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工业煤气的应用日益增多,工人每日在生产环境中接触低浓度CO是难免的。本文对某厂接触低浓度CO工人进行临床调查,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工人组:某玻璃厂工人共119名,其中灯泡车间104名,瓶胆车间15名。男20名,女99名。年  相似文献   

2.
长隧道无轨运输施工通风参数与环境状况实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产88-1型双级对旋式轴流风机配1.2m直径柔性风管,单机压入式送风1500m进行试验,结果风管出口风量达864m^3/min工作面风速达0.47m/s,管网平均百米漏风率<1%,工人呼吸带粉尘浓度3.4mg/m^3m,CO浓度从未改造前555mg/m^3降低至40mg/m^3,粉尘和有害气体浓度均接近国家卫生标准和国际标隧道作业通风标准所规定的容许浓度。  相似文献   

3.
吸烟对血脂的影响,系燃烧过程中发生的低浓度一氧化碳(CO)为主要的致病因素。那么在生产环境中的低浓度CO对工人是否有同样的影响呢?我们曾观察到这些工人的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为了进一步研究,我们改用配对比较法再次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汽油发动机所排出的废气中,CO含量可高达13%。因此,车库工人每日在工作中吸入如此大量的CO,不能不是一种危害。作者对此作了调查,观察了两组工人,由于希望能获得在最恶劣条件下的情况,故在冬季(气溫低于5℃)选择了一组在大车库工作的工人(共26人);另一组35人分散在24个较小的车库工作,对分散的工人,作者在一年  相似文献   

5.
基于改进的CFK方程的隧道CO浓度限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隧道通风以控制CO、颗粒物为主。我国现行规范《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以下简称《规范》)给出了不同通风方式隧道在不同运营工况下CO浓度设计限值。国外对隧道内CO浓度限值的设定有着越来越低的趋势。根据纵向通风、半横向通风隧道CO分布特性,改进了用于计算在一定环境CO浓度及暴露时间下人体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的Coburn-Forster-Kane方程(CFK方程),并基于此对《规范》中CO浓度设计限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生理角度出发,《规范》的设计标准可能已高于实际需要,若条件允许,可适当提高隧道CO稀释标准。此外,《规范》在阻滞工况的设计限值以及长隧道的适应性方面并不合理。  相似文献   

6.
为定量分析高海拔隧道出渣过程中自卸车CO排放对施工环境的影响,针对自卸车底部、侧部、尾部安装排气管三种CO排放方式,基于Fluent软件,采用RNGk-ε湍流模型,选取Species Transport模型模拟CO与空气的耦合作用,考虑高海拔低气压和空气密度的影响,运用动网格及用户自定义函数(UDF),模拟自卸车体行驶过程中隧道气流三维速度场、CO浓度场,基于现场实测数据验证模拟结果。结果表明:相同行驶工况下,隧道断面越大,CO沿途扩散越快,较高的CO浓度主要出现在车体高度以下区域;三种排气管中,侧部排气管最有利于沿途CO扩散。自卸车排气管轴向CO浓度的沿途扩散符合e指数衰减规律,根据一维扩散理论,提出CO浓度累积预测计算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从上海新光化工厂购置的动式吸人染毒实验装置的性能进行了效果评价。实验用一氧化碳标准气,配成不同的实验浓度,以抽出式通风系统为动力,连续地将新鲜空气和CO送入染毒柜内。柜内CO浓度用不分光红外线CO分析仪和可控电位电解法CO检测仪测定,从而了解染毒柜内CO  相似文献   

8.
株州机务段机车喷漆库为一线一台。原室内通风设备采取“上送下排”式,但在气流组织设计上存在严重的不合理。喷漆作业时,室内有机废气浓度超过国家标准。本文对“上送下排”式通风技术进行浅析,对原设计进行改进,重新组织气流。经改进后的喷漆库内作业时有机废气浓度低于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9.
铁路火车头蒸汽机车已渐为内燃机车所代替。由于功率大,一般都在1000kW以上;所以CO排放量也较大,而且排气中CO浓度高低亦与机车的技术条件有关。为了控制机车排气CO对环境的污染,对局内常用的内燃机车排气CO浓度及其周围环境的污染进行了监测;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尽量避免目前库内动车方案存在的高电压、供电电缆过长、线缆磨损等安全隐患,设计出DC 75 V电源点动式动车的新型库内动车方案。通过动车功率、输入电流和仿真计算,分析用户具体需求,详细阐述DC 75 V电源库内动车的车载主电路原理、控制电路原理、联锁逻辑控制,以及地面分布式电源方案。该方案利用库内地面分布式电源、库用选择隔离开关和车载变流器等设备,实现机车库内点动式动车功能,为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库内动车电路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机车喷漆库污染治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车喷漆库数量多,污染严重,在喷漆作业过程中漆雾中的三苯及漆雾粒子散逸至车间的空气中,严重危害作业工人的健康,急需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车间内设置通风排毒系统是根治车间污染的有效措施。在调研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两组库内不同的气流组织方案和几种尾气净化方案的分析比较,提出了可行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确保隧道施工及管理的安全,针对隧道出碴过程风流流场的复杂性和CO浓度分布的不确定性等特征,结合某特长隧道施工实际,运用Fluent软件模拟分析隧道出碴过程洞内流场及CO浓度分布,得出了隧道出碴过程洞内通风流场的特性及CO浓度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并结合现场监测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结合应用CFK方程分析施工作业人员血液中COHb与环境中CO浓度、连续作业时间的关系,提出了合理的CO浓度限值及安全连续作业时间,为隧道安全施工及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铅暴露对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对某市小型铅冶炼厂32名铅作业工人与某水泥厂33名对照工人进行健康询问调查,检测作业环境空气铅浓度以及工人尿铅含量。结果冶炼厂作业环境空气铅烟平均质量浓度超标52.7倍,7个监测点21个样品的超标率为95.2%。水泥厂铅平均质量浓度超标5倍,4个监测点12个样品的超标率为41.7%。冶炼厂空气铅含量显著高于水泥厂。接触组口中金属味和手握物易掉主诉率明显比对照组高。结论冶炼厂作业环境空气铅浓度超标严重,应该加强通风净化和工艺改革,降低铅浓度。水泥厂空气的铅污染也应引起重视,加强个人防护。  相似文献   

14.
空调列车硬座车厢内污染物扩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检测手段很难从整体上了解列车车厢内污染物分布情况。本文以空调列车硬座车厢为研究对象,采用κ-ε湍流模型和组分输运模型,对车厢内污染物CO2的扩散情况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的条缝通风模式下,车厢内在地板上方110 cm到170 cm的高度范围内,CO2质量分数基本上都超标,除了座椅间通道,整体上处于客车空调设计规范TB1951-87的上限1.7倍左右;靠近座椅间通道的两列乘客区受送风气流旋涡的影响,在110 cm的高度上,CO2浓度沿车厢长度方向呈脉动状分布;在靠近车窗的乘客区,由于上升气流的带动,乘客头部高度上的CO2浓度低于车厢中上部的浓度;在同一高度上,车厢中部CO2浓度高于端部的浓度;双人座位乘客区的CO2浓度低于同排相同高度上三人座位乘客区的浓度。研究结果可为空调列车硬座车厢内污染物的检测测点设置和气流组织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车辆基地高大厂房内传统横向通风系统(风机+风管)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一种纵向诱导通风系统。结合某实际工程,将纵向诱导通风系统与传统横向通风系统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分析得知,纵向诱导通风系统增加的初期投资在4.92年后即可由节省的电费收回。通过现场测试得出,纵向诱导通风系统开启后工作区域平均风速为1.1 m/s,运营人员的体感最高温度为30.3℃,同时噪声能够满足规范要求,库内中部区域CO2浓度得到有效降低,其耗电功率大大降低;与传统横向通风系统的测试结果对比可知该系统显著地改善了运营人员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几种原有电力机车库内动车的电路形式,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库内动车电路设计方案,并详细地进行了阐述,为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库内动车电路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1问题的提出 机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以下简称"监控装置")是一种将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于铁路行车安全领域的电子设备.其监控功能主要针对线路运行,但在库内作业,仍然是个空白点.为此我们研究开发了利用机车监控装置,通过加装库内地面显示信号和道岔前方移频发码环线,实现对铁路库内无连锁道岔的有效防护.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两组职业性接触铅的男性工人进行了研究,第一组由31名接触空气中高浓度铅的工人组成,第二组33名工人接触低浓度铅,并对没有接触过铅的10名对照人员,也作了血铅和发铅浓度的调查,年龄均在21~55岁。血铅和发铅浓度,用电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每个接触者采集5根包括根部的头发样品,  相似文献   

19.
以在建的采用钻爆法施工的敦格铁路高海拔单洞单线特长隧道为例建立隧道三维模型。仅考虑出碴车排放的一氧化碳(CO),利用动网格及用户自定义函数,选取RNGκ-ε湍流模型,采用非定常隐式解法求解气流流动和CO扩散的方程,应用Fluent软件进行通风工况下出碴车运行过程中高海拔隧道内气流速度场和压力场、CO浓度场的三维非稳态模拟,分析出碴车排放CO扩散规律。结果表明:出碴车运行速度越大,越靠近车辆尾部,环隙流速度越大;出碴车车头前端气流速度和压力影响区域的长度约为5m,车尾影响区域较长;CO主要集中在车尾涡流区;出碴车加速运行区段CO浓度超过标准限值30mg·m~(-3),匀速运行区段CO浓度超标区域极小且未达到人体呼吸高度;出碴车运行过程中,CO浓度扩散规律符合瞬时点源一维扩散方程基本解,车速越大,距离车尾越近,CO扩散系数越大,远离尾部涡流区,CO扩散系数趋于稳定。为减小前后2辆出碴车排放CO浓度的叠加,建议出碴车行驶间隔时间大于5min。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159名木尘接触工人做了肺通气功能测定,与91名对照组工人相比较,FEV_(1.0)、MMEF_(25-75%)、MVC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对现场木尘浓度进行监测,均不同程度地超过最高容许浓度。结果说明木尘可引起作业工人肺通气功能障碍。并认为FEV_(1.0)、MMEF_(25-75%)、MVC是呼吸道损伤较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