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其铭  陈杰 《汽车电器》2022,(9):62-63+66
本文简单介绍铅酸蓄电池的放电原理及蓄电池的充放电效率与内阻的测试原理,提供整车环境以及实验室台架上两种环境下的铅酸蓄电池充放电效率与内阻测试方法,并例举部分整车蓄电池充放电效率与内阻测试数据,分析蓄电池的充放电效率以及充电(放电)过程中蓄电池内阻与SOC的对应关系,为整车电性能分析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为整车车载蓄电池的选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汽车电气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功率负载在整车上应用的越来越多,传统的粗放型的电源管理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整车电量的需求,利用蓄电池电量传感器检测蓄电池的剩余电量,发动机电控单元通过检测SOC、SOF信号来实现能量的管理不仅成本高,而且加长了产品的开发周期。文章利用现有发电机的L端信号,通过设计大功率负载控制器的回路及相应的补偿电路实现能源的管理,不仅成本低、性能可靠,而且可以快速的在江淮现有车型上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3.
纯电动汽车电平衡计算包括整车电平衡计算、蓄电池选型计算、熔断丝选择计算、导线线径的选择。上述的相关参数是作为整车选择DC/DC、蓄电池、熔断丝以及绘制整车电气原理图和2D线束图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ISG型中度混合动力汽车动力驱动系统设计及性能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ISG型轻度混合动力汽车的局限性,开展了ISG型中度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设计研究。根据整车性能指标要求,进行了整车动力驱动系统包括发动机、ISG电机、蓄电池以及相关动力传动系统的参数设计;提出了ISG型中度混合动力汽车的基本控制策略;利用Matlab/Si mulink软件平台,建立了整车的动力学模型,并在选定的循环工况下,对整车性能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驱动系统参数匹配较为合理,整车动力性达到了相应的要求,燃油经济性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随着摩托车电控、照明及信号等系统性能要求的提高,对整车电气系统的功率要求也相应提高。本文介绍的自行研制的大阳系列大排量骑式车、踏板车、电喷车电源供电系统均由大功率三相磁电机、三相全波调压整流器、免维护大容量蓄电池等组成,能确保整车用电系统电力更充足,电起动、照明和信号等系统工作更可靠。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出口乘用车蓄电池亏电问题,分析了问题原因在蓄电池和整车电路两个方面;通过选用性能优良的蓄电池,改进整车电路原理图、熔断丝盒以及线束,解决了问题。  相似文献   

7.
由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目前的功能越来越复杂、智能化,控制元器件也随之增多,带来的问题就是整车各个控制元器件在整车休眠中漏电流增加,进而使得蓄电池更容易在整车休眠过程中电量耗尽。为了在蓄电池存储电量有限的情况下,使得电动汽车能够更长久地保持不亏电,论文提出一种新的蓄电池智能补电的方法,利用整车控制器定时唤醒功能,检查蓄电池的当前电量,决定是否启动高压电池给蓄电池充电,以达到蓄电池不会在整车休眠中亏电导致车辆不能正常启动的目的,从而解决在整车休眠中导致蓄电池亏电的问题。采用论文阐述的智能补电方式,控制整车控制器的定时休眠和唤醒,在有效节约整车电量的同时也保证了蓄电池的电量水平,从而保证了整车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8.
随着乘用车燃油消耗量限值日益收紧,各大整车厂针对传统汽车领域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来满足日益严苛的油耗限值,为此,引入智能可控发电系统(Electrical Power Management System,EPMS),对此系统进行电控技术标定,通过监测充电电压、充电电流及电解液温度,计算出蓄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蓄电池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SOH)及蓄电池功能状态(State Of Function,SOF)。根据蓄电池的不同状态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从而达到智能可控的能源管理;通过对比智能可控发电系统与常规不可控发电系统对整车油耗的影响,发现智能可控发电系统可使整车燃油消耗量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整车油耗。  相似文献   

9.
基于汽车技术发展现状,本文提出4种不同类型的整车12V低压电源系统。首先根据不同的整车分类分别阐述了整车12V低压电源系统相关零部件的选型设计方法,包括起动型12V蓄电池、非起动型12V蓄电池、 12V发电机、 DC/DC直流转换器的选型设计。另外,针对起动型12V蓄电池的选型,本文通过整车环境舱冷启动试验验证了选型的合理性。最后,文章阐述了整车12V低压电平衡并以传统燃油车为例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对于大多数装备整车控制器的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在全车控制单元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整车控制器的英文全称为Vehicle Control Unit,简称VCU,它与电机操纵机构、电子加速踏板等部件共同构成整车控制系统。整车控制器采集电子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信号、制动开关信号以及其他部件信号,监测车辆信息及驾驶员意图,并根据扭矩模型等算法做出相应判断后,控制下层各部件控制器及执行器的动作,驱动汽车正常行驶。  相似文献   

11.
从蓄电池与整车匹配流程、整车开发中的电池设计控制、电池在整车中的利用策略等方面,研究了蓄电池对车辆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整车电子电器产品的增加会导致整车静态电流的增大,整车静态电流过大,会造成蓄电池的能量消耗过快,导致蓄电池电量不足甚至亏电。本文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数据采集系统实测10款车型的整车静态电流和与之匹配的蓄电池参数,提出了一个整车待机时长的计算公式。本文提出的整车待机时长评价方法是由整车待机时长的计算公式得出的一种评价方法,可以为整车电气系统开发做参考。  相似文献   

13.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硬件在环仿真系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CAN总线的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控制器动力总成硬件在环仿真系统的开发。采用MO-TOROLA的高性能32位芯片MC68376,完成了整车相应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产生、转换以及发送和接收;采用LabView软件开发了PC机监控界面;在PC机上完成了发动机平均值模型、电机模型和蓄电池模型的开发。整个开发过程表明,该系统能加快开发周期,节约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14.
张波 《时代汽车》2024,(6):141-144
随着汽车向“新五化”发展,动力、底盘、车身、座舱、驾驶辅助等各域电气化程度越来越高,汽车电子元件数量大幅度增加,加上用车场景的复杂化,使得整车电气系统设计变得非常复杂,故正向的整车物理架构设计和关键的电平衡设计变得异常重要。文章简要阐述了整车物理架构开发流程,对每一步骤的工作内容和输出物进行简要说明;以某款重型商用车为例着重介绍了整车电平衡设计的方法。对整车而言,发电机、蓄电池以及整车用电器供电及用电是一个相互平衡的过程,电平衡计算即是确保这一过程:以满足启动、储运、供电、充电、驻车运行等多项性能和场景化功能为前提,围绕蓄电池和发电机选型开展设计。合理设计整车电平衡性能,不但可保证车辆电源系统的安全可靠,还可指导零部件选型,有效降低发电机、蓄电池等零部件的成本,增加蓄电池等零部件寿命,降低整车油耗。[1]  相似文献   

15.
纯电动汽车搭载有高压动力电池和低压辅助铅酸蓄电池,高压动力电池作为动力系统的驱动电源,而铅酸蓄电池作为低压部件的工作及信号转换、传输电源。本文讨论的是利用DC/DC变换器及整车控制器VCU,检测并自动间歇性补充铅酸蓄电池电量,可基本解决因暗电流过大引起的车辆无法起动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整车电平衡的概念引出其特性,电平衡与蓄电池亏电的关系,重点对蓄电池故障率数据进行分析,讨论了整车电平衡与蓄电池故障率的关系,最后给出了电平衡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基于蓄电池充放电循环寿命模型、整车静态电量消耗测试分析和相关的用车习惯大数据,提出了起动型蓄电池使用寿命预测计算方法。应用该预测计算方法,通过某车型改进前后的设计使用寿命预测值和实际值对比,验证了该理论能较准确预测用户使用两年左右的蓄电池返修率。基于该理论,进一步提出了在整车开发期间需要进行静态电量消耗管理的策略,提升了新车电源系统自主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常见的整车蓄电池匹配选型,浅略分析整车开发过程中的一种低温工况下的启动问题,提出一种蓄电池匹配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针对纯电动汽车辅助蓄电池选型困难,文章通过对纯电动汽车与燃油车在低压电源系统及辅助蓄电池工作状态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从整车零部件的启动电流计算、辅助蓄电池容量理论计算、整车暗电流计算校核、实车验证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对纯电动汽车辅助蓄电池选型案例,实现了提高辅助蓄电池选型的准确性、延长辅助蓄电池使用寿命等目标。  相似文献   

20.
电动汽车的电气架构通常包括动力电池、整车控制器VCU、蓄电池、DC/DC转换器、高压箱PDU、电池管理系统BMS、充电系统以及高压附件等,在电动汽车未启动或长期放置时,作为其内部的低压用电设备,如收音机、点烟器、仪表灯光系统、整车控制器、BMS等工作电源,对于电动汽车的正常起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偶尔会因蓄电池亏电,导致整车无法上高压。本文阐述一种在各种工况下的技术控制策略,避免因蓄电池亏电而导致车辆无法起动,保证车辆使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