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回顾酒驾、醉驾治理的不平凡之路,让我们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深刻地感受到,实现酒驾、醉驾治理的核心经验就是法治。自2011年"醉驾入刑"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始终坚持严格打击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法律效果。正是因为"法治",酒驾醉驾才能被法律的缰绳勒住;正是因为坚持法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与社会传播、社会教育共同发力,"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理念才深入人心,不断固化形成抵制酒驾、醉驾的良好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2.
《汽车与安全》2013,(3):34-36
自2011年5月1日"醉驾入刑"以来,全国各地加大对酒驾的查处力度,"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但在一些农村地区,很多人对酒驾的危害认识不足,加之受警力限制,农村地区查处酒驾的力度不够,农村道路酒驾现象依然突出,并不时引发恶性交通事故。农村道路成酒驾整治薄弱环节"警察查得严",这是城里开车人拒酒的常用语;"没人查",  相似文献   

3.
正醉驾入刑后,全国性严打酒驾整治行动不断深入推进,酒驾醉驾行为减少,"开车不喝酒"的观念被广泛传播。然而,相较于城市酒驾治理效果显著,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地区,酒驾问题仍大量存在,严重危及交通安全。农村酒驾治理难点劝酒风气助长酒驾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一直是"无酒不成宴",喝酒更成为表达礼节和情谊的象征,驾驶人经不住"劝酒"和亲朋的面子,将交通安全和法律法  相似文献   

4.
正著名演员、交通安全宣传员公益代表张国强在醉驾入刑十周年纪念暨倡建酒驾醉驾治理社会共同体启动仪式上发布倡议书,以下为倡议书节选:我们抵制酒驾,做一位守法的驾驶人。手握方向盘,就有一份义务。要守住法律底线,加强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坚决做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杜绝侥幸心理,守法文明出行。我们抵制酒驾,做一位真诚的劝导员。亲友团圆相聚,就有一份责任。要守望相助,理性饮酒,为家人,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5月1日是"醉驾入刑"十周年,4月28日,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发起并联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人民公安报社、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道路运输协会、中广联交通宣传委员会等13家单位主办的醉驾入刑十周年纪念暨倡建酒驾醉驾治理社会共同体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在"醉驾入刑"十周年之际,14家单位共同签署"酒驾醉驾治理社会共同体"框架合作协议,联合发起"抵制酒驾,珍爱生命"的倡议。  相似文献   

6.
<正>"不行不行,查得严",这是城里开车人士拒酒的流行语;"放心放心,没人查",这是乡村一带劝驾驶员畅饮的常用说辞。流行语也好,常用说辞也罢。不可否认的是,自2008年以来,全国各地掀起的严查酒驾风暴,特别是2011年5月1日"醉驾入刑"后,全国酒驾发生起数和酒驾致人伤亡人数,分别呈现大幅度下降的态势。而这样的下降,却难以让交警部门高枕无忧。虽然城市酒驾得到有效遏制,但在一些农村地区,酒驾之风依然盛行,引发的恶性交通事故屡见不鲜。既然"醉驾"已"入刑",  相似文献   

7.
正"醉驾入刑"十年来,"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之所以成为社会共识,醉驾治理之所以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样本,我以一位科研人员的视角,感到有三点经验值得总结。一是立法需民意。酒驾是汽车社会的公害,酿成的悲剧数不胜数,广大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惩治醉驾,民有所呼,法必有应。"醉驾入刑"法律的制定有充分的民意基础,也必然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二是执法需严格。十年来,  相似文献   

8.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在当今的中国,已经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性选择和自觉行动。十年来,醉驾治理推动了国民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双提升,加深了国民对法律的敬畏、对规则的遵从,获得了显著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醉驾治理已成为法治中国的法治样板。  相似文献   

9.
今年"五一"的到来,意味着"醉驾入刑"和"严惩酒驾"跨过第5个年头,回顾过往,已然带动中国酒后驾驶问题发生巨变。令人们感到欢欣振奋的,不仅有酒驾醉驾查处量的逐年下降或相对平稳,也有"开车不饮酒、饮酒不开车"的蔚然成风。"酒驾之治"这一法治范本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应当充分借鉴;同时,如何让法律持久发力,真正取得对酒驾痼疾的完胜,也应当成为各方继续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拒绝酒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也不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包括交警、企业、个人在内都时刻关注、践行的法律常识和安全理念。为提高公众对于酒后驾驶危害的认识、鼓励市民劝阻酒驾,培育市民酒后代驾出行的良好习惯,2020年11月起,罗湖交警联合代驾企业开展交通安全"零酒驾"社会宣传,通过线上推广、答题竞猜、入户宣传等形式,创新反酒驾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形成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11.
正编者按本期政策研究以"醉驾入刑"十周年为主题,分5个板块介绍酒驾醉驾治理情况。"聚焦"和"成效"两个版块介绍了近十年来在公安交管部门强力治理、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下,抵制酒驾醉驾工作取得的良好成果,以及醉驾入刑在维护道路交通秩序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各地"版块介绍了浙江、吉林、江西、广东、山东、湖南、甘肃、山西等地交管部门在积极营造全社会自觉抵制酒驾醉驾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酒驾醉驾治理和"零酒驾"创建活动,  相似文献   

12.
正据公安部交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每排查百辆车的醉驾比例比"醉驾入刑"前减少70%以上,十年来全国交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减少了两万余起酒驾醉驾肇事导致的伤亡事故,挽救了上万家庭免于破碎、返贫。笔者认为,这组数据有力证明了"醉驾入刑"十年取得的社会治理成果:"上万个",  相似文献   

13.
《驾驶园》2015,(2):74-75
<正>从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醉驾入刑"正式实施以来至今,3年多的时间里,我国机动车年均递增1500万辆、驾驶人年均递增2000万人、道路里程年均递增12万公里,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发生涉及酒驾、醉驾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起数和死亡人数较"醉驾入刑"前同比分别下降25%和39.3%。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醉驾入刑"3年来累计查处酒驾127.4万起,醉驾22.2万起,  相似文献   

14.
正自2011年"醉驾入刑"以来,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对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始终坚持零容忍严厉整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积极推动抵制酒驾醉驾,为维护道路交通秩序、树立法律权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广受人民群众拥护,实现了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自"醉驾入刑"以来,在公安部交管局的统一组织和指导下,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坚持将酒驾醉驾治理常态化,并多次开展全国性统一治理行动,在日常严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警力投入,加强路面管控,全警动员、全力以赴,全覆盖、零容忍,重拳整治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累数年之功,至今,酒驾违法行为已得到有效控制。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少,酒驾醉驾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实现"三下降"。  相似文献   

16.
正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关于2019年治理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部署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常态长效、综合治理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同时提出预期目标:力争经过一年严查严管严整严治,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少,酒驾醉驾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实现"三下降",酒驾醉驾导致的一次死亡5人以上事故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7.
南辰 《汽车与安全》2014,(11):32-32
<正>公安部近日公布"大数据",自2011年"醉驾入刑"实施后,全国因酒驾、醉驾导致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法律实施前分别下降25%和39.3%,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公安机关依靠各部门推动建立酒驾醉驾保险费率浮动、单位管理责任倒查等制度,初步形成了综合治理酒驾长效机制,并在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期间部署集中整治。今年巴西世界杯期间,全国共查处酒  相似文献   

18.
<正>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近日下发《关于2019年治理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部署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常态长效、综合治理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同时提出预期目标:力争经过一年严查严管严整严治,酒驾醉驾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少,酒驾醉驾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实现"三下降",酒驾醉驾导致的一次死亡5人以上  相似文献   

19.
正"法者,治之端也"。2011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醉驾"被纳入危险驾驶罪,至今已过去8年多。这期间,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坚持严格执法,依法整治醉驾。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酒驾、醉驾对公共安全的威胁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酒后开车是我本事""醉酒开车是小节无伤大雅"等不良社会风气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转。"像治理酒驾一样……"一度成为网络热词,既反映出依法治理的成效,也反映出民心民意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正醉驾比例下降70%以上,"酒后不开车"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醉驾入刑"10年来取得的成果充分显示,醉驾治理不仅是平安中国建设一大亮点,更堪称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成功范例和样板。坚持"醉驾入刑"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直接体现,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有力消除现实危害、震慑潜在违法的必然选择,是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难题,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的具体实践,是新时代坚持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