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浪击黄岩岛     
假如你飞临中国南海,在北纬15°8′、东经117°45′,会发现机翼下有一处面积极大的珊瑚环礁。温暖的南中国海海浪覆盖在环礁的上面,浪花飞溅处,露出几块礁石。阳光下,那黄色的礁石现出触目的金色,煞是美丽。 这,就是中国的黄岩岛。 黄岩岛,像静卧在中国南海上的金色美人,酣甜入睡。银色的海浪,就是她飘动的梦里情丝。 然而,美丽的黄岩岛并不平静。 在20世纪最后一年里,黄岩岛突然成为一个世人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正0引言马六甲海峡、新加坡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是连接印度洋与南中国海的最短航路,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进口原油有80%是通过这条航道运输的。据统计,2015年有80 959艘次船舶通过马六甲海峡、新加坡海峡,平均每天约221艘次。伴随着船舶尺度、吨位以及船舶交通密度的增大,海峡更加拥挤。笔者曾多次驾驶VLCC航经马六甲海峡、新加  相似文献   

3.
“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其中最重要的是海洋权益的维护。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海上航运日益繁忙,南中国海作为我国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是我国粮食和能源水上运输的生命线,近95%以上的贸易和近100%的海上原油进出口依赖这条运输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保证南中国海水域船舶正常航行显得十分重要。南中国海同时也是我国渔船进行外海捕捞作业的重要水域,具有特殊的国际地位,其海洋权益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达4.39亿吨,进口量2.39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5%。其中,进口原油的90%需要通过海上运输来完成。我国油轮船东在逐渐担当起进口原油运输主力军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对运输船舶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船舶设计和制造单位等相关方面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在日本,大约占总能耗的66.4%依赖于石油资源,而99%的石油需从产油国进口。因此,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和生活的稳定进步,需要私人、工业和运输各部门更广泛地进行节能,更多地利用替用能源(非石油)。在过去几年积累的热气机技术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蔡薇 《中国水运》2006,6(11):18-20
我国原油进口是一项长期的国家战略,原油进口量逐年增长,原油进口的的海运需求相当大,所以需要科学合理的原油运输系统的论证、设计和建设。本文从原油运输船型的发展和趋势出发,运用基于知识的最短路径模型,结合综合必要费率对包含船、港、航和货值的原油运输系统经济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从而选择合理的原油运输船型和专用码头的合理吨位。  相似文献   

7.
邹葵 《世界海运》2014,(8):28-33
2014年以来,油船运输市场运力过剩局面继续,国际油价保持高位震荡,油船船东依旧亏损经营。2014年上半年,BDTI平均指数为778.68点,同比上升21.86%;VLCC中东—日本航线平均运价指数为WS44.87,同比上升24.29%,日收益均值为17282.21美元,同比上升306.27%。在市场份额、国家战略需求、环保要求、更新船队需要以及押赌市场回暖等因素影响下,油船新船造价和二手船价都呈现上升态势。2014年5月,中国进口原油2608万吨,同比上升8.91%;1-5月,中国累计进口原油12868万吨,同比增加10.93%,原油进口仍在持续上升。下半年预期:新运力投入加快,油运市场不容乐观。随着油船运力增速加快,油船运输市场形势依旧非常严峻,油船经营公司预计仍将出现全行业亏损,原油运输市场复苏仍需时日。  相似文献   

8.
构建中国海上能源安全通道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需要稳定的能源供应作为保障.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原油进口为9112万吨,较上年劲增31.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报告认为,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最少也要4.5亿吨,届时石油对外的依存度可能接近60%,石油年进口量将超过3亿吨.石油供求缺口大、运输安全要求高、对经济的影响大,决定了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核心问题是石油安全.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复杂性是能源安全与海上通道安全彼此交织在一起,目前中国90%以上的进口石油需要通过海上油轮运输,将中国能源的供应链暴露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中,从而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提出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许艳 《中国海事》2007,(7):9-11
水运业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我国93%的外贸货物运输、95%的原油进口、99%的铁矿石进口都是依赖水运完成的。近年来,我国水运业发展迅猛,特别是"十五"期,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清亮 《中国水运》2006,6(8):175-178
台州海门港区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废电机进口基地;废电机进口运输的增长,势必带来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包括运输船舶安全的监管问题,海洋环境的防污染问题等等。建立运载废电机的方便旗船舶的分级管理,是创新海事监管模式的需要和尝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作为公路路面主要材料的沥青需求也越来越大.国产沥青已远不能满足建设需要,大部分需从国外进口,这些进口沥青需要专门的沥青船来运输.基于高温下液态沥青所 具有的运输特点,研究了在液态沥青装卸及运输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安全有效地操作,以避免对人员、财产及环境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2.
裘永平  王彦 《世界海运》2007,30(1):20-22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增加国油国运的市场份额,对于确保石油战略储备和运输安全非常重要,对支持我国油船船队发展,增加保险,改变国内石油公司受制于外国船东的状况是有益的。分析了目前中国石油进口和油船船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变现有局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2020年我国石油进口总量的90%是通过海运完成的,确保石油进口海上运输通道安全,对我国能源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我国当前石油进口海上运输通道存在的主要风险,重点从替代海运通道角度提出保证我国石油进口运输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海上船舶过驳作业(shiptoship)早已存在。最初是由于码头泊位紧张或船舶进港航道水深不足,船舶必须在锚地等港外水域过驳作业完成卸载作业,或作为减载措施减载后才可进港。尤其是液体货物由于货物装卸载仅需要船舶自身的设备就可以独立完成,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得到发展并延续至今。随着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支撑其发展所需的大量能源,需要从国外运输进口,海上石油运输是能源进口最重要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2010年我国进口镍矿约2800万吨,按5万吨/艘计,约有560艘次进行运输,但同时镍矿运输又存在高风险,如何保证镍矿海上运输的安全,确实是一个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课题。文章从镍矿运输管理的角度,就如何做好镍矿海上安全运输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由于石油资源地理分布不均且消费区域分散等原因,导致石油的长距离运输,而海运具有成本低的特点,因此大部分国家都选择海运作为主要的运输方式。文中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石油进口海洋运输的布局探讨,第二部分是对我国石油进口的海洋运输的风险探讨。通过探讨,最后提出发展我国石油进口海洋运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航运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上运输在国际货运市场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我国,海运业担负着45.8%的国内货物周转量和93%的对外贸易运输任务,而船员为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进口原油海运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原油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和国家原油储备计划的实施,原油进口量逐年剧增。原油进口公司对于如何合理安排运输线路来降低进口运输费用的问题非常关注。根据我国原油进口运输以租外轮为主的现实情况,建立改进的运输问题模型,选择典型航线建立原油运输网络,并对其最优化。优化的结果可作为今后中国进口原油运输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吴波 《世界海运》2009,32(12):64-67
一、过驳作业的发展情况 原油作为基本能源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对原油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世界上原油运输多采用大型油船,尤以20万~30万t最为常见。据国际经验,进口原油运距超过6000n mile的,采用20万1级以上的VLCC或ULCC运输最为经济。  相似文献   

20.
港口建设投资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关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刚毅 《水运管理》1998,(9):27-29,24
一、问题的提出港口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基础产业部门,其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及相关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对港口的运输需要源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尤其是对外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输需求.而且港口建设资金的来源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也是由国民经济各部门所提供的.由此可见,一个国家或地区港口发展态势的好坏归根结蒂是由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及对外贸易情况所决定的.与此同时,港口作为维系整个社会再生产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纽带,其发展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也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港口建设投资与国民经济、对外贸易的相关关系作一系统的分析,以便为进一步研究港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