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企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立法,减少能源利用所造成的碳排放问题,有效地回收利用电池,推动并建立新能源企业保险制度,提高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安装的重视程度。本文主要结合碳中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分析了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主要国家均将发展新能源电池作为实现“双碳”目标和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动力电池的有力支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和使用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推动动力电池全价值链发展。围绕“双碳”目标,应持续加强动力电池研发创新和应用推广,提升产业低碳竞争力,通过做强全产业链,助力低碳交通发展和能源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3.
《汽车与配件》2009,(26):7-7
2009年6月2日,重庆市成立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这是继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之后成立的第二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重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由长安汽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重庆恒通客车公司、重庆市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等发起,现已有重庆力帆、神舟科技、  相似文献   

4.
目前,如何实现低碳减排已成为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汽车产业是我国高碳排放产业之一,因此推进汽车产业低碳化发展对于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其中,高质量地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有助于节能减排,而且也将促进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更快地转变为移动智能终端和数字化应用场所,由此可带动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升级,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提升交通体系和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为此,从产业结构视角出发,运用优劣势分析(SWOT)模型,具体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锴 《汽车纵横》2022,(2):49-53
为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促进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创新,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深度融合发展,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以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换电模式车辆应用为具体目标,加快推动形成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模式互补的良性发展生态.受有关方面委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会同中...  相似文献   

6.
赫炎 《世界汽车》2022,(3):50-51
<正>2022年3月上旬,两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会议期间,来自汽车行业及相关行业的两会代表,针对目前国内汽车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针对性的从产业、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和碳中和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很多提案,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7.
从"碳达峰"开始,我国将用30年时间实现"碳中和"目标.但是,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能源需求仍处于增长期.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战略阵地.在新能源"双积分政策"设立之初,我国希望通过这一政策来替代对新能源汽车的经济补贴政策,以实现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效果.从实际情况来看,"双积分政策"对于整车厂存在较强推力,促进了整车厂对产品进行新能源化的升级.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绿色税制体系对汽车产业发展和消费引导均发挥较大作用,政策效果显著。特别是日本提出2050年碳中和目标后,进一步改革汽车税制,引导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消费,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本文主要梳理了日本汽车税制从购置到保有使用各环节税收政策,特别是引导节能减排的优惠政策,并从税收结构、税制要素等方面对比分析中日汽车税制,提出可借鉴的实施经验,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汽车税制,加强税收对汽车产业节能降碳引导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能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汽车产业是原油消耗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全球共识。文章深入研究了国内外能源发展现状,从能源供给安全、能源运输安全、能源消费安全和能源环境安全等方面分析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以发展新源汽车优化能源消费革命为突破口,推动能源生产革命和能源技术革命,综合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桂森  肖斌 《时代汽车》2023,(4):107-109
本文分析了重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产业构件、政策支持等因素,指出了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全面梳理了重庆市相关配套支持政策,结合市场、产业和政策的分析,预测了重庆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并对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上游资源约束是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而各国在碳中和要求下持续深化的动力电池回收政策体系,以及即将到来的动力电池退役潮都将进一步驱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相比传统燃料环卫车,新能源环卫车在驾乘体验、操作性、节能减排、能量转换效率等方面有着显著优点,这无疑是环卫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我国力争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长远目标。然而,目前新能源环卫车的普及仍存在诸多挑战,如整车成本高昂、智能化水平较低、配套设施不完善、政府补贴政策滞后等。因此在行业内,专用车生产企业必须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切实降低车辆生产成本,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发展,打造更适合清洁环境的新型新能源环卫车。  相似文献   

13.
正如今,汽车产业中的众多企业都将"可持续发展"列为目标,渴望踏上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随着碳中和战略的推进,氢能得到了较之以往更热切的关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对绿色能源的需求。从国家层面来看,绿色低碳成为全球共识,欧盟宣布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政府也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1.新能源汽车在十四五期间成为国家深化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战略要素,绿色氢能及氢燃料电池应用将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 2.2030/2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推动上游高耗能行业及下游应用领域转型,氢能及氢燃料等清洁能源为终极目标. 3.在贸易战等国际关系变化以及国内"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驱动下,制造业升级驱动氢...  相似文献   

15.
面对日益紧迫的能源、环境问题,发展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世界各国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战略转型的重要措施。对我国来说,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措施。本文将国内生产制造新能源汽车整车的企业(包括合资企业)作为研究主体,通过与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比较,系统地从产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们认清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准确把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和劣势,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之一,节能减排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面临的挑战。同时中国要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不可逆的。本文通过分析补贴退坡及外资股比放开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的影响,阐述了赣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从人才端,基础设施端等方面着手,为赣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回望2022这一年,国家层面出台的行业政策覆盖了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宏观层面从交通、能源到双碳,汽车领域从新能源、智能网联到基础设施,而市场层面,稳增长、促消费政策则几乎贯穿全年。我国汽车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心,很大程度上源自国家政策的坚强保障。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低碳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应加快碳中和长远布局。碳认证是碳中和发展的关键,将影响影响双碳目标达成结论等多个层级的碳中和建设环节,因此,汽车行业要需要快速建立和完善整个汽车产业链的碳认证制度。本文基于认证管理要求和创新认证的理念,从政府、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兼顾系统性、全面性和定制化特性,构建了“汽车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认证体系”,将为政府、行业、企业、技术等多方面的碳排放信息传递提供有效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汽车与配件》2022,(14):26-27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中国于2020年正式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并承诺为全球碳中和做出贡献。作为碳排放关键行业,交通运输业承担着产业革新及碳中和的重大历史使命。罗兰贝格发布《中国汽车产业降碳白皮书》,基于对中国汽车产业碳中和现状,以及国际及国内领先汽车企业降碳脱碳的洞察,结合罗兰贝格脱碳降碳方法论、工具和经验的积累,分享汽车产业的脱碳降碳方法。  相似文献   

20.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在汽车领域,轻量化是节能减排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并已被《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等列为亟待突破的核心技术。汽车轻量化不能以牺牲汽车安全性为代价和前提,如何提升汽车安全性是世界汽车技术发展永恒的主题和动力,是保障交通参与者出行安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