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从起动加速度、牵引电机功率、最大运行速度和平均站间距的合理选取等方面入手,对最大运行速度为80~160 km / h的车辆进行了初步的计算与分析,得出了五类编组形式与15种车型的选型建议,为今后新型车辆的选型提供了具体的数值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车辆选型是城市轨道项目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文章提出了城市轨道项目车辆选型的原则要求、技术参数、结构特点等,即选用轻量化不锈钢车体和交流传动的B型车,最高运行速度达100kg/h,采用直流1500V接触网供电等新技术,满足天津滨海快速轨道交通工程的需要,达到了国内城市快速轨道车辆的先进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3.
鉴于车辆选型对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成本、施工难度、线网拓展的可操作性产生的影响,介绍了典型市域快轨线路的车辆制式;针对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典型特征,对地铁和城际铁路进行了车辆适用性分析.结合现有标准,从车辆选型、车辆编组、最高运行速度、供电制式、受流方式、车辆定员及车辆成本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车辆选型涉及的技术要求.分析表明,需结合线路实际情况,经多种因素比选后才能确定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车辆选型.  相似文献   

4.
基于U80H型罐车的线路实测动应力响应数据,分析了载重、运行速度对罐车车体结构疲劳损伤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牵引梁与车体其他部位连接处是罐车车体结构疲劳强度薄弱区域;轴重对车体结构损伤呈非线性影响,在大轴重的情况下损伤随轴重的增加急剧增加;存在车体结构损伤最小的车辆运行速度,采用合理的车辆运行速度可有效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根据所得车体结构疲劳损伤规律,分析得到车辆最大轴重时的最快运行速度及最快运行速度下的最大轴重。  相似文献   

5.
城市轻轨车辆及转向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军 《铁道车辆》2000,38(Z1):102-105
探讨了满足我国轻轨交通运行要求的轻轨车辆及转向架的形式、结构、性能,给出了我国轻轨车辆的选型原则。  相似文献   

6.
关于6辆地铁列车编组的动车与拖车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辆地铁列车编组三动三拖及四动两拖的配置进行综合比较,包括牵引及制动性能、旅行速度及车辆配置数、故障运行及救援能力、列车维修及车辆采购等,以供车辆选型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最高运行速度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对影响列车最高运行速度的几大要素进行分析,寻找轨道交通车辆选型时确定列车最高运行速度等级的一般规律,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减少车底数的目的.研究结论: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最高运行速度等级时一般以平均车站间距作为首要依据,车站间距约为3.4 km时,推荐选择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20 km/h;当车站站间距约为2.3 km时,推荐选择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00 km/h;当车站站间距约为1.5 km时,推荐选择列车最高运行速度80 km/h.  相似文献   

8.
地铁及轻轨车辆的运行性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析地铁及轻轨车辆运行的有关性能:起动加速度、最大运行速度、牵引电动机功率、制动减速度、爬坡能力、能通过的最小曲线半径,以及这些性能对车辆设计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PW—200型转向架高速轻型轮对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PW-200型转向架高速轻型轮对的车轮、车轴、制动盘的结构特点和高速轻型轴承的选型,及装有轻型轮对的车辆在滚动、振动试验台和正线试验的试验结果。表明,该轮对能适应200km/h以上速度运行,达到了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武汉轨道交通19号线工程近期与20号线贯通运营。该线是联系天河机场、武汉高铁站和东湖高新区的市域快线,同时也是一条机场线。19号线是武汉轨道交通线网中第一条市域快线,车辆选型对后续市域线具有示范作用。根据线路特征、功能定位,对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车型选择、列车编组、站席标准、车门、城市值机(行李托运)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确定了19号线的车辆选型方案为:最高运行速度120 km/h(线路预留140 km/h条件),6节编组A型车,DC 1 500 V架空接触网供电,具备较高乘坐舒适度且能满足值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华强 《四机科技》2004,(4):74-78
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开通时最引起世界关注的技术之一是如何防止高速车辆运行时出现的转向架蛇行运动,为此项研究许多科技人员付出了全部精力与智慧。与日本新干线开通时相比,目前铁道车辆运行速度有了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求防止高速车辆运行时出现的转向架蛇行运动,而且还须保证高速车辆运行的平稳、舒适性,本文概述为保证高速车辆运行的平稳性与舒适性而采用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中低速磁浮交通提速是目前研究趋势,但速度的提升会影响车辆运行稳定性。为探究提速后轨道的动力响应及其适应性,通过建立中低速磁浮车-轨-桥耦合动力学模型,对更高速度下轨道的振动响应进行仿真分析,并以长沙磁浮快线为对象,测试100~140 km/h速度区间内轨道的振动加速度及振动位移。研究结果表明:轨道各结构的振动响应存在差别,沿着F轨-轨枕-轨道梁逐渐减弱,车辆对轨道的垂向冲击大多被F轨的振动及弹性变形吸收,而横向冲击则更多地传递至下方的轨枕和轨道梁;随着车辆运行速度的提高,轨道的振动加速度响应逐渐加剧,轨道梁横向振动加速度较之垂向振动加速度增加更为明显,而轨道的振动位移响应则基本未表现出与速度的相关性;当车辆的运行速度提升至140 km/h后,轨道梁的垂、横向最大振动加速度分别为2.37 m/s2和0.96 m/s2,速度提升至160 km/h时,轨道梁的垂向最大振动位移为3.55 mm, F轨内外磁极面最大高度差为0.44 mm,均在规定的限值范围内,轨道的振动响应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3.
山梨磁悬浮试验线车辆MLX01的动力学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OSHI.  K 《国外铁道车辆》2000,37(5):27-32
在山梨磁悬浮试验线上进行的车辆运行试验始于1997年4月。在当年12月,载人和非载人车辆的运行速度已分别达到530km/h和550km/h。本文选取与车辆结构有关的细节及车辆运行试验的结果作了介绍,同时分析了车辆动力学性能,包括悬浮车辆在高速和低速运行时相关的悬浮性能、横向定位性能及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4.
作为驼峰场的主要基础设备,车辆减速器设计选型对驼峰控制系统的运行效果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在分析驼峰计算机控制系统对车辆减速器的性能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在用的各种车辆减速器的实际使用情况,提出了车辆减速器设计选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R_2线车辆选型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由4条线路构成,具有明显的市域轨道特征,目前我国还没有市域轨道交通的相关规范。R2线是线网内第一条建设的线路,其车辆选型不仅是确定本线技术标准的重要因素,也影响线网内后续建设线路相关技术标准的确定。根据东莞线网的特点及R2线的客流特征,对R2线车辆最高运行速度、车型选择、定员标准、座席布置及列车编组等车辆选型关键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推荐采用最高运行速度为120 km/h的地铁B型车,站立定员标准为5人/m2,车门数量为3个/侧.辆,座席为横向座席与纵向座席混合布置,初、近、远期分别采用5、5/6混跑、6辆编组方案。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利用多通道的振动测试系统,对实际运营的深圳地铁某列车进行车厢内振动实测,了解其实际运行时的振动特性,考察车辆在相同运行速度和不同运行速度下的振动情况.通过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了车辆客室振动的人体Z振级,讨论了车辆的垂向平稳性,总结了地铁车辆客室实际振动大小、振动频率范围与车辆运行速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验证重载列车牵引与电制动模型可靠性,以HX_D1型8轴9 600kW电力机车为研究对象,使用列车空气制动与纵向动力学联合仿真系统(TABLDSS)分别对惰行、牵引和电制动工况下的速度、车钩力等参数进行仿真计算并与试验比较。结果表明:车辆运行基本阻力模型在惰行工况下能够很好的模拟列车瞬时速度变化,最大误差0.9km/h;上坡道牵引工况下的仿真速度与试验最大误差在±1km/h内,第4车车钩力最大误差3.2%;下坡道制动工况下仿真速度误差0.8km/h,第4车车钩力最大误差3.7%,证明了建立的车辆运行基本阻力、牵引与电制动模型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18.
地铁车辆的选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增民 《铁道车辆》2003,41(3):14-16
提出了地铁车辆选型的原则、条件及依据,分析了地铁车辆的主要设备及装置,为各城市地铁车辆的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浅谈厦门BRT车辆选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辆是BRT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运营设备,车辆选型工作内容繁杂,车辆的几何尺寸、载客量、车门数量及地板高度等直接影响到相关专业的设计,发动机、动力与排放系统等直接影响整车造价。为满足车辆选型设计,本文重点对上述内容作分析研究,明确合理的车辆选型原则,打造适合厦门城市特点、满足客流要求的BRT车型。  相似文献   

20.
文章提出了城市轨道车辆选型的原则,介绍了天津津滨轻轨车辆选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