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涛 《铁道学报》2006,28(2):1-6
通用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中不包括铁路车站咽喉平面设计的工具,因此需要研究专业的设计平台。本文认为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是,首先基于人机交互的图型环境,输入并建立车站咽喉的结构图型,然后通过有效的计算手段识别和判定这种咽喉结构,最后通过结构计算实现车站咽喉平面设计的目标。文章认为模块法比画线法输入咽喉结构图型效率更高,也便于识别。因此,将车站咽喉的基本图形分解为6种基本图元,并对这些图元进行了恰当的描述。应用矢量对接判定条件,识别咽喉结构图型中图元的连接关系。依这种关系,应用约束推理方法和最优化的数学模型,计算满足咽喉设计条件下最优岔心位置坐标和最大平行进路数,从而实现车站咽喉平面设计优化和自动化。  相似文献   

2.
根据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对车站道岔咽喉区的监控需求,结合广州至珠海城际轨道交通的工程实际情况,开展对车站道岔咽喉区监控的实施方案研究,包括监控设备的选型比选、设备安装方式等。最终结合工程实际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以充分提升摄像机对咽喉区的覆盖质量,并对车站咽喉区重点区域昼夜不间断地实施行列车和治安监控。  相似文献   

3.
咽喉区道岔分组不仅是运用利用率计算法查定铁路车站咽喉通过能力的必要步骤,还是车站进路选择、股道运用等行车技术作业的关键环节。为解决当前自动分组方法不能有效解决复杂咽喉区非水平方向布置道岔的分组问题,将咽喉区道岔分组问题抽象为有向图中点的归属问题,构建咽喉有向图模型和道岔分组有向图模型,设计二阶段法对模型求解。第一阶段识别平行进路,目标是基于咽喉有向图运用DFS算法识别并生成平行进路对全集;第二阶段为判断道岔归属,目标是基于进路判断法及道岔坐标设计初分、调整、检验等计算步骤判断道岔归属并生成道岔组。以某个布置复杂的技术站咽喉为例,对本文所提出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实现咽喉道岔自动分组,有利于铁路数字化设计和智能化生产管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高速铁路运行模式、客运站咽喉区作业特点、影响高速铁路客运站咽喉区布置的主要因素、设备数量等分析的基础上,对高速铁路客运站车站线路和咽喉区布置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优化车站系统能力计算方法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我国铁路车站系统现行的能力计算查定公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我国铁路运输的特点以及现场作业实际,并分析总结已有的研究,对计算车站各部分能力的算法进行改进与优化;同时,针对咽喉区设计一个利用微机动态求得其能力的模拟算法。为了顺应铁路现代化管理以及软件化的潮流,也对利用计算机实现车站各部分能力计算与查定的集成系统及其结构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以CTCS-5级列控系统为例,重点研究电分相设置形式和位置对列车最小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提出在CTCS-5级列控系统控车模式下受屯分相影响的列车区间追踪、车站出发和车站到达5种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模型,分别计算电分相不同设置形式、不同设置位置在不同车站站型和线路条件下的5种追踪间隔时间,得出车站出发追踪间隔时间受电分相影响最大,区间追踪间隔时间次之,车站到达追踪间隔基泰无影响的结论。建议高速铁路尽量采用“短分相”和车站“短咽喉区”方案,以减少电分相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并且电分相设置位置应尽量远离车站咽喉区。  相似文献   

7.
结合工程实例,对站内咽喉区道口接近通知时间、接近通知点及道口信号机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咽喉区道口信号与车站计算机联锁系统结合方案、接口技术条件及电路,通过计算机联锁逻辑驱动道口接近和到达条件,实现道口自动通知及道口自动信号,保证站内咽喉区道口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8.
车站咽喉通过能力网络优化模型及算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刘澜  王南  杜文 《铁道学报》2002,24(6):1-5
随着铁路运输全面走向市场,列车全面提速,开行种类更加丰富多样,开行时间,作业方式等变动更加频繁,这使得车站咽喉作业能力的动态复杂性更加突出。同时,为满足既有铁路扩能,提速改造的需要,对车站咽喉作业能力的评价,设计应有准确的把握和先进的操作手段。论文 运用图论和网络优化技术对车站咽喉布置,咽喉及车站作业过程进行抽象建模,建立车站咽喉作业占用安排网络优化和咽喉作业能力复合递阶决策模型,以及模型实现的计算机算法,并由作业实况的模拟计算结果进行了理论验证。  相似文献   

9.
魏方华 《科技交流》2006,36(3):43-47
分析了我国铁路车站系统现行的能力计算查定公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我国铁路运输的特点以及现场作业实际,并分析总结已有的研究,对计算车站各部分能力的算法进行了改进与优化;同时,针对咽喉区,设计了利用微机动态求得其能力的模拟算法.并对利用计算机实现车站各部分能力计算与查定的集成系统及其结构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客运专线列车追踪间隔时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我国350 km/h的客运专线区间、站内接车及发车等情形的列车追踪运行间隔时分的计算,分析列车运行速度、追踪运行间隔时分与列车加速度、减速度、车站咽喉区长度和道岔号码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列车的加减速性能、车站咽喉区布置等提出要求.  相似文献   

11.
超长大桥梁在高速铁路上具有广泛设计代表性。由于桥上跨线工点多、线路平面关系复杂,桥上有道岔咽喉区、高架站,结构设计复杂,因此特殊桥梁结构在超长大桥梁上的应用空间和创新设计方面潜力巨大。以京沪高速铁路天津特大桥为背景,简要介绍该桥的建设环境、技术标准、地质资料和墩台形式。归纳大跨度连续梁、道岔区桥梁、站台梁等代表性工点的设计要点,重点介绍该桥的特殊结构,总结京沪高铁桥梁设计经验,为今后中国高速铁路建设优化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铁路站场平面辅助设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现有的铁路站场平面辅助设计系统存在的道岔与线路、道岔与道岔间配列操作复杂等问题以及相关计算、统计和输出等需要,使用Visual Studio 2008(C++)、Object ARX 2010和Access 2010组合,开发铁路站场平面辅助设计系统。系统充分利用AutoCAD现有的命令和交互方式,实现了线路、各类道岔自动配列连接,警冲标、信号机的自动插入,设备坐标、线路有效长的计算、统计、输出,图幅、标题栏的自动生成,主要实体属性右键菜单更改等功能。介绍系统的功能模块组织,分析铁路站场平面基本设备图元以及实体抽象,详细阐述系统关键功能的设计。系统已经在《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的车站设计综合实验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3.
客运专线车站设计有关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客运专线车站设计车场布置及有关设计标准,提出客运专线车站设计采用标准的具体建议。研究方法:结合客运专线车站设计存在的问题,车站作业的要求和特点,对车站设计技术标准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提出了客运专线站场设计高、普速车场布置方式;对旅客通道站台出入口的宽度给出计算公式;对安全线设置要求提出了建议;分析计算了车站到发线数量确定的参数和方法,分析了车站到发线有效长度的组成因素、道岔型号的选用、道岔配列及铺设要求等设计标准。研究结论:客运专线车站高、普速车场应采用分场分线布置;到发线数量为0.063 3倍的旅客列车换算对数;旅客站台出入口最小宽度,始发站岛式站台为5.0 m,侧式站台为4.5 m,中间站为2.5 m;车站到发线有效长度为700 m;列车控制系统不能满足列车追踪间隔或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时,建议在车站到发线接车末端设置安全线;道岔应离开竖曲线起终点或变坡点不小于20 m的距离布置。  相似文献   

14.
专用铁路编组站改造是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莱芜分公司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的控制工程之一,对于铁路运输组织、站场设施管理工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阐述既有莱钢编组站站场设施和运输组织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钢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规划,分析莱钢编组站目前存在的无贯通正线、到发线有效长不足、卸车线有效长不足、站坪坡度超限等问题,提出莱钢编...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分析计算方法不适用于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的问题,研究计算机模拟法应用于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计算的关键技术。首先,分析高速铁路车站与传统既有铁路车站作业组织上的不同,对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其次,提出计算机模拟法计算高速铁路车站通过能力的整体思路流程,并提出高速铁路车站咽喉、到发线作业一体化模型的详细构建思路。最后,给出高速铁路车站作业计算机仿真模拟算法流程。  相似文献   

16.
结合南疆吐库二线站改过渡工程,总结了几种既有线车站插铺道岔纳入既有联锁过渡工程的设计原则,电路处理方法等。对如何规范站改过渡信号工程设计,确保既有线联锁车站安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客运专线建设的发展和大号码道岔的研制成功,为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但高速道岔区的接触网布置方式直接影响到弓网关系和受流质量。此文以哈大客运专线长春西站为例,针对我国高速铁路接触网道岔布置的几种方式(交叉式布置、无交叉式布置、带辅助悬挂接触网布置)进行论述和探讨。望为客运专线接触网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铁路站场专业现有辅助设计软件不足的基础上,根据铁路站场专业设计工作特点,对铁路站场设计软件的需求分析、框架结构、软件流程等进行研究,提出基于三维空间模型的铁路站场平纵横一体化设计模式。该设计模式以构建铁路站场设备三维空间模型为基础,以站场设备三维数据与设计视角数据动态双向刷新为纽带,实现了铁路站场设计过程中的平纵横联动修改,提高了铁路站场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高速铁路(简称:高铁)车站媒体广告市场的兴盛,亟需一种科学、系统、全面的高铁站媒体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指导媒体资源经营。文章研究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多维度数据与高铁站媒体资源价值的关系,借助特征工程,抽取出与目标强相关的核心数据特征。运用多种回归学习算法,筛选出评价指标最优的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算法,构建高铁站媒体资源价值评估模型,通过模型优化,提升了拟合优度值,达到目标值0.8。应用证明,该模型偏离度不超过15%,可为高铁站媒体资源日常经营定价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BIM技术应用是一次设计手段的变革,站场专业是铁路工程中的龙头专业,是BIM技术应用的重点专业,站场设计的效率和质量对整个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论述站场专业BIM技术应用现状。以站场专业利用BIM技术作为设计手段为目的,从设计软件、标准、基础数据和交付平台等方面对站场专业BIM技术应用提出解决对策;提出站场BIM设计软件研发的两种方法。以铁路工程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为基础对站场IFD标准进行扩充和完善,以站场和航测专业的数据接口为例对站场设计从二维到三维转变时的接口数据适应性调整进行说明。通过对站场设备添加可定位的身份编码,在自主研发的BIM综合管理平台上构建铁路站场专业三维信息模型组织结构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