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应用Franz接触电极记录室内传导正常的人左室内膜单向动作电位(MAP),观察心内膜激动时间(AT)、动作电位时程(MAP),复权时间(RT)及其关系。结果:①AT与APD呈显著负相关,平均相关系数为-0.87±0.07(P均<0.05);②空间隔、心尖部、侧壁及基底部AT分别为26±6、29±4、39±4和44±2(ms);③多数部位的AT间和APD间有显著差异,而RT间无显著差异。结论:①心内膜中激动早的部位APD较长,激动晚的部位APD较短;②激动较早的部位为空间隔和心尖部,较晚的部位为例壁和后基底部;③正常心内膜复极投除极具有较强的均一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房室隔内不同部位细胞复极特性及相应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利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 ,对30只家兔房室隔内普通房肌、房室结 (atrioventricularnode ,AVN)、射频消融慢径的有效靶点部位 ,即 :希氏束与冠状窦口连线的中 1/3(M区 )及下 1/3(P区 )进行细胞动作电位的引导 ,之后行组织连续切片 ,光镜下观察M区和P区的形态学特点。结果 房室交界区中不同部位细胞动作电位复极特性 :AVN细胞的动作电位复极 90 %时程 [APD90 ,( 182± 17)ms]分别长于M区、P区及普通房肌细胞的APD90 [( 16 0± 9)ms,( 15 7± 8)ms ,( 15 1± 10 )ms ,P <0 .0 5 ]。普通房肌细胞的APD50 和APD3 0 [( 90± 6 )ms和 ( 70± 7)ms]分别短于AVN、M及P区过渡细胞的APD50 和APD3 0 [( 12 8± 13)ms和 ( 10 9± 12 )ms ,( 114± 9)ms和 ( 93± 8)ms ,( 10 6± 6 )ms和 ( 87± 6 )ms ,P <0 .0 1]。此外 ,在APD50 和APD3 0 上 ,AVN与P区的细胞间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M区可见一大束疏松平行排列的过渡细胞束 ,为房室结后延伸。P区可见一些过渡细胞束分别来自冠状窦口前方、下方和左房后壁。结论 房室交界区不同区域细胞间存在复极异质性。M区和P区的过渡细胞束可能与慢传导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腺苷 (Ado)在正常和缺血缺氧时对心室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 (AP)和L 型钙电流 (ICa .L)的影响。方法 用离体心室肌和酶解法分离得到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 ,应用细胞内微电极和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动作电位和电流。结果 Ado对正常心室肌跨膜动作电位无明显影响 ,但在缺血缺氧状态下 ,动作电位时程(APD)各参数的缩短较对照组更显著 ,Ado在 10 0 μmol·L-1时 ,APD各参数的缩短程度同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再灌注后APD未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而表现出的明显的迟后恢复。Ado对正常心室肌细胞ICa .L无明显影响 ;在缺血缺氧时ICa.L受到明显抑制 ,其抑制率为 (38± 11) % ,再灌注后ICa .L可基本恢复 ;而Ado并无增大心肌细胞在缺血缺氧时ICa.L减小的作用 ,其抑制率为 (42± 9) % ,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再灌注后ICa.L的恢复比较缓慢。结论 ①Ado在正常条件下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ICa.L无明显作用 ;②Ado在缺血缺氧时可使APD的缩短明显增大 ,再灌注时APD恢复明显延迟 ;③Ado并不能加重心肌在缺血时ICa .L的减小 ;④心肌缺血缺氧时Ado增大APD的缩短与ICa .L的变化可能无明显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正常和缺血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直接作用。方法 采用经典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 ,研究 1 0 - 8mol/LCGRP对家兔正常右房肌、左室肌和缺血左室肌跨膜动作电位的影响。结果  1 0 - 8mol/LCGRP可使家兔正常右房肌和左室肌细胞的APD95和APD50~95明显缩短 ,加速动作电位的后期复极 ;并能明显减小缺血左室肌AP异常复极程度。正常条件下 ,右房肌的APD95和APD50~ 95分别由用药前 (2 0 6± 8)ms和 (1 1 0± 8)ms缩短为 (1 96± 4)ms和 (99± 5)ms(P <0 0 5) ;左室肌的APD95和APD50~95分别由用药前 (2 67± 1 3)ms和 (54± 6)ms缩短为 (2 59± 1 2 )ms和 (45± 4)ms (P <0 0 5)。缺血条件下 ,1 0 - 8mol/LCGRP加入后 5min ,APD50 /APD95 由 (68 0± 4 5) %增大为 (75 0± 4 2 ) % (P <0 0 1 ) ;APD50~95由 (67± 8)ms缩短为 (45± 6)ms (P <0 0 1 )。结论  1 0 - 8mol/LCGRP可加速正常右房肌和左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后期复极 ;并能延缓缺血左室肌细胞AP复极的异常改变 ,改善缺血对心肌细胞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观察氨氯地平对豚鼠左房肌快反应动作电位和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早期后除极作用。结果发现氨氯地平5μmol/L对动作电位无影响;10μmol/L可明显缩短动作电位时程(APD),但对动作电位幅度(APA)、0相上升速率(Vmax)、有效不应期(ERP)和三相时程(DP3)无影响;25μmol/L氨氯地平可显著抑制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早期后除极活动。提示:①L型钙电流在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早期后除极活动中起主要作用;②氨氯地平可预防和治疗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的触发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
报告504例健康成人同步12导心电图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的分析结果。①各参数的测量结果(x±s):QTd、矫正的QTd(QTcd)、QRS离散度(QRSd)、QT顶点的离散度(QTpd)、QRS起始早晚的离散度(OQTd)分别为:男性:48±13、51±14、30±11、43±16、18±6(ms);女性:42±12、47±14、28±10、39±17、16±6(ms)。②性别差异:男性各参数离散度(QTd、QTcd、QRSd、QTPd、OQTd)及RR、QRS问期均大于女性,而QT、QTc、QTp间期却小于女性。③QT、QTd测量的可重复性受测量方法尤其是T波终点的确定方法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 2 5 0~ 80 0g豚鼠左心室游离壁内、外膜层及中层肌细胞的复极不均一性及室壁中层是否具有Mcell的特性。方法 应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 ,记录不同基础周长时豚鼠左心室游离壁内、外膜层及中层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各种参数变化。结果 在所有刺激周期(BCL)测试中 ,中层肌细胞的复极至动作电位 90 %的时程 (APD90 )较心内、外膜层肌细胞长 ,在BCL =3 0 0ms时 ,内、外膜层及中层肌细胞的APD90 分别为 (2 0 7± 1 5 )ms,(2 1 4± 2 1 )ms,(2 1 5±2 7)ms( x±s;n =9;体质量 2 5 0~ 3 5 0 g)及 (2 0 6± 3 4 )ms,(1 99± 2 8)ms,(2 4 7± 2 5 )ms( x±s;n=1 0 ;体质量 3 5 0~ 80 0 g)。在BCL =3 0 0 0ms时 ,内、外膜层及中层肌细胞的APD90 分别为 (2 94± 3 4 )ms,(2 90± 49)ms,(3 1 3± 5 0 )ms( x±s;n =1 0 ;体质量 2 5 0~ 3 5 0 g)及 (2 96± 42 )ms,(2 5 9± 5 8)ms,(3 2 8± 3 6 )ms( x±s;n =1 0 ;体质量 3 5 0~ 80 0 g)。中层肌细胞APD 频率依赖性较心内、外膜层肌细胞更明显。结论 豚鼠左心室游离壁存在复极不均一性 ,中层肌细胞有更长的APDs,更明显的APD 频率依赖性。豚鼠左心室游离壁中层细胞具有Mcell的电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8.
以成人桥本氏病60例为对照,分析了60例儿童桥本氏病。显示:①阳性的自身免疫甲状腺病家族史较成人组多见(P=0.0126);②甲状腺峡部大为主者多于成人组(X2=49,P<0.05);甲状腺质地硬或韧如橡皮者显著少于成人组(X2=12.48,P<0.001),伴结节者显著少于成人组(X2=8.2,P<0.01);③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微粒体抗体(TMAb)阴性者显著多于成人组(X2=5.1和X3=5.81,P均<0.05);④淋巴细胞型显著多于成人组(X2=7.01,P<0.01),而嗜酸细胞型明显少于成人组(X3=3.89,P<0.05);⑤甲状腺肿大程度、生化和碘代谢,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尿液Ⅳ型胶原 (Ⅳ 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测定了 5 6例慢性肾小球疾病 (CGD)患者及 1 2例正常对照 (NC)、1 0例肝硬化(NGD)患者的尿液Ⅳ C。结果 ①肾功正常的PGD患者尿液Ⅳ C高于NC ,但无统计学意义[(7.3± 6 .7) μg/Lvs(5 .7± 2 .3) μg/L ,P >0 0 5 ] ;②非肾病 (肝硬化 )患者尿液中未检出Ⅳ C ;③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尿液Ⅳ C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及CGD肾功能正常患者 [(4 1 .6± 32 .9) μg/Lvs(5 .7± 2 .3) μg/L ,(1 5 .7± 1 0 .2 ) μg/L ,P <0 0 0 1 ]。 结论 ①尿液Ⅳ C为慢性肾小球疾病的较为特异的标志物 ;②尿液Ⅳ C的变化更能反映慢性肾小球疾病的发展预后。  相似文献   

10.
根据对35例国人正常心脏标本、2例房室隔水平连续切片和2例房室交点区矢状连续切片的观察,发现从右房经界嵴至房室隔内的居室结有三条传导兴奋的通路:①从冠状窦下壁至房室结后缘;②从冠状窦口周围沿右房心内膜下至房室结浅层;③经冠状窦口下方,沿三尖瓣隔侧瓣上方右房心内膜下至房室结下缘。  相似文献   

11.
<正>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耳科学者将注意力转向内耳,以期满足广大听和前庭器官疾病患者长期以来的强烈要求。作为医学基础的解剖学,在整个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起过,现在仍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二十多年来,由于研究手段的进步,人们对内耳的结构,特别是其超微结构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有关内耳的大体解剖知识却停留在本世  相似文献   

12.
BothacquiredandcongenitalLong QTSyndrome(LQTS)ischaracterizedbypolymorphousventriculartachycardia (PMVT ) ,Torsadedepointets(Tdp)andsuddencardiacdeath (SCD) .ThemechanismsofarrhythmiasinLQTScomefromdrug mimicingLQTSmodels[1 ] .Studiesshowedthatadecreaseofinwardcurrentand /oranincreaseofoutwardcurrentduring phase 2and 3repolarization prolongaction potentialduration(APD )andincreasetransmuraldispersionofrepolarization (TDR) ,whichactsasaprimarystepforthe generationofearlyafterdepolar…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结合临床超声诊断,本文对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尸50具(男41,女9)的下肢血管内、外径值及动脉壁厚度进行了观测,其中股动脉、胭动脉、胫后动脉、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壁的厚度分别为:0.64±0.14mm,0.58±0.10mm,0.49±0.10mm,0.48±0.11mm,0.43±0.10mm;它们的内径值分别为;7.2±1.41mm,5.4±1.01mm,1.8±0.33mm,2.9±0.38mm,1.9±0.56mm。用美国产Acuson 128型彩色电脑声像仪检测了20例正常成人下肢动脉相应点的内径值。二者比较,经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Recently,researchesshowedmyocardialin-juryinducedbyischemiaandresperfusionwasre-latedtocellmembranelipidperoxide".'>andduetoascorbicaciddeficiencyinvivot2'3i.Ascorbicacidcandirect1yeliminateoxygenfreeradical(oFR)andinvivostudyfoundthathighdoseofascorbicacidhadcardioprotectiveeffectonmyocardiumfrom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ourlaborato-ryhasfoundhighconcentrationofascorbicacidsignificantlyprolongedactionpotentialduration(APD)ofiso1atedcatpurkinjefibersinnormalTyrode'ssolution(s).Thisstudyin…  相似文献   

15.
人体肾脏组织形态与密度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人尸体肾脏质量-体积-密度,获得正常肾和不同程度弥漫性病变肾组织密度,检测密度与组织形态学的关联性,为解剖学、病理学和法医学尸检提供简便、可靠的科学诊断方法。方法病理尸体解剖肾脏,应用自主研制的电子智能化体积-密度仪检测质量、体积和密度。结果正常肾组织密度值为(1.4393±0.0797)g/cm3,轻、中、重度弥漫病变肾组织密度分别为(1.1589±0.0494)g/cm3(、1.0448±0.0271)g/cm3和(0.9213±0.1001)g/cm3。正常和不同程度弥漫性病变肾组织的密度分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肾脏组织密度与其组织形态学变化有密切关联,肾组织密度反映弥漫性病变程度较可靠。  相似文献   

16.
单相动作电位同步记录电极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设计跨心室壁三层单相动作电位(MAP)同步记录电极,为跨心室壁复极异质性的在体研究提供有效途径。方法 以改造的 12 号不锈钢针头为外鞘,按先后顺序将彼此绝缘的外、中、内膜电极依次与外鞘组装,经过绝缘性、电导通性检测后,分别在体记录了兔、犬跨左心室壁内、中、外膜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和心电图。结果 ①兔左心室前壁内、中、外三层单相动作电位形态各不相同,中、外膜层 MAP复极起始部分具有典型的“峰和圆顶”特征,内膜层MAP复极过程中不存在明显切迹;在心率为272 次/min时,兔左心室内、中、外层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分别为 140、140、130 ms;动作电位幅度分别为17.5、19.31、11.51 mV。②犬中、外膜层心肌复极起始部分具有“峰和圆顶”特征,中膜层心肌1期切迹不如外膜层典型,内膜层心肌复极1期仅有小的切迹;心率为 139 次/min时,犬内、中、外层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分别为230、250、200 ms;动作电位幅度分别为46.33、66.41、43.30 mV。结论 自制单相动作电位能清晰、有效的记录在体动物跨心室壁各层的动作电位,可用于跨心室壁复极异质性的在体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