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车辆安全运行区域的确定对于提高行车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高速公路为背景,作者通过综合考虑车辆的行驶状态、驾驶员疲劳程度以及天气状况等因素对车辆的安全运行区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根据车辆当前状态,结合运行参数对危险行驶区域做出警示,减少驾驶员的负担和判断错误。算法部分分别针对跟车模式和超车模式搭建模型,对安全运行距离和区域进行了求取,最后设计了虚拟现实仿真场景对车辆的行驶过程进行了模拟。多次实验表明,本文安全运行区域模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研究货车翻车驾驶员伤害程度的影响因素,考虑驾驶员伤害程度的有序特性和安全因素对驾驶员伤害程度影响的异质性效应,以2016年美国德克萨斯州3476起货车翻车事故为研究对象,从人、车、路、环境四要素中选取共24个安全因素作为自变量,以驾驶员伤害程度为因变量,分别构建有序Probit模型和混合有序Probit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男性、驾驶员年龄、系安全带、安全气囊起爆、饮酒或吸毒、被甩出车外、未按规定车道行驶、重型货车、车辆右转、不良天气、道路限速值以及车辆出厂年龄与驾驶员伤害程度显著相关.此外,混合有序Probit模型的拟合优度较有序Probit模型的高,并且混合有序Probit模型发现,男性、饮酒或吸毒、被甩出车外以及车辆右转变量对驾驶员伤害程度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效应.  相似文献   

3.
我国道路客运安全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长途客运班线、旅游客运等安全监管难度大、事故风险高领域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群死群伤事故的风险日益增长。如何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类事故的发生率是各界人士都关心和在意的一个课题。从驾驶员基本情况、驾驶员可靠性、驾驶员生物节律、驾驶员安全档案和驾驶员所受教育程度等几个角度分析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建立了长途客运班线、旅游包车运输驾驶员安全运输风险因素体系,并采用基于层次分析的变权排序法确定了各级风险因素的权重分配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混合交通下高速公路平曲线路段防眩板高度对车辆防眩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平、竖曲线路段防眩板高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研究弯道平曲线防眩板高度对驾驶员视线的影响,建立平曲线防眩板高度对道路行车视线安全影响模型,从车辆行驶平曲线的防眩板高度及防眩板位置形成的静视距与车辆行驶时驾驶员期望得到的动视距之间的关系,运用面向对象的VB编程语言实现模型仿真来分析防眩板高度对道路行车安全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5.
跟随车安全距离的分析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通过对驾驶员的反应能力的量化、速度判断过程的分析和对诸如饮酒、服药、电话干扰及疲劳驾驶等外部因素影响下驾驶员行为与跟随车与引导车行驶一致性的研究 ,计算与分析行车时的安全距离 ,寻求既可避免发生追尾碰撞事故 ,又不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安全距离恰当值 :当驾驶员和车辆状况良好时 ,行车距离保持在速度 (以 m/s为单位 )的 1 /2以上时 ,才可能安全 ;当驾驶员和车辆状况不良时 ,行车距离保持在速度的二倍以上时 ,才安全。  相似文献   

6.
驾驶行为研究中的车辆信息采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交通安全体系中,驾驶员的行为是影响行车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驾驶行为的改变使得车辆的行驶状态也随之发生改变.通过采集车辆行驶状态的信息,可以对驾驶员的行为进行研究,这对于提高驾驶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雾天环境下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及行车安全性,从改善高速公路基础设施角度出发,建立一种雾天环境下高速公路行车间距控制模型。首先,分析影响雾天车辆行驶安全因素;其次,基于安全行车影响因素,分析雾天条件下两种常见情景,找出最不利情况下的车辆行驶最小安全间距;最后,借鉴铁路"闭塞段"原理,建立雾天环境下高速公路闭塞区间,并配合适当限速提出安全提示灯安装间距。  相似文献   

8.
为获取道路线形、驾驶员属性、车辆类型、事故形态等因素对山区公路穿村镇路段过境车辆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机制。本文基于元双公路(元谋—牟定)2012—2017年事故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人、车、路、环境等方面筛选出15个影响因素;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以事故严重程度为决策变量,分析不同证据变量与驾驶员行为共同作用的推理结果。结果表明:不安全驾驶行为与危险事故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会增加事故严重程度;当涉及货车时,由于未保持安全距离,伤人事故率增加8.2%;在弯坡组合路段,由于驾驶员判断失误,伤人事故率增加 19.6%;阴雨天行驶时,由于驾驶员判断失误,伤人事故率增加5.4%;由于操作不当,发生侧翻事故时,伤人事故概率增加3.1%。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绿灯倒计时信号设置的必要性及其对交叉口通行效率和安全的影响,基于行为决策理论,构建绿灯倒计时信号对驾驶员驾驶决策的Logistics模型.分析绿灯倒计时信号对车辆通过停止线时的速度(地点车速)和平均车头时距等车流特性指标的影响,研究车队连续性、地点车速、倒计时显示时间和是否营运车辆4个因素与加速行驶、减速行驶、匀...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定量分析事故路段行车风险因素,保障事故现场的安全性,集成DEMATEL-ISM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辨识和分析。首先基于人-车-路(环境)及管理的系统理论,建立事故路段行车风险影响因素集,即驾驶员因素、车辆因素、道路与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具体分为年龄、驾龄和性别等20个因素,然后以Delphi法确定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集成DEMATEL-ISM法,建立事故路段行车风险影响因素辨识模型。通过计算可达矩阵,获得影响因素的5层递阶结构模型,即第一层级为驾驶员驾龄、疲劳程度和反应判断能力等6个因素,第二层级为驾驶里程及车辆类型等8个因素,第三层级为驾驶员年龄等3个因素。研究结果为事故路段的安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模糊推理的跟驰安全距离控制算法及实现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车辆跟驰是普遍存在的交通现象之一。由于驾驶员在控制车辆过程中具有模糊的、不确定性的行为特征,难以对驾驶员的行为进行精确的数学描述,此外,为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有必要对车辆跟驰时如何保持安全距离进行研究。基于此,提出基于模糊推理的车辆跟驰间距控制算法,并对其进行了仿真运算。仿真结果表明,用模糊推理模拟驾驶员的行为是可行的,并且通过模糊推理控制后车的速度,后车能够以安全距离跟随前车安全行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相邻路段运行车速的变化、驾驶员的心率增长率和车辆行驶轨迹对双车道公路安全的影响,从道路工程设施和交通安全设施两个方面提出危险路段安全改善对策,并以内蒙古S203公路急弯陡坡危险路段为例,进行安全改善综合方案设计,可为其他危险路段的改造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相邻路段运行车速的变化、驾驶员的心率增长率和车辆行驶轨迹对双车道公路安全的影响,从道路工程设施和交通安全设施两个方面提出危险路段安全改善对策,并以内蒙古S203公路急弯陡坡危险路段为例,进行安全改善综合方案设计,可为其他危险路段的改造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传统换道模型中,把前后临界空隙作为参数固定数值,忽视了车辆和车道间的动态交互作用等因素.从分子动力学角度,系统考虑跟驰需求安全特性,从动态的需求安全距离角度研究车辆在“跟驰-换道-跟驰”过程中的行驶状态转换.确保在换道完成时,换道车辆和目标车道后车能以需求安全距离进行跟车行驶,建立了模拟分子动力学的期望安全间距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分子动力学特性模型可以把跟驰行为和换道行为很好地结合起来.研究成果为分析车辆运行交互特性,车辆可变限速技术,自适应巡航控制技术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正安全文明驾驶不仅是道路运输企业对驾驶员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大众的共同要求,更是车辆安全行驶的重要保障,是道路运输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做好营运客车驾驶员的思想工作,需要从关心驾驶员个人安  相似文献   

16.
不良天气条件下的驾驶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研究表明,不良天气条件下的交通安全事故数量显著增多.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行驶速度相差很大,晴天条件下车辆的行驶速度最高,依次是中雨、大雨及雨雾天.驾驶员心理反应在各种天气条件下差异也很大,中雨条件下的心率最大,接下来依次是晴天、大雨及雨雾天气.心率的标准差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雨、雨雾、大雨以及晴天.文中对影响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平均速度与能见度密切相关,驾驶员心率与车辆行驶速度以及驾驶员的紧张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获取驾驶员行驶状态信息与监控行车状况,通过车载CCD图像传感器获得序列图像,应用数字图像理解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建立摄像机的透视投影模型和汽车行驶轨迹状态模型,根据平面图像上的点推导出车辆在空间道路上的实际位置,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相对道路标线的行驶轨迹进行研究。该方法获得的行驶轨迹曲线能够正确判断驾驶员压线行驶、越线行驶与逆向行驶等违章行为,是判别驾驶员行驶状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传统换道模型中,把前后临界空隙作为参数固定数值,忽视了车辆和车道间的动态交互作用等因素.从分子动力学角度,系统考虑跟驰需求安全特性,从动态的需求安全距离角度研究车辆在“跟驰—换道—跟驰”过程中的行驶状态转换.确保在换道完成时,换道车辆和目标车道后车能以需求安全距离进行跟车行驶,建立了模拟分子动力学的期望安全间距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分子动力学特性模型可以把跟驰行为和换道行为很好地结合起来.研究成果为分析车辆运行交互特性,车辆可变限速技术,自适应巡航控制技术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Ķ�̬·��ѡ��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已有路径选择模型缺乏选择决策过程的问题,给出基于决策场理论的车辆路径选择过程框架,建立面向过程的车辆动态路径选择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驾驶员心理、路况、决策时间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交互影响,将行程时间、行驶距离和行驶路线所经交叉口数量作为驾驶员路径选择的主要标准,使模型更接近实际的决策过程。通过模型仿真,分析了路况交通信息和时间压力对驾驶员选择决策过程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不完全交通信息会导致“确定性效应”,不能对驾驶员进行有效的引导;驾驶员的路径选择决策过程不仅取决于驾驶员的自身因素和路况,还与时间压力有关,时间压力会降低决策质量,导致偏好逆反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ETC收费环境下驾驶行为特征对车辆排放量产生的影响,通过对驾驶员基本特性的实际问卷调查分析出ETC收费环境下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得出影响车辆排放的显著驾驶行为因素。根据不同驾驶员驾驶捷达轻型车通过北京西红门ETC收费站上游500m路段实地尾气排放测试,利用车载排放测试系统SEMTECH-DS对车辆进行排放统计,得出驾驶员的行驶速度与车辆尾气排放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驾驶员在车辆速度控制方面是存在差异性的,而这种差异性是导致车辆尾气排放量不同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规范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培养良好的驾驶习惯,有利于驾驶员能够更为合理地控制车辆的速度和加速度,从而使车辆完成ETC收费的整个过程尾气排放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