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铁路提速后,大量的铁路平交道口已经改为下穿的框架桥结构形式。对于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下的框架桥施工,由于列车速度较高,普通顶进法的下穿框架桥施工技术已经很难满足限速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的要求。为此把管棚和桥式盾构顶进法施工技术引入到下穿框架桥施工中。这种施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铁路的行车速度,提高铁路的运输效率。并通过对管棚和桥式盾构法施工中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的分析,结合现场实际应用情况,提出了管棚和盾构法框架桥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限速摘挂列车对铁路运能损失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限速摘挂列车对铁路运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从铁路区间通过能力和输送能力2个角度探讨限速摘挂列车对铁路运能的损失,运用扣除系数和限速比、运行时分损失率3个参数来定量评估铁路通过能力和铁路输送能力;给出确定双线非自动闭塞区段、双线自动闭塞区段限速摘挂列车扣除系数的方法;提出以限速比和运行时分损失率作为衡量铁路输送能力损失标准和具体的计算方法.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限速摘挂列车对铁路运能损失评估的方法具有可行性,为合理组织限速摘挂列车运输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南京地铁4号线下穿仙宁铁路及宁芜铁路的工程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盾构穿越时对既有铁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盾构推进期间,将地层损失率控制在8‰及以下的情况下,由沉降导致的轨道不平顺没有超过限值;但动力学仿真结果表明,原有轨道不平顺与之叠加后引起的列车运行安全指标超过限值,需要对列车进行限速以保证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4.
以在建的某城际铁路暗挖隧道段下穿既有铁路线路为工程背景,对既有铁路列车运营对下穿隧道的振动影响展开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因施工前对既有铁路线路采取的预加固措施及对既有铁路的运行速度的限制,有效减小了既有铁路运营对新建隧道带来的影响,列车动荷载引起的隧道内力及变形并不显著,不需要单独进行加固措施设计。  相似文献   

5.
采用FLAC3D有限差分法,结合宁安城际铁路马鞍山东站预留市政通道加固工程,进行双线盾构隧道下穿城际铁路引起地表位移及其控制措施。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桩-板结构预加固措施,盾构隧道下穿施工产生地表位移得到有效控制并均在城际铁路安全限值范围以内,确保盾构隧道安全下穿铁路和列车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6.
首先对比分析了下穿运营铁路的几种常见工法,然后以河北省气(电)代煤工程潜能燃气管道采用挤入式螺旋钻法穿越京广铁路施工为例,分注浆+钢套管支护、仅注浆2种工况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2种工况最大沉降均小于0.5 mm,与现场实测结果相符。使用该工法可满足京广铁路施工期间不加固、列车不限速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城市铁路为无缝线路,列车正常运营期间进行隧道下穿施工时对线路变形有严格要求.结合陕京天然气进京隧道下穿城铁施工等工程,介绍采用动态、静态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运营中城市铁路进行准确监测,为城铁运行合理限速以及设计、施工单位完善施工工艺和有效控制施工进度,提供了监测方面的决策依据,保障了下穿施工期间城铁安全运营,并对该监测方法的应用和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铁路"货运重载、客运高速"的快速发展,铁路技术政策和近年来我国机车车辆制动技术装备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文章在1999年版<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修订工作的基础上,说明在新<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中对列车制动限速及其编组要求内容进行重新修订的必要性并介绍初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
以下穿既有铁路的三孔小净距隧洞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方法建立动力计算模型,分别研究初始正常行车工况、初期支护正常行车工况和初期支护慢行工况条件下,列车动荷载作用下路基、围岩和初期支护的应力和位移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列车振动不可避免地对正在施工的隧洞产生不利影响,使初期支护产生一定的附加沉降和附加应力,采取加固措施和限速慢行可有效地减小动荷载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改制铁路便梁在下穿既有线施工中的应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赣龙铁路桐子窝隧道出口段的框架桥施工中,采用改 制后的铁路便梁架空既有线路,将列车限速值提高至60km/h, 对便梁 列车和线路状态的影响等有关内容进行试验评估。  相似文献   

11.
为确保列车安全通过既有线临时限速区段,综合应用射频识别、信息处理与控制、无线数据通信、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研发铁路既有线临时限速预警控制系统.在既有线临时限速区段前设置带有临时限速信息的射频标签,在机车上安装射频标签车底识别器和临时限速信息预警控制装置等车载设备.当列车接近临时限速区段时,车载设备自动读取和显示射频标签内的临时限速信息,并向列车司机发出临时限速的语音提示;当列车超速时,车载设备自动输出制动控制信号.为临时限速区段设置的限速信息可利用手持机读取和编辑,并通过其内置的无线通信模块传送到临时限速信息管理服务器,在基于GIS的地图上实时显示临时限速区段的设置情况.经实车试验表明,该系统实现了列车接近和通过既有线临时限速区段时地一车之问临时限速信息的实时自动传递和列车限速预警控制,满足设计和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2.
结合武汉地铁2号线盾构掘进沉降监测统计及变形特点,分析武汉地区地铁盾构下穿对铁路设备设施的影响和可能产生的风险,结合铁路设备设施相应维修规则,合理制定盾构下穿施工铁路设备设施的监测项目和参考控制标准,提出隔离桩约束、注浆加固、既有线架空、限速运行等有效保护措施。后期在武汉地铁4号线运用研究成果,保证了既有铁路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3.
汕头至汕尾铁路在汕尾市海丰县境内与既有厦深铁路存在立交关系,考虑立交位置前后的汕尾站、油田水库、海丰鸟类自然保护区及特殊不良地质等控制因素,结合上跨、下穿既有厦深铁路的形式,分别研究了不限速方案和限速方案。并从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建设条件、环境影响、工程经济等方面对各方案进行了综合比选研究,从而推荐施工运营安全、地质条件较好、工程投资较省的上跨既有厦深铁路隧道方案。  相似文献   

14.
针对维修天窗的开设方式、维修开始时间和维修时长灵活性较高,不同的维修天窗计划对铁路的通过能力、行车组织方式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大多采用分步规划的方法对列车运行图和维修天窗进行编制,并且未涉及维修作业引起的列车运行限速对列车运行图编制的影响问题,导致维修天窗编制质量较低。考虑将维修天窗与列车运行图一体化编制,以求得一个更加合理的维修天窗计划和列车运行图。基于混合整数规划法建立一体化编制模型,考虑双线铁路中维修作业引起的列车运行限速,并以某路网为背景,利用CPLEX求解软件对模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5.
铁路便梁是一种加固线路,确保行车安全的临时结构,列车限速45 km/h行驶.通过对便梁分阶段、分级动载测试,分析测试结果,从而验证了采用铁路便梁进行线路加固时限速从45 km/h提高到60 km/h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线路会造成铁路线路沉降变形,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基于此,在某实际工程的基础上,对地基加固、盾构下穿过程中铁路线路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旋喷桩加固注浆施工对铁路线路影响很小,当旋喷桩加固施工完成后,主加固区施工对铁路线路影响较大;地基加固对盾构下穿时铁路线路变形控制有较好效果,隧道穿越施工期间,路基最大沉降量为36.52mm,轨面最大沉降量为15.88mm,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7.
列车临时限速技术的目标是替代目前在铁路限速区段安置的临时限速牌。限速牌需要由机车驾驶员目测,车速过快或驾驶员疲劳容易错过限速信息。本课题研究通过无线电数传技术来传播信息,有专用的设备作为接收报警装置,能将限速信息准确有效地传达给机车驾驶员,其数据保存和数据统计功能对事后的故障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2万t列车通过重载铁路更换道岔、道床清筛后岔区须在现有限速标准下提速运行,为此制定了提速方案——将现有限速标准中第二阶段限速由45 km/h提至55 km/h,第三阶段限速由60 km/h提至65 km/h.在岔区选定两个区段分别进行更换道岔、道床清筛施工,施工结束达到开通条件后,5000 t、1万t、2万t列车通过,...  相似文献   

19.
陈利民 《铁道建筑》2020,(1):62-65,88
上海地铁15号线盾构隧道下穿上海南站咽喉区。通过方案比选、下穿工程影响数值模拟,形成了综合考虑施工条件和对车站咽喉区影响的线路方案。根据咽喉区列车通过能力,制定了列车限速和运营调整方案。制定地层斜向注浆加固方案,采用高性能全新土压平衡盾构机和新型相对质量密度大的单液浆减少车站咽喉区地表变形,并采用自动化连续监测和实时反馈的信息化施工方法。该技术措施将下穿咽喉区盾构施工中地表沉降控制在4.5 mm以下,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仅站内覆盖无线网络条件下的临时限速处理进行研究,在站内有无线网络覆盖条件下,与列车通信,将站内列车走行路径范围的临时限速信息及区间临时限速信息发送给列车,实现列车在区间运行时,在未覆盖无线网络条件下,使用出站前接收到的临时限速信息控制列车安全运行。相比全线覆盖无线网络,或全线设置有源应答器,临时限速研究方式造价更低,适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