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速铁路无碴轨道结构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国外高速铁路无碴轨道的发展与应用情况,提出并设计了3种结构型式无碴轨道:长枕埋入式、弹性支承块式与板式轨道,并对室内铺设的实尺模型进行静载、疲劳及落轴试验,综合评估其整体性能,为今后高速铁路无碴轨道的选用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建强 《科技交流》2007,37(2):22-31
连续一百五十五公里的无碴轨道,使其成为德国铁路同类装配中最长的一段。这篇第一手的报告,提供了一系列丰富的信息和建议,包括无碴轨道的实用技能,以及工程方面、合同方面、后勤方面的问题.总之,这个报告将与你分享从严格服从质量要求而获得的灵感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速铁路减振型无碴轨道减振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所研究的具有双减振胶垫的无碴轨道在高速运营条件下的多种工况的理论计算的分析,确定了其合理的轨道组合刚度,使之与有碴轨道总刚度接近,动力响应最佳。选择和设计了符合要求的减振部件和轨道结构。通过现场铺设、动态测试和室内模拟试验,验证了其安全性及减振性能。  相似文献   

4.
无碴轨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塘 《铁道建筑》2004,(7):60-60
无碴轨道结构因其高平顺性和少(免)维修的优点,在国外高速铁路上获得了广泛应用,日本、德国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修建的高速铁路以及台湾高速铁路无碴轨道比例接近10 0 % ,法国也在地中海线2km隧道内进行了无碴轨道试验,中国各类无碴轨道铺设长度已达3 0 0多km。无碴轨道主要有两  相似文献   

5.
根据高速铁路技术特点及对轨道的技术要求,对国内外试验研究比较成熟、已为我国高速客运专线采用或列入试验研究的几种无碴轨道,通过对结构型式及技术性能特点的对比分析,结合我国运输条件特点,提出我国高速铁路无碴轨道选型原则及选型建议。结合德国在路基上应用无碴轨道的试验研究成果,对无碴轨道在高速铁路上的应用条件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解决关键技术发展无碴轨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实践与应用,无碴轨道已成为世界各国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的首选.我国铁路无碴轨道应从严格控制工后沉降,连续、成段铺设无碴轨道,严格控制结构变形,优化无碴轨道结构,严格控制制造质量,配备先进成套施工设备,优化扣件系统等7个方面解决无碴轨道关键技术,并与相关专业密切配合,发展无碴轨道.  相似文献   

7.
我国客运专线应大力发展无碴轨道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介绍日本、德国、法国无碴轨道的应用情况及其结构特点,以及我国应用无碴轨道的一些基本情况,并把无碴轨道与有碴轨道在维修、经济性方面作了比较,指出我国建设客运专线应大力发展无碴轨道.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遂渝无碴轨道试验段箱梁设计的介绍,对无碴轨道梁部设计的关键技术做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9.
无碴轨道预应力混凝土梁设计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秦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的介绍 ,对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上拱的控制方法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以便为今后的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高速铁路轨道的铺设长度、国外和国内铺设焊接轨的方法,即枕轨分铺、轨排铺设和分段换轨等法.对国外常用的TGV法、PlasserSVM-1000法、PlasserPKI20ES法、FairmontTamper法、ICE法及英吉利海峡隧道出口端的铺轨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总结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形式,分析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无砟轨道上拱、梁端凸台或底座开裂、扣件失效、砂浆层离缝、轨道结构开裂、线下基础沉降等问题,提出采用电阻应变片式、振弦式、光纤光栅、电涡流非接触式、无线传输、远程监控、预警机制等测试和监控方法以及道岔区板式无砟轨道综合监测、桥上42号道岔区及临时端刺区受力和变形监测、隧道内CRTS I型减振型板式无砟轨道减振测试、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温度及变形监测等应用实例。并探讨采用高清摄像头图像识别、利用红外热成像、利用光纤的振动和声学传感等新技术在无砟轨道安全监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交通建设迅猛发展,复杂艰险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规模庞大,为降低维修养护成本,满足高速铁路运营安全及乘客舒适度的需要,隧道内采用大量的无砟轨道结构,但仰拱施工仍然延续以前的施工生产模式,时有隧底积水、虚砟、欠挖等施工质量缺陷,导致无砟轨道结构开裂、上拱、下沉等病害,严重影响列车运营安全。依托某运营高速铁路隧道,为解决无砟轨道结构上拱的病害,采用现场调查、物探及钻探验证的方法,查明仰拱及填充厚度不足、隧底积水是导致病害段轨道几何位移的主要原因;根据病害段实际情况,采取限速45 km/h、锚杆加固隧道边墙、切断钢轨及道床板(保留支承层)后,设置短轨并利用两端既有的道床板支承层及仰拱填充架设钢垫梁,分段拆换仰拱、填充及支承层,分段现浇道床板,恢复轨道结构,实现隧底病害的彻底整治。  相似文献   

13.
目前高铁无砟轨道的调轨方案是借助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随机调轨软件,通过人工操作得出。这样费工费时,给工程实际应用带来诸多不便。为了能够快速计算出符合工程实际需要的调整结果,依据人工调轨的思路,编程实现自动化调轨算法。对比某专业长轨精调软件与新研发的无砟轨道精调软件,对同一段无砟轨道实测数据进行轨道精调,分别统计两种方法获得的调轨方案各项平顺性指标合格率、调整量和计算时间,结果表明:(1)两种方案均能满足工程实际要求,且新研发的精调软件得到的调整量要小于某专业长轨精调软件得到的调整量;(2)对于不同方法得到的调轨方案的效率,某专业长轨精调软件调整需要几个小时,而新研发的软件调整只需要几分钟,新算法显著地缩短了精调方案的获取时间,提高了工效。  相似文献   

14.
为保证运营线高速铁路路基段沉降无砟轨道抬升用高聚物注浆材料的性能满足工程要求,并确保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通过系统的疲劳性、耐久性以及浸水后有害离子测试试验对无砟轨道抬升用高聚物注浆材料的抗疲劳性能、耐化学侵蚀、耐老化性等耐久性能和环保性能开展系统研究,并进行工程应用效果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高聚物注浆材料在疲劳荷载作用下残余变形小,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耐化学侵蚀性和耐老化性优良,强度保持率70%以上,环保性能好,高聚物注浆材料长期埋入地下时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工程实体取样验证表明高聚物注浆材料耐久性能与环保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有效保持了抬升后无砟轨道结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严寒地区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梁端扣件间距超限问题比较普遍,通过梁端无砟轨道结构的受力和变形分析,确定梁端扣件间距的最大限值,提出桥梁预延长、道床悬出梁端及减少轨道板端部扣件间距的设计措施,并通过哈大客运专线的典型工点,介绍梁端无砟轨道设计。结果表明,该设计措施简单实用,可解决大跨度桥梁梁端大扣件间距达1 000 mm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均值管理是评价线路平顺性状态的重要指标。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高平顺性、高稳定性的特点决定了均值管理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比分析杭长、宁安客运专线和合福高速铁路的轨道几何动静态检测数据,发现在线路状态较好的情况下,无砟轨道动静态检测数据均值差异很小,尤其是轨向、轨距不平顺。轨道平顺性状态、结构形式及初始状态是影响无砟轨道动静态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建设阶段应注重无砟轨道精调质量的提升;在运营阶段应结合不同轨道型式自身的结构特点对无砟轨道进行动静态管理。  相似文献   

17.
结合30 t轴重无砟轨道结构设计原则,通过不同的试验数据、理论计算等,得到30 t轴重重载无砟轨道设计参数,提出适用于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工程30 t轴重重载铁路隧道内无砟轨道设计方案,并结合既有无砟轨道调研病害情况,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措施;优化后的重载无砟轨道试验及开通后运营良好,为试验段重载无砟轨道结构在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隧道内及其他重载铁路的扩大试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高速铁路隧道内多铺设无砟轨道,隧道基底受水压影响大,造成的轨道上拱,具有突发、后果严重、整治困难等特性。为更好地研究并解决隧道轨道上拱现象,结合典型轨道上拱案例,通过现场调查、钻孔查验及数值模拟计算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系统分析产生原因,得到水压力作用是导致轨道上拱的最大原因。针对现场实际研究情况,提出隧底抗拔锚杆注浆锚固+轨道板钻孔植筋加固的综合整治方案,并提出预防性技术,为类似工程病害处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轨道系统的服役状态直接影响高速列车的安全、平稳运行。随着无砟轨道结构的大量投入使用,无砟轨道病害成为影响线路平顺性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病害的整治措施有很多,但如何对整治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是日常维护工作的难点之一。结合目前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存在的几种主要病害和整治方法,对轨道动态检测、光纤传感监测和地质雷达无损检测3种整治评估方法进行介绍和对比,为整治评估方法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上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由于轨道设备状态记忆特性和生命周期管理的需要,在施工建设阶段开展轨道精调质量控制、提高轨道几何状态平顺性已成为能否进行联调联试、实现高速行车的关键。针对目前无砟轨道精调作业中的不足提出绝对+相对精密测量模式和先基准后非基准精细调整模式,在杭长高速铁路的轨道精调作业中开展实践,效果良好,全线的轨道质量指数(TQI)为2.1 mm,所采取的轨道精调控制技术可为今后无砟轨道精调质量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