、智能泊车等方向进行梳理总结,对车载AI多模态交互设计包括多屏交互、触控交互、手势交互、语音交互、表情交互、眼动交互等自然交互方式进行分析。采用文献研究及案例分析的方式探究如何在基于安全和情感化的背景下使驾驶员的体验更加舒适,展望了汽车多模态交互设计在车载系统中的应用及未来趋势。恰当而良好的交互方式融合将会提高各种车载系统及应用的安全性和驾驶的舒适度。多模态交互的引入必将是汽车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正>相对于自动驾驶落地技术难、政策监管上的不确定性,智能座舱作为与消费者最高频的触点,已经成为传统汽车向智能终端转变过程中最典型的缩影,智能座舱的商用化落地能力也被各汽车主机厂预见,成为各汽车主机厂相互竞争的一大着力点。智能座舱的发展也让汽车逐渐摆脱代步工具的固定认知,让汽车成为人们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娱乐产品与出行硬件。智能座舱的发展也让汽车个性化程度更高,带来的也不仅仅是汽车产品的创新,更多的是造车思维的创新,通过生物识别技术、语音交互、手势交互、车窗智能互联、多屏联动技术等技术革新,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出行习惯,  相似文献   

14.
正CES Asia一直被国内科技迷奉为"黑科技盛会",随着车联网、智能驾驶、语音交互、车载多媒体系统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与消费电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近。在2017年6月7-9日在上海举办的CES Asia 2017上,许多全球知名汽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与科技公司展出了各自在无人驾驶、智能汽车领域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5.
陈琦 《汽车与配件》2023,(11):24-26
<正>人们对于智能座舱的理解和思想在进化,汽车智能座舱的定义也因此而改变。而今,智能座舱不仅是硬件和软件的集成,更要覆盖到整个智能座舱的使用场景,不断满足驾乘者对于情感方面、安全方面、舒适方面、交互方面的需求,它的定义已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6.
新能源汽车通过搭载语音芯片能够促使其智慧驾驶系统提供更舒适的驾驶体验。阐述了语音芯片和新能源汽车智慧系统的发展情况,给出语音芯片的总体结构设计和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方 式。结果表明,语音芯片在新能源汽车的智慧驾驶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人机 交互水平。  相似文献   

17.
正电动智能超跑SUV荣威MARVEL X是全球首款量产智能汽车,搭载了"最后一公里"自主泊车功能,可以支持智能化停车库,实现停车场自主行驶、车位寻找、车位识别、车位驶入驶出等智能驾驶场景。其拥有双巨屏智能集成交互系统、豪华底盘、梯形连杆后悬等6大豪华舒适标配,以及AR增强现实技术、无线智能给电系统、AI 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互联网汽车智能系统(斑马3.0版)等6大智能科  相似文献   

18.
以车内驾乘人员多屏信息共享为目标,介绍人机智能交互设计中手势交互的关键技术及具体应用,提出基于具体场景的手势识别设计方法,并在试验模拟台架上对操控便利性及操控识别率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设计能大大减少界面误操作,并提高手势识别成功率,在未来智能网联汽车人机交互界面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朱庭男 《时代汽车》2023,(19):115-117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智能座舱作为未来汽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成为汽车制造商们竞相争夺的市场。本文从智能座舱的概念、发展情况以及场景化创新趋势入手,探讨智能座舱场景体验方法的应用及其在智能座舱创新中的作用,并提出基于场景体验的智能座舱创新应用策略。研究发现,基于场景体验的智能座舱创新应用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汽车驾驶体验,为汽车制造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世界汽车》2021,(4):102-105
近十年来,"智能汽车"这一概念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智慧座舱"、"辅助驾驶"甚至"车路协同"技术的逐步成熟,为产品带来新架构,为公众带来新体验,为行业带来新模式。然而,新事物的诞生往往伴随着产品力的不成熟与市场的质疑,当前的智能汽车无论在智能交互或是行驶安全方面,多数还无法满足用户场景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