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铁路双向编组站的折角车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铁路编组站中的双向编组站折角车流人手,分析了影响折角车流量的主要因素,探讨了折角车流的交换作业方式,阐述了折角车流对于双向编组站的影响。通过正确选择进站线路的引入方向,合理设置编组站位置以及适当地增设第二进站线来减少折角车流。并针对折角直通车流和折角改编车流提出了增设渡线或环线来处理折角直通车流,设置方便的联络线或共用的交换车场来处理折角改编车流,有利于解决折角车流重复改编的问题,提高编组站的工作效率和改编能力。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研究合理的平面布置图形以适应极度困难的地形条件;解决新建太中银线和既有包西线在绥德站的交换车流问题.研究结论:通过对具体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了绥德站的平面布置:太中银线和包西线按照方向别引入绥德站,在站内包西线外包太中银线.本车站布置方案很好地解决了太中银铁路和包西铁路的交换车流问题,如太原至包头方向,中卫至西安方向的交换车流,同时也使设计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3.
秦飞 《铁道运营技术》2010,16(3):14-15,19
以典型的双向三级六场纵列式编组站为对象,从运输组织和编组站线路场别的合理设置两方面着手,提出了减少折角车流的有效措施,其中重点是提出创新的菱形交换场,以达到减少折角车流,编组站车流畅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双向编组站车流接续的综合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双向编组站车流作业的特点,将各车场能力、解体能力、交换作业能力、衔接方向的通过能力和编组场的股道数作为约束条件,将车辆在编组站的走行距离和集结时间,交换车的作业费用以及在其它车场的作业作为目标函数,构造了车流接续的综合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求解模型,并从多方面对遗传算法提出改进策略,仿真计算表明,该模型和算法能够有效地解决了双向编组站的车流接续问题。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株洲北站十几年来车流监测工作的发展过程,介绍了计算机进行车流监测的基本原理,并对车流监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详细分析,根据株洲北站车流监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10月份以来,西安铁路局加大入川车流组织力度,加快南北车流交换,确保全局运输畅通。10月1日至15日,该铁路局客货运量稳步齐升,发送旅客494万人次、运输货物597万t,均超计划提前完成任务。西安铁路局调度部门克服连续降雨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紧盯编组站作业进度和车流位置交换。10月7日,新丰镇站第一班办理车1.57万辆,创历史新高。在新的列车运行图实施后,该铁路局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7.
丰台西站由于存在编组计划执行、车流交叉干扰、列车集中到发、调车机车运用和交换车流组织等问题,严重制约运输效率的提高。通过分析丰台西站运输组织现状,提出调整编组计划,利用联络线减少站内交叉干扰,协调施工前后的作业组织,落实好错峰方案,压缩调车机车非生产时间和加强交换车组织等对策措施,以优化丰台西站运输组织,提高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8.
在详细调查,分析怀化枢纽两编组站技术设备与车流的基础上,从节省投资,减少交换车流,协调通过能力,机车交路配合等方面,论证了怀化枢纽两组站的合理分工方案。  相似文献   

9.
北京铁路局根据侯月、石太和丰沙大"三线"货运增量方案,对车流组织进行调整,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结合新列车运行图实施前后的运输指标变化情况,丰台西站提出采取强化联劳协作组织,积极组织车流调整,提高本务机车利用率,减少车站交换车数量,重点组织管重开车,提高调车机车运用效率,确保始发列车满轴满长等应对货运增量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双向编组站是铁路大型技术站,有2个相对独立的改编系统,业务繁忙且复杂。每个系统中出发列车的车流既来源于本系统的普通车流,也来源于对向系统的折角车流。配流问题指同时确定2个系统中出发列车的编组内容及车流来源,指派并调度解编调机的任务。本文设定折角车流利用交换场进行转场,以车辆在站总停留时间最小为目标,构建大规模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利用模型结构,开发拉格朗日松弛算法,通过松弛连接约束,将原问题分解为更为简单的子问题。最后以案例测试算法,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求解质量和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商业优化软件CPLEX和现场使用的经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深入分析编组站折角车流产生的原因及其对车站能力和作业时间的影响,提出通过调整车场分工、优化相邻编组站车流组织、优化折角车流在站内的组织、组织好列车反接和反发、减少编组站折角车流的数量,来降低车站的重复改编作业,从而提高车站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铁路编组站中产生的折角车流对车站的咽喉区和运输能力的影响十分明显。丰西枢纽内的北环线由于折角车流的通过,北部咽喉区每天被横切26次之多,严重影响了枢纽能力。丰台西站利用既有设备改造后,对折角车流进行疏解、分流,提高丰台西站整体能力,并为大秦线增运提供一定的能力储备。  相似文献   

13.
李大军 《铁道工程学报》2022,(10):77-81+104
研究目的:针对襄阳北编组站衔接线路主要技术标准不一致、没有预留上行系统条件等问题,对编组站上下行系统作业分工、平面布置、折角车流、线路疏解和施工过渡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提出新的思路。研究结论:(1)襄阳北站上下行系统采用不平衡作业分工,可充分利用既有设施和设备,减少对运营的干扰;(2)采用反到进路将西北向折角列车引入上行出发场进行列车增减轴作业、上下行系统各3条调车线兼交换线组成交换场进行折角车流处理,可有效缩短列车在枢纽内的作业行程,减少机车取送车次数以及对其他技术作业的干扰,提高车站作业效率和能力;(3)施工过渡设计减少联锁软件过渡次数,可有效缩短施工周期,消除安全隐患;(4)本研究结论可供新建或改建编组站方案借鉴。  相似文献   

14.
由于计划编制理论不完善、车流推算和列车预报不准,严重影响了列车工作计划的编制质量.首先,详细分析管内各列车编成站次日出发车流的来源,分别确定了其车流量的计算方法;其次,根据各站产生次日出发车流的时机及有效性统计规律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出发车流有效性的因素,并给出了确定出发车流有效率的滚动统计数学期望计算法;最后,给出了基于...  相似文献   

15.
构建基于CIPS的跨站协同运输计划编制平台,感知生产现状、车流分布、阶段计划,从跨编组站协同运输一体和以编组站为核心的区域互保运输一体两个方面,以车辆在成都局集团管内编组站总体的中停时为目标,协同编制各编组站的计划,均衡利用三大编组站能力,实现车流均衡,从而达到避免到达编组站进行重复解体,产生折角车流的目的,形成全局优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铁路双向编组站处理折角车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分析双向编组站折角车流产生原因,以及对编组站能力和运输组织的影响,总结双向编组站处理折角车的6种设计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对于双向编组站,在折角车流大、衔接方向多且处理复杂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组合设计,以灵活解决双向编组站的折角车问题,提高双向编组站的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17.
铁路车流具有独特的运行特征,在铁路支点路网上车流的运行径路具有树形结构。本文基于该特点提出一个基于树形结构的铁路车流径路优化改进模型。模型以路网上车流的广义里程成本最小化为目标,以车流径路的树形结构约束、车流强度守恒以及路段通过能力限制等为约束条件,并且在MATLAB平台上用IBM ILOG CPLEX软件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与已有的车流径路优化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铁路车流径路优化分布式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铁路车流径路优化的计算量随着路网中节点数和车流数的增加呈指数型增长的问题,引入分布式计算方法进行求解。对于任意一个固定顺序的车流排列,基于线路能力约束条件,构造车流径路优化模型。定义对该车流排列评价的函数,将车流径路优化问题分解成车流排列的评价计算问题和车流排列优化问题。设计分布式计算网络结构及网络程序流程。采用改进的禁忌搜索法,在服务器端完成车流排列空间的优化搜索,在不同的客户机端进行车流排列的评价计算,利用计算机网络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分布式算法。将车流排列优化问题归纳为旅行商问题,分析模型算法的复杂性。对算例进行计算表明:对构造的车流径路优化模型采用分布式算法进行求解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但存在对计算机网络配置要求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针对既有点-弧模型和弧-路模型的局限性做2点改进.第1点是定义1个0-1决策变最,使优化结果体现车流的径路;第2点是区分大股车流和小股车流,使优化结果符合实际车流组织的特点.基于多商品流模型,结合铁路运输组织的车流不拆散原则,对大股车流、线路能力和车站能力进行约束,构建铁路网车流分配和径路优化改进模制,采用Lingo 8.0软件求解.以简化的东北地区局部路网为例,采用模拟OD车流,按照本文构建的模型进行铁路网车流分配及径路优化.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能够得出较理想的车流分配和径路方案,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对美国铁路网的概况做了简要介绍,对美国铁路的运输组织,调度,车流交换,货运营销,机车运用,货车租赁及货车运用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对中美两国铁路的运能,运量与效率,货车周转时间及货车空率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