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汽车工程学报》2022,(1):F0003-F0003
“碳达峰、碳中和”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汽车行业来讲,节能、减排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传统汽车的节能和排放性能的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碳减排”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能源驱动人类文明发展,是工业血液也是经济社会运转的血液。但是随着能源使用的增多,人类活动产生的CO_2排放也急剧增多。为了应对CO_2排放问题,中国开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因此将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这当中,"1"是总的路线,"N"是八大行业和领域,其中汽车归属在交通领域。  相似文献   

3.
1 前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规模强度日益增大,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走高,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极端天气不断出现,自然灾害日益频发,冰川融化海平面抬升,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PBL挪威环评机构的数据显示,在2019年52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中国、美国、欧盟、印度、俄罗斯和日本六国占到了62%...  相似文献   

4.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对汽车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外正在通过制定一系列汽车相关的碳排放法规建立起汽车领域的“碳壁垒”,国内汽车碳排放管理体系正处于研究起步阶段。文章分析了国内外汽车碳排放相关政策的现状,研究了汽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情况,并提出了汽车行业低碳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徐律  苏忆  曹立 《时代汽车》2022,(12):115-117
本文通过分析无锡新能源汽车产业最新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指出无锡在关键技术创新、产业组织、体制技术资金、管理要素统筹融合、政府相应政策等方面发展存在的问题。此外,本文提出无锡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如:做大做强汽车整车研发、技术创新、建立战略管理机制、坚持规范产业标准与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原则等。  相似文献   

6.
2021年6月8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在西安组织召开国家高新区"碳达峰、碳中和"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高峰会议,专题研讨国家高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创新路径和解决方案,就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培育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建立适应"双碳"要求的体制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相似文献   

7.
正2021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9次会议,研究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肖献法 《商用汽车》2021,(11):16-22
2021年10月26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2021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简称《碳达峰方案》,下简称《方案》)。《方案》包括: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国际合作、政策保障、组织实施等6部分,明确了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其中"重点任务"提出了"碳达峰10大行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  相似文献   

9.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在汽车领域,轻量化是节能减排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并已被《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等列为亟待突破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0.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在汽车领域,轻量化是节能减排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并已被《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等列为亟待突破的核心技术。汽车轻量化不能以牺牲汽车安全性为代价和前提,如何提升汽车安全性是世界汽车技术发展永恒的主题和动力,是保障交通参与者出行安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公路运输碳达峰与碳中和测算中关键的农村公路行驶量估计问题,提出一种通过卫星遥感影像与自动化公路交通调查数据融合的行驶量估计方法。使用卫星遥感影像获得农村公路车辆密度与高等级公路车辆密度的比值。使用自动化交通调查获取的县道车辆行驶速度,以及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设计速度的比例关系,估计农村公路车辆平均速度,进而获得农村公路与高等级公路车辆速度的比值。以自动化交通调查获取的高等级公路交通量为基准,根据农村公路与高等级公路的车辆密度比及车辆速度比,估计农村公路平均断面交通量及行驶量。在31个省级行政区随机抽样的基础上开展测算。农村公路日均断面交通量估计结果为182辆/d,行驶量为8.11×108车·km/d。为广域农村公路的行驶量估计问题提供了简易的工程解决方案,同时探索了静态影像数据与动态交通检测数据融合推算公路交通运行情况的技术方法。提出的方法不依赖影像比例尺信息,同样适用于无人机航拍数据。  相似文献   

12.
2020年9月30日,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到:"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做出艰苦卓绝努力,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等重要...  相似文献   

13.
14.
<正>《汽车工程学报》是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汽车工程学术性双月刊,刊号CN50-1206/U,ISSN2095-1469,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哥  相似文献   

15.
正《汽车工程学报》是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汽车工程学术性双月刊,刊号CN50-1206/U,ISSN2095-1469,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  相似文献   

16.
17.
<正>《汽车工程学报》是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汽车工程学术性双月刊,刊号CN50-1206/U,ISSN2095-1469,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哥白尼索引》等数据库收录。本刊主要发表学术水平高、研究方法新颖的论文,且优先发表有基金项目的论文(特别是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国家自  相似文献   

18.
《汽车工程学报》是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汽车工程学术性双月刊,刊号CN50-1206/U,ISSN2095-1469,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哥白尼索引》等数据库收录。本刊主要发表学术水平高、研究方法新颖的论文,中、英文均可,且优先发表有基金项目的论文(特别是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攻关项目)。同时,欢迎汽车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和学者撰写本领域的技术发展综述与展望性文章。  相似文献   

19.
《汽车工程学报》2019,(2):157-157
《汽车工程学报》是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汽车工程学术性双月刊,刊号CN50-1206/U,ISSN2095-1469,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   

20.
正《汽车工程学报》是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主管、主办的汽车工程学术性双月刊,刊号CN50-1206/U,ISSN2095-1469,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