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纵观每一轮信息技术变革,都由终端的人机交互创新为核心。人工智能时代,汽车将成为最大的智能终端,其人机交互将向智能座舱演绎。目前,智能座舱领域的争夺战颇为激烈,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等争相发布智能座舱概念。同时,此次疫情更加速汽车向智能电动化发展,未来智能座舱作为汽车的标配将陆续普及,成为消费者购车主要考量因素之一。智能座舱是面向未来的产品,伴随车联网、AI、增强现实(AR),以及5G等新  相似文献   

2.
正智能网联时代,汽车正在经历颠覆性的变革,智能座舱、互联技术、自动驾驶等酷炫的黑科技和新玩法层出不穷,它们将共同定义我们每个人未来的出行方式。这饕餮盛宴背后,自然离不开与科技如影随形的供应商。汽车创新内饰自动驾驶引领着汽车内饰创新变革,汽车正向着智能空间、第二居所空间、办公空间、数据空间等新理念发展。未来,智能驾驶舱将融入智能控制、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多项黑科技。佛吉亚、博泽、麦格纳、大陆等零部件供应商积极研发创新技术,全情投入对未来汽车内饰的革命性探索,特别是对富有情感交流空间的全新思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汽车智能化成为发展趋势,而智能座舱作为现阶段汽车智能化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汽车消费者重点关注的配置之一,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敏捷开发、快速迭代成为智能座舱开发的技术主流,面对日趋复杂、庞大的智能座舱软件系统,如何设计有效的测试方法、应用高效的智能座舱交互式功能测试手段适应快速迭代的软件开发策略、保证座舱开发质量将成为智能座舱发展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爱驰汽车与人工智能企业深兰科技联合宣布:两家公司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进行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深度学习智能线控等先进技术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应用开发,加速智慧汽车的研发进程。双方将基于爱驰的车辆控制技术系统,融合深兰科技的机器视觉、算法等AI技术,共同发力智能汽车升级方案。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汽车渐渐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向着智能终端方向发展。汽车座舱作为人与车的直接交互窗口,决定着人的驾驶体验和乘车体验,一直以来备受汽车消费者关注。5G作为当下较为先进的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低延迟、低能耗及大容量的优势,使得汽车越来越智能化,成为“出行、生活、社交”一体的智能空间,同时也推动着汽车座舱向智能座舱的发展。首先对汽车座舱的发展历史以及智能座舱的概念进行梳理,然后结合5G背景对智能座舱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探讨5G自动驾驶时代智能座舱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正在智能化、电动化、数字化浪潮下,汽车产业格局正发生巨变,传统车企纷纷宣布转型为科技出行公司,前有丰田、大众、宝马,后有长城、吉利等。业界已逐渐形成共识,未来行业的竞争或将围绕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三大维度展开。目前来看,智能座舱的争夺战颇为激烈,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争相发布智能座舱概念,消费需求升级更驱动这些方案陆续落地。在汽车座舱这一细分领域,佛吉亚一直是全球领先的内饰、座椅老牌供应商。敏锐洞察产业之变,佛吉亚聚焦"智享未来座舱"战略,相继收购一系列汽车电子企业,整合成立了"佛吉亚歌乐汽车电子"事业部,与内饰、座椅业务联动,成功转型为智能座舱系统集成供应商,其对行业与技术有着全面、深刻的见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与汽车行业逐渐开始深度碰撞,而在人工智能时代,车联网有了更加颠覆性的改变。人工智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机器与人、机器与环境的智能交互,交互方式的变革是衡量人工智能发展进程的风向标之一。在实现自动驾驶之前,汽车座舱这个场景正在成为聚拢车载互联网、智  相似文献   

8.
正汽车"新四化"时代,座舱正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车和用车体验的关键决策要素,尤其随着全自动驾驶汽车的到来,智能座舱犹如"第二个家",融合用户习惯与体验,并不断提升舒适度和安全性十分关键。因此,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打造差异化的汽车座舱是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抓手。如今,驾乘空间的核心塑造体现在细枝末节处,离不开芯片、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作为一家业界排名前列的汽车芯片供应商,迈来芯(Melexis)特别注重用户体验,始终秉持着"让驾乘人员在汽车座舱中享受现代化起居室般体验"的设计理念,通过芯片的众多创新功能,打造智能座舱。近日,本刊记者与迈来芯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亚太区销售与应用总监陈俊展开对  相似文献   

9.
朱庭男 《时代汽车》2023,(19):115-117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智能座舱作为未来汽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成为汽车制造商们竞相争夺的市场。本文从智能座舱的概念、发展情况以及场景化创新趋势入手,探讨智能座舱场景体验方法的应用及其在智能座舱创新中的作用,并提出基于场景体验的智能座舱创新应用策略。研究发现,基于场景体验的智能座舱创新应用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汽车驾驶体验,为汽车制造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水平提高,汽车座舱逐渐向以人机交互为核心、多屏联动的智能座舱发展。在芯片研发制造、虚拟化技术大力发展下,在一颗性能强大芯片上运行多个车载操作系统,同时驱动多个显示屏的"一芯多屏"智能座舱方案成为智能座舱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正>智能座舱已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未来,智能座舱是汽车迈向智能化和网联化路径中关键的人机接口,消费者对于汽车座舱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多样化。1智能座舱的主要领域汽车智能座舱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中控屏、仪表盘、后视镜、芯片、氛围灯、音响系统、座椅系统等部件的升级和座舱域控制器、智能语音、平视显示器(HUD)、数字钥匙等部件的新增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正>智能电动车时代,未来的汽车座舱设计将呈现怎样的趋势?在2023上海车展上,整合了佛吉亚和海拉的FORVIA佛瑞亚集团,以一款“智炫座舱”模型展示其最新座舱设计理念。作为行业内少数几家拥有全面座舱解决方案的供应商,FORVIA佛瑞亚期望以数字化和可持续定义未来出行,通过集成座椅、电子、内饰、照明等不同事业部的技术能力,带给消费者更安全、更智能的驾乘体验。  相似文献   

13.
正科技给出行行业带来巨大变化,伟世通也从一个传统的产品制造商转型为科技创新公司,聚焦于座舱电子以及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在5G、AI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迭代下,汽车智能化浪潮的推进让智能座舱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伟世通在这一板块也加速产业布局,不断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4.
以信息革命和工业革命为代表的产品信息技术正与传统汽车加速融合。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进入了创新的阶段,助推了汽车的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而且随着汽车的改革和发展,汽车不单单是交通工具,还是智能化、网联化的移动终端,更是移动智能的生活空间。本文首先对汽车座舱的发展历史以及智能座舱的概念进行梳理,同时结合市场需求、政策导向与新技术发展趋势,对汽车座舱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探讨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中的应对战略。  相似文献   

15.
<正>纵观汽车座舱的发展历史,从最早期的机械式座舱到现在的智能座舱,汽车制造商在汽车座舱方面的探索从未停止,汽车座舱的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满足消费者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在“华舆奖”中国年度典范智能座舱评选的过程中,通过扫描整个市场的智能座舱,对具有代表性的智能座舱和前瞻技术的深入解读,我们发现当前的智能座舱呈现如下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汽车向着智能化、网联化和多功能化发展的今天,座舱的智能交互、操作方便性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智能座舱正在成为汽车厂商争夺的高点。本文分析了智能座舱的关键技术,以及其正在面临的技术瓶颈,最后预测智能座舱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正为研究智能座舱技术发展对汽车产业生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智能座舱的发展现状,智能座舱关键技术及其衍生的产品和产业链发展情况,以及智能座舱技术发展对汽车产业链组织结构的影响,最后提出网状的产业链组织结构更有利于汽车产业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正向着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多功能化发展,汽车智能座舱成为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由上海泽为资讯集团主办的"2021数字座舱与用户体验峰会"于2021年9月在上海圆满落下帷幕。此次峰会以"探索以人为本的车内交互体验"为主题,通过演讲、对话、分享的形式,探讨智能座舱HMI设计的未来、体验思维驱动智能座舱变革和未来汽车智能化体验的用户需求和体验管理等时下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汽车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软件定义汽车"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文章阐述了汽车智能座舱的发展过程和未来趋势,提出基础软件技术成为智能座舱新的发展驱动力,将为座舱产品形态、交互方式、场景化服务以及商业模式带来极大变革.因此,软件技术及跨域融合能力将成为未来汽车发展和创新的关键因素,也是打造产品差异化、提升用户体...  相似文献   

20.
正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数字化浪潮下,业界已逐渐形成共识,未来行业的竞争或将围绕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三大维度展开。目前来看,智能座舱的争夺战颇为激烈。在本期杂志中,本刊编辑部策划了"智能座舱"选题,采访到来自佛吉亚、大陆集团、EB和迈来芯4家公司的管理高层和技术专家,他们纷纷表示,智能座舱的重要趋势都是围绕提升用户体验而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