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主要内饰件VOC及气味的释放推算量化整车的水平,以实现车内空气质量达标及气味品质提升的目的。采用1 m3试验舱对某车型的主要内饰件VOC以及气味进行测试,并用整车试验舱对新装配内饰件后的整车进行验证测试,以8种典型目标物定量分析以及主要气味性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主要的内饰件VOC的释放水平总趋势与车内空气质量高度吻合,而且主要内饰件的气味水平也与整车的气味保持一致;建立了内饰件VOC及气味对整车的空气质量贡献的数据模型,对预测并改进整车的车内空气质量水平的工作提供指导。另外结合2019年C-ECAP的评价规程对2款车的车内空气质量进行了评价计算。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车内异味逐渐成为消费者购买车辆的一个最为直观的关注点。本文通过对座椅总成及其部件材料(约200-300件)的VOC及醛酮物质、气味和GCO数据的分析,深入解析座椅气味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来源。结果表明,座椅气味强度普遍较强且较为刺激,座椅的气味和VOC主要来源是泡棉材料,同时面料的选择也可直接影响其气味和VOC的散发;对座椅气味及VOC进行整改时,可重点考虑泡棉材料及其面料材料。  相似文献   

3.
以广汽三菱汽车有限公司(GMMC)某型车气味改善为研究课题,通过整车气味测试,气味风险材料筛选,材料气味溯源分析整改和整改后整车效果确认,重点探讨了采用气味抽查法和气味溯源方法在乘用车气味改善的可行性。通过最终效果确认和对比分析,整改后整车气味由原来的3.5级降至3级,同时相比常用的整车-零件-材料3级正向气味溯源分析法,整改费用降低78%,整改周期减少70%。  相似文献   

4.
对汽车行业气味评价,特别是新车气味评价方法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实际工作创新性提出了群体气味评价方法,并进行了详细论述及实例展示。特别是对新车气味改进、不同方案对比、主体气味接受程度等评价工作,此方法更具科学性、区分度和说服力。此评价方法可操作性更高,更具稳定性,完善了整车气味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热脱附-气相色谱-气味嗅辩仪/质谱联用法(TD-GC-O/MS)分析前壁板隔音件总成及其材料,分析聚氨酯发泡层(PU)、乙烯-醋酸共聚物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复合层(EVA+PET)的气味物质种类和含量。通过气味评价确定总成和各材料层的气味类型和气味强度,分析气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与气味类型和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导致总成气味的主要物质。据此通过改变材料层原料的配方和工艺、催化剂、EVA用量来提升前壁板隔音件的气味。  相似文献   

6.
汽车车内使用到大量塑料作为装饰材料,塑料的气味特性直接影响整车的气味特征。测试的四种材料中,定制的低气味配方具有较好的气味特性;使用FID测试气体的总挥发物无法直接反映待测塑料样品的气味差异,也无法对塑料样品的气味进行很好的管控;使用GC-MS可以对塑料的挥发物进行分离、定性和定量,但是由于设备特征,测试的主要物质为烷烃,无法有效地溯源和指导整改;GC-IMS可以屏蔽气体中的烷烃类物质,对更低气味阈值的组分有更好的响应,通过可视化图谱可以很好地反馈产品间气味物质的差异,检测到的气味物质结果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有效整改;气味问题是复杂的多维度问题,目前使用一种测试手段去解决还比较困难,需要借助多种测试方法相互配合去解决气味问题。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采用"全谱分析+主观评价+GCO(GasChromatographyOdor)"工作思路,发明了一种整车气味性溯源的分析方法。运用该方法我们可以锁定整车主要散发恶臭物质,通过零部件散发物质与整车散发恶臭物质匹配,确认重点部件并进行整改提升,完成整车气味整改达标。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ISO 12219-7:2017《道路车辆的室内空气.第7部分:道路车辆内部空气中气味的测定》和国内标准T/CMIF 13-2016《汽车车内空气的气味评价规范》中整车气味评价方法的一般试验流程,在从试验操作和检测结果 2方面进行比对的基础上,总结了2套标准在整车气味评价时的差异。同时对存在显著差异的气味评价方式进行了试验比较,分析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为实验室在进行整车气味评价时的方法选择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对照整车开发流程建立了车内气味的正向开发流程,并制定了气味开发的方法即通过材料、工艺和仓储3个方面进行。以某车型为例,采用该流程和方法进行气味开发,结果显示该车型车内气味达到了开发初期设定的气味目标。并且在开发过程中,总结了注塑零件、座椅表皮和地毯等复杂工艺零件的气味改善方法以及仓储环境改善方法。为主机厂进行车内气味正向开发和零件气味改善提供了实用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消费者对车内气味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各大汽车主机厂越来越重视整车气味质量的提升工作。本文介绍了批量生产过程中整车气味的优化控制方案,包含气味问题的分析、优化措施的制定、优化效果的验证和优化成果的稳定等内容。通过实践验证,该方案可有效优化并稳定批量生产整车的气味质量。  相似文献   

11.
《JSAE Review》1999,20(2):237-241
Odor in a new car cabin is caused by a complex mixture of various compounds evolved from parts and materials. To understand the odor and the compounds responsible for the odor, sensory evaluations and instrumental gas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In sensory evaluations, odor intensity, pleasantness and odor characters were evaluated for 73 new cars. The odor compounds of 17 new cars were analyzed with GC and GC-MS using adsorbent tubes and canisters.From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of sensory evaluations, odor characters were classified into six typ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nsory evaluation results and concentrations of odor compounds identified the compounds that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odor.  相似文献   

12.
选取PP玻纤板基材,从原材料组成、材料生产工艺、烘箱类型、零件模压工艺、模压设备、生产和储存环境及后处理方面系统研究了模压成型内饰件异味的主要来源和控制方法.结果表明,选用低气味的PP纤维和玻璃纤维表面处理剂、适合基材烘烤的烘箱种类,合适的成型工艺(包含烘烤温度和时间)、干净的模具表面,良好的生产和储存环境,以及后处理...  相似文献   

13.
乘用车座椅是车内表面积最大的零部件,是车内空气异味与VOC的主要来源之一。将改性后的活性炭加入到聚氨酯泡沫反应体系中,得到1种能持续吸收聚氨酯泡沫中残留的小分子异味物质的材料。研究了不同粒径的改性活性炭在异氰酸酯溶液中的分散性,找到了活性炭填充的最佳粒径范围。在保证聚氨酯泡沫力学强度的基础上,填充的活性炭起到良好地吸收车内异味及VOC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汽车车内气味评价的方法和原理,分析了影响气味评价的因素。说明了汽车车内气味评价是提高和改善车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现如今家用车已经越来越普及,有些家庭甚至拥有好几辆家用车,车子在为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车内的空气质量,调查显示所有家用车内空气都存在VOC浓度超标的情况,在静态封闭的情况下,久而久之会对乘车人员造成致癌风险。改良VOC是提高材料环保指标的重要方法,本文针对家用车内空气质量的VOC及气味评价作出实验和探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湖库众多,各类湖库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今湖库污染越来越严重,水体异味问题突出。分析了作为饮用水水源地的湖库异味产生的主要原因为藻类等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和有机物的厌氧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止水体异味产生的方法,对水体建立起藻类爆发的预警机制,确定藻类可能爆发的潜在区域,针对性地投加化学增氧剂,从而快速解决水体产生异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该文首先论述了污水泵站各种除臭方法的原理及其特点。接着介绍了采用离子净化系统解决排水泵房除臭的方法,并以上海文庙泵站为例,说明其除臭系统的布置,可供有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介绍汽车车内散发性有害气味的形成机理与危害;分析常用的评价标准和试验方法以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来社会不时有关于汽车内异味或者是有害挥发物超标致病的新闻,车内异味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消费者感知质量的重要问题,车内空气质量安全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浅谈汽车气味管理流程以及改善对策,以及怎样降低车内有害挥发物至标准范围内,如何保证车内气味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