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桥梁在跨越交通繁忙的既有线路时,采用转体法施工具有显著的优越性。斜拉桥由于结构上的优点及其美观的造型,在城市中常作为跨既有线路桥梁的首选桥型。为了解我国转体斜拉桥的发展状态与趋势,对我国已建、在建的转体斜拉桥进行调研,阐述了我国转体斜拉桥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对转体斜拉桥主梁、主塔结构形式及特点、斜拉索构造与布置形式、转体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我国转体斜拉桥的发展特点。同时对转体施工中的转动钢球铰、转动系统以及转体稳定性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总结,为今后我国转体斜拉桥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斜拉桥转体施工过程中各构件的力学特性,建立了国内首例单点平铰转体斜拉桥的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并使用实测数据进行校核。运用刚体绕定轴转动理论推导了斜拉桥在转体过程中的角加速度。针对加速转动和匀速转动2个典型施工阶段,研究了桥梁水平转体施工过程中主梁、塔、墩、牛腿、转轴与转盘的受力状态,分析了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在斜拉桥转体过程中对桥梁受力的影响规律,计算了合理的施工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计算结果表明:在匀速转动过程中,各控制截面的应力变化与角速度的平方近似成正比例关系,在现场实测角速度为0.01rad·min-1时,控制截面应力最大变化值仅为-2.00Pa;在加速转动过程中,主梁横断面应力沿主梁中心线斜对称分布,设计角加速度为6.5×10-3 rad·s-2时,塔根实心段的下缘应力变化值为-3.33 MPa,应力变化显著,从牛腿底端开始,桥墩各截面沿高度方向所承受的转矩作用逐渐减小。可见,在匀速转动过程中,角速度对主梁断面应力的影响可忽略;在加速转动过程中,应对斜拉桥转体的角加速度给予明确限制,保证施工安全,缩短转体时间。  相似文献   

3.
以金泉大街上跨京广铁路转体桥施工为例,总结桥梁施工经验,开展超宽T构桥转体施工综合技术研究,对提高超宽转体桥梁施工效率,控制梁体转动稳定性,有效控制内力、线形及转体姿态等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将填补超宽T构桥转体施工领域的不足,为在建工程或后续类似工程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转体施工技术桥梁转体施工技术是指桥梁在非设计位置完成桥梁上部结构的施工,然后通过转动体系使桥梁上部结构转动一定角度后就位于设计位置的一种施工方  相似文献   

5.
转体施工技术 桥梁转体施工技术是指桥梁在非设计位置完成桥梁上部结构的施工,然后通过转动体系使桥梁上部结构转动一定角度后就位于设计位置的一种施工方法(平面或竖向角度)。  相似文献   

6.
以跨安居铁路桥主桥为工程背景,为保证桥梁转体施工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桥梁转体前进行不平衡称重试验,测试顶力-位移曲线,确定转动体的不平衡力矩M_G、转动体偏心距e、球铰摩阻力矩M_Z及球铰摩擦系数μ等相关参数。试验结果表明:2个转动体的偏心距e均满足设计要求,不需要额外配重,转动体本身可克服不平衡力矩,大桥具备转体条件。主桥实际转体施工证明工程进行平稳、顺利,各项指标符合相关要求,表明称重试验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7.
绥芬河斜拉桥为独塔单索面、塔梁墩固结斜拉桥,采用水平转体施工,转体重量达14000 t,在国内尚属首创。介绍绥芬河斜拉桥静载试验的主要内容和方法,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整理,得出单个测点数值占各测点数值总值比例的方法进行各工况间比较,可以有效地减小了环境因素对数值的影响;独塔单索面斜拉桥横向刚度大,偏载效应不明显;采用塔、梁、墩固结设计合理,施工质量优良,桥梁刚度和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桥梁的设计和成桥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钢制球铰转动体系在施工跨越既有线的斜拉桥、连续梁等转体桥梁中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采用此种施工方法可以大幅度降低施工难度,减小施工风险,但是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却经常出现因为钢制球铰安装出现缺陷导致转动体系工作异常的情况,使施工计划推进困难。从影响钢制球铰安装的若干因素入手进行分析,对球铰设计、制造、安装、现场施工管理多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讨论,最后提出对砂筒进行充分的预压、预设充足的钢撑脚与下滑道支架之间的间隙是保证转体顺利进行的重要工作细节之一。希望桥梁工程技术人员关注转体桥梁上转盘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积极防范因为转体系统钢撑脚与下滑道顶紧导致无法正常施工可能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京沧高速公路沧州段跨越津浦铁路的主桥工程是一座上、下行整幅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实施转体的桥梁为跨径2×54m的T构。为减少上部结构施工对铁路行车安全的影响,确定采用平衡转体的施工技术,整个转体过程安全可靠,为华北桥梁转体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桥梁转体施工是指将桥梁结构在非设计轴线位置制作(浇注或拼接)成形后,利用摩擦系数很小的滑道及合理的转盘结构,通过转体就位的一种施工方法。它可以;肾在障碍上空的作业转化为岸上或近地面的作业。根据桥梁结构的转动方向,它可分为竖向转体施工法、水平转体施工法(简称竖转法和平转法)以及平转与竖转相结合的方法,其中以平转法应用最多。  相似文献   

11.
依托武黄城际铁路控制性工程某上行特大桥T型刚构转体连续梁进行施工阶段安全性研究。该桥与既有线夹角28°,采用在既有京广线上、下行间的夹心地带支架现浇总重量达14 500 t、跨度为2×115.8 m的T型刚构箱梁,一次性转体26°跨越既有线施工。该转体梁吨位、跨度在目前的同类桥梁中均属最大,施工阶段存在很大的潜在安全风险。为此,开展了大吨位、大跨度梁转体施工控制技术的研究,形成大吨位、大跨度梁转体控制技术保障,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转体施工因其独特的优越性,被广泛应用于斜拉桥平转施工之中,然而对斜拉桥平转阶段受力性能的研究很少。本文以绥芬河斜拉桥转体施工为例,针对转体桥梁的特征构件—转盘,采用解析法和有限元法对转盘进行受力分析,得出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3.
以贵州花江大桥为工程背景,根据混凝土开口薄壁截面转体拱桥的施工控制特点,论述了该类型桥转体施工控制的结构计算分析、转动体系重心位置计算、索力的确定、背墙及上转盘的受力安全、开口薄壁拱肋的受力和变形以及稳定性分析、现场施工监测的实施、磨心和磨盖的施工监测等关键技术。为同类型桥梁的施工控制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漕宝路快速路新建工程中的嘉闵高架立交项目为大型互通立交改建项目,其多条主线和匝道需要跨越立交东侧总宽约100 m的铁路走廊。多通道、集束化跨越铁路走廊的设计思路,将3条匝道和2条主线合并,组成跨径95 m+95 m的连续钢箱梁T构桥从而跨越铁路走廊,并采用转体法施工。嘉闵高架立交紧邻铁路走廊,匝道在曲线段与主线并线,T构桥总桥宽为45~100 m,相邻匝道和主线的桥面高差最大达3.5 m, T构桥的平面和立面均为异形结构。转体施工方案采取压重、张拉临时索的方式,解决异形结构自重不平衡的问题,减小转体期间梁体挠度和自重应力。目前国内转体桥一般为1~2条道路同时跨越铁路,桥梁形态较为规则,嘉闵高架立交将多通道集中于同一座桥梁转体施工中并成功跨越铁路走廊,实现快速施工,减少立交建设对铁路运营和市政交通的影响,为城市大型立交邻近铁路走廊的建设方案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万吨级斜拉桥水平转体施工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基本参数、线形、内力及梁体内外界温度介绍了转体斜拉桥整体施工阶段和转体施工阶段监测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介绍了转体重量14000 t,转体角度70.4°及悬臂长度98 m的水平转体独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绥芬河斜拉桥施工监测结果,数据表明该桥转体成功,同时还表明水平转体施工监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转体施工法一般适用于单孔或三孔拱桥的施工。其基本原理是:将拱圈或整个上部结构分为两个半跨,分别在河流两岸现浇或预制装配半拱,然后利用机具设备和动力装置将两半跨桥体转动至桥轴线位置(或设计标高)合拢成拱。转体施工的方法可以采用平面转体、竖向转体或平竖结合转体,目前已应用在拱桥、桁架拱、T形刚构、斜拉桥、斜腿刚构等不同桥型上部结构的施工中。  相似文献   

17.
转体斜拉桥转体施工关键技术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石家庄市环城公路跨石太铁路分离式立交桥(转体斜拉桥)的施工,对桥梁平转法施工中的关键工艺的控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为以后同类转体桥梁的转体施工控制提供可靠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8.
在桥梁工程施工中,转体球铰施工是一项基础建设内容,是转体梁施工的关键。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首先对桥梁施工连续梁转体的结构组成进行了分析,然后对转体结构的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连续梁桥转体施工为全桥施工的关键步骤。桥梁转体施工监控目的就是为确保大桥结构的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并保证既有铁路的运营安全。结合大西客运专线上院跨朔黄铁路(60+100+60)m连续箱梁转体施工实例,提出了悬臂T构转体施工过程监控的具体内容,详细介绍了本桥现场监控实施情况,通过实时监控数据来指导转体,为桥梁的平顺转体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0.
以绥芬河斜拉桥转体施工为例,采用通用有限元程序对转体桥梁的重要结构—牛腿进行平转阶段受力研究。研究表明,牛腿在桥梁重力、预应力和牵引力共同作用下,整个结构呈现压应力为主的受力状态;预应力可使牛腿在桥梁转体发生意外倾斜时起到保险作用;牵引力对牛腿受力影响不大,但使牛腿产生了扭转趋势。根据牛腿各部分结构的受力特点及功能将牛腿划分成三个区域,即承重区域、保险区域和牵引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