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街道设计理念内涵和城市道路交叉口特征,提出了慢行友好目标下的交叉口精细化设计指引,通过优化交叉口缘石半径和机动车道宽度、明确慢行交通过街路径等方式,保障慢行交通路权,体现慢行友好的设计理念。以上海市杨浦区政通路—淞沪路交叉口为实践案例,通过缩小缘石半径、前置行人过街横道线和非机动车停车线、渠化非机动车进口道等方式,改善了大尺度交叉口的慢行过街体验,提升了人性化交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宜春市桥头交叉口交通组织运行状况,包括行人过街、开辟非机动车道以及交叉口通行能力等现存问题,提出适合宜春市桥头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与渠化设计方法,可为我国中小城市进行道路交叉口渠化和交通组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给非机动车道路内停车泊位的优化设置提供理论依据,运用交通冲突分析技术,研究了有机非隔离带的路内停车对非机动车通行的影响,构建了路内停车影响下的基本通行能力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影响通行能力的因素非机动车道有效宽度、交通构成和时间障碍率,计算出相应的基本通行能力修正系数,得到路内停车影响下的实际通行能力模型.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路内停车使非机动车道实际通行能力降低了14.04%;通行能力计算结果与实际值的误差为4.56%;距离隔离带开口近的泊位比较远泊位对非机动车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4.
在对城市优先控制T型交叉口进行交通调查基础上,分析交叉口混合交通流运行特性;对交叉口主路到达行人及非机动车流按“群”统计,借鉴间隙接受理论模型,对混合流下交叉口交通流运行等级进行划分,将主路到达的行人及非机动车流看作独立优先冲突流,并对其冲突特性进行分析,最终建立适应混合流下优先控制T型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为交叉口改造、管理控制方式选择及整个路网通行能力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雨 《交通与运输》2020,36(4):42-45
为解决干路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以榆林市榆阳路—上郡路环形交叉口为例,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定量计算与VISSIM仿真,对交叉口进行优化设计。从交通功能角度,分析道路交通特性,明确道路功能,减少冲突点;从慢行交通角度,设置二次过街安全岛,保持行人过街的连续性和无障碍设施的连续性;从通行效率角度,将环岛改为信控交叉口,以满足未来的交通需求。仿真结果表明,环形交叉口改造为普通干路交叉口后,交叉口通行效率有一定的提升,行人过街更加兼顾,慢行交通更加友好。  相似文献   

6.
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及行人交通控制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简述了我国信号交叉口混合交通流特征和研究现状.针对我国典型四相位(双向左转)信号控制交叉口,分析了行人、非机动车以及机动车的运行特征,给出了计算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能力的公式和信号控制方法,并结合南京市太平北路一珠江路交叉口的几何尺寸和流量数据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通过设置行人、非机动车专用信号,能够有效避开混合交通流在交叉口的冲突,提高了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性及其通行能力.该研究的应用前景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7.
友好型非机动车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行交通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非机动车交通作为慢行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慢行交通的发展,甚至关系到整个交通系统能否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非机动车交通存在的问题;接着在友好型非机动车交通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友好型非机动车交通的概念,分析了友好型非机动车交通的影响因素,进而建立了友好型非机动车交通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进行了量化;最后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并利用加权综合指数模型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首先对非机动车流在通过设有机动车停车带的非机动车道时的交通特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其行驶特性遵循流体力学的基本特性。由此借鉴了流体力学中保角变换这一研究流体经过有障碍区域的基本特性的重要方法,对非机动车流进行了物理建模,建立了非机动车道上设置路边停车带对非机动车流影响的定量分析模型,并研究得出可以非机动车流越线行驶的量值情况来判断设置路边停车带的合理性。最后,选用实际案例,对提出的模型和方法进行检验和应用举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对分析路边停车带设置合理与否方面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9.
城市道路堵塞和大气环境污染使得很多城市开始探索并发展低碳环保的交通出行新方式,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应运而生。苏州慢行交通规划应当以联系、便利、安全、可达性的舒适和吸引力的活力为核心规划原则,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致力于为行人和非机动车行使者们提供一个高质量、绿色环保、舒适便捷的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10.
混合交通是指各种交通工具或各种交通工具与行人共用同一单幅道路的交通现象,通常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不同种类机动车的混合交通 二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混合交通 三是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的 混合交通。其中.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混合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的主要特征.尤其是机动车与自行车在交叉口的混合通行状况更是各城市交通管理的一大难点。主要表现在机动车与自行车在交叉口的冲突所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慢行交通混合过街时相互干扰较多,过街特性与一般的行人或电动自行车过街有所不同。本文对福州地区5个信号交叉口的慢行交通过街交通流和交通冲突进行调查,并使用SPSS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描述慢行交通混合过街交通流特性并建立交通冲突模型。研究得到电动自行车过街平均速度的均值是7.89km/h,行人过街平均速度为4.37km/h;随着慢行交通密度的提高,慢行交通速度呈现下降的趋势。最后将冲突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作比较,检验了冲突回归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以当量人群描述非机动车和行人对机动车通行的共同影响,对城市无信号控制T型交叉口的交通流运行优先等级进行重新划分,共划分为5 级.将主路直行车流和横穿支路的当量人群流作为独立优先流,应用间隙接受理论,研究了各次级交通流的可能通行能力计算方法.考虑高等级次级交通流及横穿主路的当量人群流的影响,采用概率论方法研究了各次级交通流的可能通行能力修正系数,从而得到各次级交通流的实际通行能力计算模型,进而得到整个无信号控制T型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以当量人群描述非机动车和行人对机动车通行的共同影响计算过程简单,符合我国城市道路交叉口非机动车和行人多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苏州高新区绿宝广场为例,研究了商业区域内部慢行交通的设计步骤和方法,从进出口管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流线出发,梳理了内部交通流;增加和改进非机动车停车场(库),强调非机动车地位;加强人行步道和休憩设施的建设,提高步行景观性;增加停车诱导和步行导向设施,对绿宝广场的慢行系统规划多方面提出了近期意见。  相似文献   

14.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慢行交通 1)概念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一般情况,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1的交通方式。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由于许多大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虽然慢行交通出行速度较低,但在出行方式选择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交通结构中,  相似文献   

15.
为优化武汉光谷广场环形交叉口的慢行交通,对光谷广场综合体改造项目的优化方案进行分析。以城市大规模市政设施建设为契机,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市政隧道的建设,对该交叉口的慢行交通进行了多层立体的交通设计。结果显示,光谷广场综合体的改造缩短了该环形交叉口的行人过街距离和过街时间,避免了该交叉口的机非混行,但是增加了非机动车的绕行距离,且局部存在人非冲突节点,需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来规范慢行交通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为提升慢行交通系统建设质量,根据居民慢行出行体验反馈进行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评价。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提取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评价调查问卷数据,确定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为非机动车设施便利度、街道环境、安全性感知、舒适度感知与整体满意度,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构建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的假设模型,进行适配度检验和假设检验,分析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模型的路径系数并提出相应优化措施。结果表明:城市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按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非机动车设施便利度、舒适性感知、街道环境、安全性感知;非机动车设施便利度与舒适度感知是影响城市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舒适度感知对城市慢行交通环境满意度的影响比安全性更大,机非/人非隔离状态是影响出行者舒适度感知的最大因素。此结果可为慢行交通环境建设提供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城市道路交叉口所采取的交通信号运行方式,直接影响着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过街延误等诸多方面。本文针对采用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的交叉口上设置二次过街,分析各种信号运行方式对机动车、自行车、行人过街的影响,通过对各种信号运行方式在交通组织管理、信号周期时长、车辆延误、行人延误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现场交叉口几何结构及实际交通状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提出更有利于充分利用交叉口空间、更大限度减小慢行交通过街延误的交叉口信号运行方式,为交通管理者、决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晓光  杨静  史玉茜 《城市交通》2012,(4):65-71,18
为分析信号控制交叉口两种左转非机动车过街模式(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以及行人和非机动车一体化模式)的适用条件,在动态交通条件下,定量分析两种模式对典型两相位和四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通行效率和安全性的单独与综合影响。在通行效率方面,选取机动车通行能力作为评价指标;在安全性方面,引入一个可比选交通设计方案的指标——交通当量冲突。通过理论与实例分析,从通行效率和安全性两方面给出了两种模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在上述方面均有单独优势;两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在相应的左转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交通量条件下两种模式均能同时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和安全性;四相位信号控制交叉口,两种模式均不能同时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寻求解决道路通行能力低下问题的有效方法,以提高道路利用率.本文通过采集英国3个路口和中国北京10个路口视频数据进行通行能力和饱和流量对比,分析中英差异和原因.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非机动车对北京市交叉口绿灯损失时间的影响,以定量分析非机动车对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和饱和流量的影响.对比结果表明:由于非机动车及行人干扰,中国城市道路交叉口道路利用率要比英国整体低10到20个百分点,这为解决中国城市道路利用率低的问题提供指导方向.最后,通过官园桥的实例,验证该研究成果的科学意义和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行车-行人共享道条件下自行车交通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城市路内自行车一行人共享道条件下的自行车交通流特性,对城市慢行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设计了共享道交通流数据的采集方案,并选择南京市5条典型的自行车一行人共享道路段展开交通调研。其次,对共享道自行车交通流基本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交通流量、速度、密度及空间占有量等.再次,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共享道条件下自行车交通流基本模型,以及自行车交通流基本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曲线.最后,总结分析共享道条件下交通流与传统交通流特性的主要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