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郭昌伦 《天津汽车》2013,(11):43-46
甲醇作为一种代用燃料,可以与汽油混合使用,人们对使用低比例甲醇燃料发动机的性能十分关注。文章对加入M15甲醇汽油和加入93#汽油的发动机分别经过300 h台架强化试验,测试发动机功率、扭矩及油耗率。强化后,2种燃料的动力性能相近,但M15甲醇汽油的燃料消耗量比汽油高出9%。在汽油发动机中,直接使用M15甲醇汽油,除发动机燃料经济性变差外其他基本无变化。  相似文献   

2.
甲醇作为一种代用燃料,可以与汽油混合使用,人们对使用低比例甲醇燃料发动机的性能十分关注。文章对加入M15甲醇汽油和加入93#汽油的发动机分别经过300 h台架强化试验,测试发动机功率、扭矩及油耗率。强化后,2种燃料的动力性能相近,但M15甲醇汽油的燃料消耗量比汽油高出9%。在汽油发动机中,直接使用M15甲醇汽油,除发动机燃料经济性变差外其他基本无变化。  相似文献   

3.
氨燃料发动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氨的理化及燃烧特性,分析了国内外氨燃料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研究了氨燃料发动机在技术可行性、推广应用基础、节能环保、能源安全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讨论了氨燃料发动机在今后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并指明了氨燃料发动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醇类发动机 60年代,为了内燃机的排气净化,一些国家就对低污染的醇类发动机发生了兴趣。醇类燃料主要是指甲醇、乙醇,它们都具有使用、贮存和运输简便的特点。甲醇的来源十分丰富,可从煤炭、天然气中制取,而乙醇可从甘蔗、淀粉植物、野生植物中制取。所以一些农业发达的国家特别重视开发乙醇燃料。  相似文献   

5.
针对甲醇发动机出现的低温冷起动问题,通过详细分析其冷起动困难的原因,提出多种甲醇发动机低温冷起动技术措施,并对主要的技术措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进气道加热、喷射器加热和进气滚流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甲醇发动机的冷起动性能;通过改变燃料组分可有效提高甲醇发动机的冷起动性能,M70和M85高比例甲醇燃料发动机在-25℃低温下能够顺利冷起动。  相似文献   

6.
随着石油的不断短缺及排放标准的提高,代用燃料发动机越来越受到重视。论述了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甲醇、乙醇及二甲醚等代用燃料的优缺点,天然气发动机虽然容易组织完全的燃烧,且CO排放少,但总体来说此发动机缺乏机动性,只适用于局部地区和局部行业。甲醇和乙醇燃料从我国能源多元化和能源安全角度出发,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醇类燃料用于汽车没有很大的困难,决策取决于系统分析,甲醚作为压燃式内燃机的燃料有很大的优越性,但要下结论为时尚早。  相似文献   

7.
对甲醇代用燃料进行了研究,针对国内使用范围极其广泛的492Q火花点火式发动机,讨论了甲醇作为汽车代用燃料的可行性,并进行了大量发动机台架试验和汽车的道路试验,并给出了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以一台1.5L、直列、四缸、四冲程发动机为基础开发了甲醇-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对原发动机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了局部修改,选择了比较容易实现的双油箱双油轨结构,设计了甲醇-汽油两用的燃油供给系统、点火系统以及控制软件,实现了发动机汽油起动、暖机,甲醇、汽油之间的自由切换以及甲醇、汽油单独燃烧等功能。对甲醇-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表明,在转速变化较大而负荷相对变化较小的工况下适合燃用甲醇。虽然甲醇的消耗量大约是汽油的2倍,但其燃烧热效率比汽油高。  相似文献   

9.
根据不同混合比甲醇—汽油燃料的燃烧特性,将NEDC循环对应的发动机运行工况进行范围划分,以研究各种燃料在不同特性场范围内的性能。应用整车性能仿真软件建立了装配有甲醇—汽油灵活燃料发动机的模型,对各种配比的混合燃料进行经济性和排放性的模拟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可以作为灵活燃料汽车经济性和排放性优化匹配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由于世界石油短缺,很多国家都在寻求新的能源作为汽车燃料。由甲醇和汽油构成的M15燃料,就是很有希望的汽车新燃料。近年来,我国有关方面在汽油机掺烧甲醇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汽车发动机燃用甲醇或M15后,给发动机的润滑、磨损以及润滑油性能带来的影响,是关系到其能否推广使用的重要问题。国外的研究,多注重于纯甲醇(M100)的影响,而对M15却重视不够,国内则尚未开展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宫长明 《汽车工程》1998,20(4):239-243,211
本文通过在1130单缸柴油机上燃用全甲醇的试验。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人类面临着能源短缺和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的危机.随着世界范围内汽车数量的激增和石油资源的消耗,石油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对于石油资源缺乏的我国来说,无论是从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考虑,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但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广泛应用更加清洁的汽车代用燃料。本文简要介绍了甲醇代用燃料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经台架试验表明,汽油机在结构上进行一定的改造后,燃用M85甲醇燃料,动力性和排放性能指标均优于原汽油机。  相似文献   

13.
电控甲醇发动机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对压燃式柴油机X112 0进行改造 ,实施电控燃烧甲醇 (CH3 OH)的试验研究。采用电热塞助燃的方法 ,以使CH3 OH能顺利燃烧 ;根据CH3 OH富氢的特点 ,利用专用设备实现了CH3 OH的随车裂解制造氢。设计了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电子调速装置 ,代替了传统的机械调速 ,同时开发了一套实时监控系统 ,实现了对电控系统的在线检测和调节 ,并指出了试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汽油机掺烧甲醇裂解气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1台电喷汽油机上进行了掺烧甲醇裂解气试验研究,设计了甲醇裂解系统,利用发动机高温排气裂解甲醇,并将裂解气送入气缸燃烧,研究了掺烧甲醇裂解气对发动机经济性和动力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管式裂解器中,甲醇裂解的主要产物是H2和CO,体积分数分别为60.7%~64.8%,19.1%~23.1%;汽油掺烧甲醇裂解气会导致发动机输出扭矩降低,发动机当量燃料消耗率下降,热效率增加,甲醇替代比为20%时,不同负荷下当量燃料消耗率均下降6%以上,最大可降低8.8%,有效热效率由原机32.47%提高到35.57%;原机和掺烧裂解气发动机的有效热效率均随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而增加,相同过量空气系数条件下,掺烧裂解气发动机热效率比原机高.  相似文献   

15.
针对1130单缸柴油机研究了喷油嘴油线分布、喷油嘴孔数和喷油嘴针阀开启压力对分层燃烧甲醇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燃油系统参数对分层燃烧甲醇发动机的性能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多点电喷汽油机燃用不同掺混比的甲醇汽油混合燃料时的排放及催化器的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汽油机参数未做任何调整的情况下,甲醇对催化器前的CO、HC和NOx排放及其催化转化效率的影响与汽油机的转速、负荷和空燃比控制策略有关;随着甲醇汽油混合燃料中甲醇含量的增加,未燃甲醇的排放量变化不大,甲醛排放量增大,乙醇的排放量略有降低,乙醛的排放量很低并基本保持不变;醇、醛类排放经过三效催化转化器后基本接近零排放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在某发动机台架上进行了低比例甲醇汽油油膜动态特性试验,研究了不同工况下 M10甲醇汽油的油膜特性和甲醇比例对甲醇汽油油膜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动机转速对甲醇汽油燃油沉积比例系数 X 和油膜蒸发时间常数τ的影响较小;冷却水温度对甲醇汽油的油膜蒸发时间常数τ的影响最大;同种工况下,甲醇比例在5%~15%之间时甲醇汽油的燃油沉积比例系数 X 达到最小;甲醇汽油比纯汽油更容易挥发,当甲醇比例低于10%时,甲醇汽油油膜蒸发时间常数随着甲醇比例的增加显著减小,但是当甲醇比例超过15%时,随着甲醇比例的增加,油膜蒸发时间常数变大。  相似文献   

18.
点火时刻对甲醇发动机燃烧及非法规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甲醇发动机低温冷起动困难,在1台由1130单缸柴油机改造而成的直喷火花点火甲醇发动机上,利用CFD模拟软件AVL-Fire耦合甲醇氧化反应机理,通过电热塞将进气温度加热到283K,研究了点火时刻对甲醇发动机低温(266K)冷起动燃烧及非法规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前点火时刻能够使缸内混合气得到较充分燃烧,减少未燃甲醇排放,当点火时刻由8°BTDC提前到11°BTDC时未燃甲醇排放显著减少;提前点火时刻能够降低甲醛排放,当点火时刻提前到17°BTDC、缸内最高燃烧温度超过1 300K时,甲醛快速氧化,甲醛排放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9.
《JSAE Review》1999,20(3):363-368
The respective contributions of combustion noise, mechanical noise, load-dependent noise and other engine noise components must be identified in order to devis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reducing diesel engine noise under full load oper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a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engine noise components using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this method, the engine noise level is regarded as a criterion variable and the cylinder pressure level and engine torque as explanatory variables. The accuracy of this method has been confirmed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with experimental data. Some examples of its application are also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