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厦漳跨海大桥主桥钢箱梁的架设过程为背景,通过对钢箱梁节段的有限元计算,优化了安装吊点,将原来的少点数、应力集中情况优化为多吊点、应力分散的良好架设安装状态;对钢箱梁吊装梁段的自振特性进行研究,以指导施工过程中使用具有振动现象的机械设备;分析计算桥面吊机附近瞬态工作最大应力,以掌握施工中最不利工作应力,确保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2.
橡胶沥青具有良好的弹性恢复能力、牯附性和低温抗裂能力,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LSPM)具有大孔隙结构和良好的变形能力,为了防止反射裂缝的产生,将橡胶沥青用作LSPM的胶结料,设计橡胶沥青透水应力吸收层作为路面结构的应力吸收层来减小半刚性基层裂缝处的应力集中,从而降低沥青面层层底应力.通过室内汉堡车辙试验、低温劈裂试验...  相似文献   

3.
王泽义 《城市车辆》2009,(11):24-26
本文通过分析大客车底架疲劳断裂的实例,阐述了大客车底架焊接结构的设计原则,修正时应考虑焊接结构中强度与刚度的关系,应避免形成应力集中处使载荷和应力分散,从而使每个构件都参与承载,对于已形成疲劳破坏的结构,在修复时,不宜采取哪损坏哪补救的办法,应考虑整个结构的受力点分配是否得当,找出应力集中处,对症下药,彻底解决断裂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T梁与墩固结的连续刚构桥来说,其墩顶固结的节点是关键的传力部件,基于一座7×30 m预应力连续刚构T梁高墩桥,建立墩梁固结节点的ANSYS有限元模型,计算和分析了其在第一工况最大弯矩和第二工况最小弯矩边界荷载下的应力分布、应力传递规律及应力集中现象等情况.分析表明:两种工况作用下,横桥向和竖桥向的拉压应力均不大,全桥整体刚度分配均匀,整体受力性能良好,T梁、墩梁固结区及盖梁受力处于正常的状态,设计是合理可行的,但在墩梁固结处局部位置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应引起设计方注意.  相似文献   

5.
沥青路面基层材料的裂缝尖端存在应力集中,通过引进线弹性模型模拟裂缝尖端的应力应变场的基础上,编制了线弹性有限元程序,进行裂缝尖端的应力应变分析,并采用该程序对缝端应力进行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6.
0引言 波纹管(板)是一种带波纹的圆柱(弧)形薄壁弹性壳体,多以钢、铝等金属为主要材质,由于具有轴向波纹,故轴向和径向能同时承受因荷载引起的应力应变,可以更大程度上分散荷载的应力集中,更好地发挥钢结构的优势,使其具备优异的力学性能.金属波纹管(板)主要以公路涵洞、排(雨)水管道、倒虹吸管道、地下通道、输送管道和作业巷道等形式出现在各类公路及市政工程中.  相似文献   

7.
邓翔 《公路工程》2009,34(2):73-75
基于弹塑性有限差分法原理,对某大断面隧道硐室在简单二维应力场下的应力集中系数进行了分析,并对硐室各控制点的应力集中系数随矢跨比的变化进行了讨论;模拟分析得出隧道Ⅴ级围岩下硐室的应力集中系数的变化情况,其中水平跨度最大处应力集中系数最大,仰拱连接处次之;而硐室各标志点处应力集中系数随矢跨比变化的敏感程度并不相同,其中拱脚附近变化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8.
基于弹塑性理论,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铝合金立式粉罐半挂车罐体在常规工作压力情况下的应力、位移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整车应力分布较为均匀,但第一个锥与第二个锥之间的过渡区域处应力集中较为明显。对此,提出了在第一锥与第二锥之间增加加强圈并延伸至车架处的优化措施,分析结果显示改进方案可有效降低应力集中问题。通过制作试验车辆,并进行罐体强度等相关试验,同时结合实际使用状况进行跟踪观察,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黄义勇 《公路》2012,(4):137-141
工程中常用的评价管节点疲劳寿命的方法是使用S-N曲线.当管节点承受疲劳荷载作用的时候,可以通过数值方法得到沿着焊缝处的热点应力幅的大小.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计算了宿淮铁路京杭运河特大桥的H3横撑T形管节点在轴向力、平面内弯矩以及平面外弯矩作用下的热点应力,根据相关计算方法得出节点处应力集中系数以及支管和弦管应力集中系数的分布,通过计算发现,最大应力集中系数出现在支管,说明在疲劳荷载作用下,支管会先破坏.然后通过S-N曲线,可以预测此节点在破坏前可以承受疲劳载荷的循环次数.  相似文献   

10.
1重型车车身的结构特点 1.1地板框架式结构 从理论上讲,当受力杆件的截面变化时就会因刚度突变引起应力集中.在经常承受交变应力的汽车车身上,应力集中可能诱发进展性裂纹,导致疲劳损坏,这是车身结构损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间断半开级配沥青混合料的两种压实工艺以及压实度的过程控制方法;通过试验段分析了混合料在两种压实工艺作用下的压实效果;总结了适用于间断半开级配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工艺要点。  相似文献   

12.
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弹性模量和环氧沥青的模量密切相关。为了优化环氧沥青配方设计,采用蒙特卡洛法模拟产生符合实际分布特性的集料模型,设计出了不同集料体分比的数值试验,并获得了环氧沥青混合料弹性性能预测方程。经验证,随着玛蹄脂模量的增长,混合料的模量也随之增长,但增幅逐渐减小;对于相同的玛蹄脂模量,随着集料用量的增加,则混合料的模量也随之增加。环氧沥青混合料弹性模量的预测值与试验值相关性很高,由于混合料模量为弯拉模量,而结合料采用压缩模量,实际预测值较试验值略高,但总的预测结果可以满足工程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13.
首先针对一集中力作用的简支梁结构,探讨了有限元分析中不同荷载施加方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通过和试验值的比较,得出集中力施加于箱梁中性轴部位的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值最为接近.针对混凝土箱梁常见的翼板变厚度、腹板与翼板连接部位加腋等结构特点,通过有限元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翼板厚度变化对剪滞效应的影响因素和规律,得出悬臂根部的翼...  相似文献   

14.
在旧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混凝土层,提高原有路面的行车条件与使用寿命,是近年来较多路面大修工程采用的形式。探讨了一种突破地面标高限制、兼具结构性和功能性的沥青混合料GSOG-13,并借助在上海浦东三林地区的实体工程应用,验证白加黑延缓反射裂缝产生的双层沥青加铺层结构组合类型。  相似文献   

15.
沥青稳定基层混合料的矿料级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誉  岳学军  汪世川 《公路》2007,(1):165-167
本研究的目的是选定合理的沥青稳定基层混合料级配,并研究其力学性能和疲劳规律。首先,通过与国外沥青稳定基层常用级配及国内相关级配的比较,以及大量的马歇尔试验和强度试验,初选出沥青稳定碎石1号(公称粒径26.5 mm)和沥青稳定碎石2号(公称粒径31.5 mm)两种级配类型;然后,在M TS810材料试验系统上进行了应力控制的疲劳试验,研究其抗疲劳性能。试验表明,这两种级配的沥青稳定基层碎石混合料的力学性能和疲劳性能优良,能够用于修筑高等级公路的沥青稳定基层。  相似文献   

16.
杨睿  薛亚东  杨健 《隧道建设》2017,37(2):185-191
针对王市岭隧道隧改路工程,采用探地雷达检测衬砌壁后空洞,并进行钻孔取芯验证,结果表明探地雷达用于壁后空洞检测可行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系统分析壁后空洞对隧道结构的影响,基于现场原位测试数据,建立了连拱隧道的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有限差分模型。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拱顶、拱肩和边墙部位的空洞均会导致衬砌局部产生拉压应力集中,应力集中程度受空洞位置与尺寸的双重影响。在竖向地应力为主的条件下,拱肩部位的空洞对衬砌危害最大,易导致拱肩上侧部位出现较大的应力集中,因此在隧道壁后空洞病害检测时应重点考虑拱肩部位。  相似文献   

17.
重复荷载下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的粘弹性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修正Burgers模型推导了适用于重复荷载下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规律的粘弹性力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AC20和SMA13沥青混合料三轴重复荷载永久变形试验结果进行了回归,获得了模型的参数,并对沥青混合料进行了永久变形规律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在荷载重复作用下,会出现迁移期、稳定期和破坏期3阶段变形规律;模型参数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与偏应力水平无关;较高温度和应力均是导致较大永久变形的主要因素。推导出的粘弹性力学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描述重复荷载下沥青混合料的永久变形规律,可以用于重复荷载下沥青混凝土永久变形的力学计算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防止九江长江公路大桥主桥超宽箱梁混凝土的早期开裂,进行专门的抗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试验。通过水化热、绝热温升、平板法塑性收缩开裂、温度~应力试验机开裂等试验方法,研究了胶凝材料组成对混凝土早期抗裂性的影响,配制出抗裂性能良好的C55混凝土。该混凝土采用42.5级P.Ⅱ水泥掺入25%的Ⅰ级粉煤灰、缓凝型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配制,绝热温升55.8℃,塑性收缩抗裂等级Ⅱ级,开裂温度8.7℃,应力储备37.3%,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简支波形钢腹板-混凝土组合箱梁扭转效应显著,文中根据组合箱梁受力特性,结合传统混凝土箱梁扭转分析理论,研究组合箱梁在集中偏心荷载作用下的扭转效应.结合相关文献的实验值,对偏心荷载下截面扭转翘曲正应力和扭转翘曲剪应力值进行修正,并通过ANSYS软件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波形钢腹板-混凝土组合箱梁跨中作用偏心集中...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采用静力法与应力波法检测同一批木材的弹性模量,对两者测试结果的差异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线性拟合发现2种方法的测试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木结构工程材的无损检测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