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控制方法下永磁电磁混合Halbach阵列的电动悬浮稳定性,首先,利用电磁场理论对系统悬浮力2D解析式进行了推导,并搭建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了验证;其次,建立了系统垂向动力学模型,设计了基于气隙反馈的定气隙PID控制器和变气隙PID控制器;最后,仿真分析了系统受到外界扰动时的悬浮气隙及线圈电流波形. 研究结果表明:当系统受到1 mm轨道沉降扰动时,两种控制器均能使系统稳定运行于额定状态,且动态过程一致;当系统受到 ±1000 N扰动力作用时,定气隙PID控制器可使系统稳定悬浮于额定气隙30 mm位置,且稳态线圈电流分别为2.12 A/mm2和 ?2.17 A/mm2,变气隙PID控制器则使系统分别稳定悬浮于28.5 mm及31.6 mm位置,且稳态线圈电流均为0.   相似文献   

2.
针对各悬浮单元磁力特性差异导致的倾斜问题,设计一种用于无接触传送的永磁悬浮平台,提出了具有气隙偏差积分反馈的分散式串级控制方法. 首先,分析了悬浮平台的动力学模型与平衡条件,获得各悬浮单元气隙与平台三自由度之间的变换关系;其次,根据悬浮单元系统特点设计了双闭环串级控制系统,外环是以气隙为被控对象的主调节回路,内环是以转角为被控对象的随动回路,并引入气隙偏差进行积分反馈;最后,通过悬浮实验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引入积分反馈后,起浮后各磁悬浮单元气隙一致,向不同位置施加0.1 kg重物,各悬浮单元气隙同步增大0.12 mm;悬浮平台能够通过调节内环转角弥补磁力特性差异并实现偏载下水平悬浮,但系统的调节时间比无积分反馈的分散串级控制系统增加约1.4倍.   相似文献   

3.
HPLC-ELSD法测定桔梗中3种桔梗皂苷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测定桔梗药材中桔梗皂苷D、D3、E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激光闪射检测器(HPLC-ELSD)法,Hypersil C18柱(5 μm,4.6 mm×150 m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ELSD漂移管温度113℃,载气(N2)流速3.0 L/min.结果 桔梗皂苷D、D3、E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3.78~275.6μg/mL(r=0.999 5)、8.40~168.0μg/mL(r=0.999 7)、12.02~240.4μg/mL(r=0.999 6),平均回收率(n=5)为98.3%、99.4%和101.3%.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桔梗皂苷D、D3、E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采用预聚-扩链-中和-分散溶解法,一步合成聚氨酯水溶液,再用凝聚相分离法合成聚氨酯微胶囊.探讨了聚氨酯水溶液和聚氨酯微胶囊的合成条件,包括二异氰酸酯单体种类对微胶囊的影响,聚乙二醇分子量对聚氨酯微胶囊制备的影响,总单体含量对聚氨酯微胶囊形态的影响,甲苯二异氰酸酯与聚乙二醇配比的影响及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等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聚氨酯微胶囊进行表征,测出聚氨酯微胶囊直径2 mm,内腔直径50-500μm,膜孔直径20-100 nm.研究表明,合成稳定的膜孔径一定且具有微相分离结构的聚氨酯微胶囊的最佳条件是:预聚温度为60℃,扩链温度为50℃,中和温度为30℃;预聚和扩链时间均为2 h;预聚和扩链搅拌速度为500-600 r/min,分散溶解的搅拌速度为700-800 r/min.  相似文献   

5.
盾构隧道施工在其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地下桩,这是当前盾构隧道施工中的难点问题之一。为保证在隧道工程中盾构机切削地下桩基的施工安全和掘进效率,探究不同掘进参数下桩体的变形规律,采用PFC3D颗粒流软件,模拟在不同掘进速度下盾构切削桩基的施工过程,分析和研究在不同掘进参数下桩体沿盾构掘进方向、垂直盾构掘进方向的桩体变形和桩顶竖向沉降的变化规律。并依托江苏省苏州市桐泾路北延隧道工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桩体的变形主要发生在桩体与盾构机上部相交的交点至该点往上的11倍桩径范围内。当盾构机推进速度不超过15 mm/min,刀盘转速不超过2.0 r/min时,桩体沿垂直盾构掘进方向的变形大于沿盾构掘进方向的变形;反之,当盾构机推进速度超过15 mm/min,刀盘转速超过2.0 r/min时,桩体沿垂直盾构掘进方向的变形小于沿盾构掘进方向的变形。因此,当盾构机分别切削桩长为20、40 m的桩底,或者切削桩长为40 m的桩身时,其推进速度不应超过10 mm/min,刀盘转速应不应超过1.0 r/min;当盾构机切削桩长为20 m桩身时,应控制其推进速度为1~5 mm/...  相似文献   

6.
利用空气发泡法研究发泡温度、入射气体压力和流量以及吹气头往复运动频率对铝熔体泡沫生成量和熔体表面气泡尺寸的影响,分析了气泡尺寸对其内部气体压强和发泡工艺参数对铝熔体泡沫生成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铝熔体泡沫生成量随射入空气P1V1值的增大而增加.当P1V1从5.7 MPa·cm3/min增加到7.2 MPa·cm3/min,铝熔体表面的气泡半径尺寸由6.93 mm增加到7.46 mm,铝熔体泡沫的生成率从3 210 cm3/min增加到4400 cm3/min.当入射气体P1V1为5.67 MPa·cm3/min时,发泡温度由620℃升高到640℃,气泡半径由3.57 mm增大到3.66 mm,泡沫生成量由288 g增大到2 978 cm3/min.  相似文献   

7.
精密铸造压型制造新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制造压型的生产效率、铸件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对雕铣机制造精密铸造变形铝合金压型新工艺加工参数进行了研究,找出了覆盖率、主轴转速和进给速度等对表面粗糙度和加工效率的影响规律,即对表面粗糙度产生影响的因素主次顺序为:主轴转速、覆盖率和进给速度;对加工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主次顺序为:覆盖率、进给速度和主轴转速.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出了较优的切削用量,即覆盖率20%、进给速度30mm/min、主轴转速300r/min和吃刀量0.4~1mm.  相似文献   

8.
考虑了车辆导向轮对一侧轴箱钢簧出现失效的四种工况:钢簧内外圈均断裂、外圈断裂、内圈断裂和钢簧"冻死",建立了钢簧失效工况下的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钢簧失效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钢簧失效后,轮对的平衡位置偏离轨道中心线,全断裂工况下偏离最大,约为3mm;车辆的临界速度降低,全断裂工况下降低最大,约为30km·h-1;失效弹簧所在轮对的轮载差变化较大,全断裂工况下轮载差最大,约为50kN;转向架断裂弹簧处及其斜对角轴箱悬挂垂向力将减小,另一对角处的轴箱悬挂垂向力将增大,从而使转向架承受较大的扭曲载荷;钢簧失效很容易使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等安全性指标超过限定值,增加了车辆运行安全的隐患,在直线上200~300km·h-1速度范围内和曲线(半径为7 000m)上100~300km·h-1速度范围内,全断裂工况下的减载率都超过0.8;钢簧失效对车辆横向平稳性影响不大,但钢簧"冻死"会使垂向平稳性变差,相对于正常工况,在300km·h-1时增加约0.1。  相似文献   

9.
聚合硫酸铝,聚合硫酸铁,以及更为复杂的聚合硫酸铝铁作混凝剂处理COD为3000mg/L、SS为300mg/L左右的印染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是:pH范围为7D~9.5;搅拌速度为180r/min,一次处理混凝剂投加量为300mg/L,沉降时间为15min,COD去除率在80%左右.若再经双层滤料柱进行过滤处理,效果更好,能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CrN涂层耐磨性能,采用磁控溅射技术研究外部Cr层对CrN磨损宽度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载荷、转速、旋转半径研究表面摩擦磨损情况。结果表明,旋转半径增大,离心力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其中在转速为300 r/min,旋转半径6 mm时,未溅射Cr层的CrN涂层平均磨损宽度达到945.7μm,且外侧磨损更加严重,相同条件下溅射外部Cr层的磨损宽度为571.2μm,说明外部Cr层在磨损过程中有效抑制表面磨损区域增加。溅射外部Cr层后,在转速为200 r/min时的摩擦系数与表面磨损区域宽度随旋转半径增加而增加。表面磨痕呈犁沟状,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  相似文献   

11.
使用空气制动与列车纵向动力学联合仿真系统,以MT-2型缓冲器为基础,通过改变缓冲器局部特性曲线,研究了快捷货车在紧急制动以及调车冲击工况下,缓冲器不同特性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可考虑改进现有的MT-2型缓冲器,在20 mm或者30 mm以内的小行程范围内阻抗力平缓升至300 k N,以减小运行工况下的纵向冲动;在20 mm或者30 mm之后的大行程范围内可保持原有特性,使其具有足够的容量来确保调车作业.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60Si2CrVAT弹簧钢在不同加热温度、保温时间下的脱碳行为及其对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碳层厚度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淬火温度为860℃,保温时间为40 min时,脱碳层深度为0.06 mm,保温时间延长至640 min,脱碳层深度增加到0.30 mm.对Φ18 mm的60Si2CrVAT弹簧钢试样,在淬火温度为860℃、脱碳层深度达到0.2 mm时,疲劳寿命才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用正交实验对耐高温型胶粉改性沥青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其配方及制备工艺为:100份基质沥青中加入软化油0. 6份、SBS2. 5份、橡胶粉21份及软化点增强剂5份,在195℃下搅拌35min,以1000r/min的速率上升至7000r后保持剪切7min,之后在搅拌过程中加入稳定剂0. 4份,适当搅拌后重复剪切步骤。采用该配方及工艺制备出的耐高温型胶粉改性沥青综合性能较为优异。  相似文献   

14.
实际道路运行条件下公交车颗粒物排放测量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际道路运行条件下,测量了一辆公交车颗粒物(PM)排放的粒数及质量浓度.分析了不同行驶工况下颗粒物排放浓度随粒径大小变化的分布特征,研究了转速和加速度两个工况参数对颗粒物排放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实际行驶工况下公交车PM排放的主体在1.5 μm以下,其中300 nm以下的PM占粒数排放总量的88%,300 nm~1.5 μm 之间的PM占质量排放总量的84%;加速工况下PM粒数排放相对于匀速工况激增5~6倍,质量排放激增10倍以上;急加速工况会产生最严重的PM排放,浓度高达1.0×108 个/cm3;实际道路运行条件下公交车的颗粒物粒数和质量排放因子分别为2.72×1014个/km和0.468 g/km.  相似文献   

15.
以Mg-Cu-Al合金作为中间夹层材料,研究了热轧法制备不锈钢/碳钢复合板的工艺,探讨了不同的实验轧制温度、轧制速度、中间夹层厚度、变形量以及二次轧制参数对其显微组织的影响,并对铝合金中间夹层两侧的扩散层的厚度、显微硬度及组织进行了测定,对复合板的拉伸及剪切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首次轧制温度600℃~635℃,轧制速度8~24 mm/min,中间夹层厚度0.6~0.9 mm,变形量14%~28%,二次轧制温度660℃~680℃,轧制速度16~24 mm/min,变形量21%~35%工艺条件下,复合板碳钢侧扩散层厚度可达61μm,不锈钢侧扩散层厚度可达50μm,显微硬度达到HV0.0251 000;扩散层主要由Fe2Al5相组成;复合板的抗拉强度达到526 MPa,剪切强度达到85 MPa.  相似文献   

16.
电磁永磁混合磁铁的悬浮磁力具有强非线性特点,与磁铁结构密切相关,而现有混合磁铁磁力解析计算公式忽略了磁路漏磁等因素影响,在实际计算中存在较大误差. 针对这一问题,建立了两种常用混合磁铁结构的磁路模型,分析了边缘磁通分布、磁路漏磁对磁铁工作磁路的影响,推导了两种混合磁铁的磁路方程及相关磁阻,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磁铁磁力修正计算方法,最终通过有限元分析对两种结构的混合磁铁磁力进行了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悬浮气隙较大,电磁永磁混合磁铁在电磁力计算中漏磁影响不能忽略;采用本文磁力修正公式计算,两种混合结构电磁力误差分别降低为3.8%和8.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麦考酚酸浓度的简便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C18柱(3.9mm×300mm),以40mmoL/L四丁基溴化铵-乙腈[55∶45(V∶V),H3PO4调pH=4]为流动相,流速0.8mL/min,紫外检测波长254nm,用甲醇沉淀蛋白法进行血样处理.结果 麦考酚酸的线性范围为0.8~51.54mg/L(r=0.9998),平均相对回收率95.5%~109.2%,提取回收率>90%,批内和批间RSD<10%.结论 本方法准确、简便,可用于麦考酚酸的血药浓度监测和生物等效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新型的拉索式旋转电涡流减震系统,该系统由惯容器、弹簧和阻尼单元组成. 为验证该减震系统的减震机理,建立了装配阻尼器的单层框架力学模型,分别进行了单层框架、导体盘为5 mm铜板、10 mm铜板、5 mm铁板、5 mm铜板与5 mm铁板复合时的惯容器和不同材质的导体盘在10、20、30、40 mm气隙下带电涡流阻尼器的振动测试,以分析导体盘与永磁体间的气隙大小、导体盘材质和导体盘厚度对阻尼器附加阻尼比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在铜板后附加铁板,阻尼增加至铜板的1.9倍、铁板的1.4倍,可最大化增加阻尼;气隙是影响电涡流阻尼的关键因素,当气隙增大时,阻尼比会迅速减小,调节气隙大小是改变结构附加阻尼比最有效和最容易的方法;阻尼器提供的阻尼比最大可达15.40%,证实了该阻尼器具有较强的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19.
聚合氯化硫酸铝和聚合氯化硫酸铝铁混凝剂处理COD为1000~4000mg/L制药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pH范围为6.0~7.5;搅拌速度为160r/min;搅拌时间15min;一次处理混凝剂投加量为300mg/L,沉降时间150min,COD去除率在80%以上.若分二次投药处理效果更佳.一次混凝处理后,经无烟煤石英砂滤柱过滤,出水的pH、COD、SS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 RP-HPL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β-Sitosterol in Elaeagnus Gonyanthes Benth. Methods The separation was performed on a luna C8 (2) (150 mm×4.6 mm, 5μm) column with the mobile phase of methanol-water (88∶12, v/v) at a flow rate of 1.0 mL/min, the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set at 210 nm, and the temperature of the column was maintained at 35 ℃. Results The calibration curve of β-Sitosterol was linear over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of 0.075-0.375 mg/mL (r=0.9999) and the average recovery of β-Sitosterol was 96.30% with RSD of 3.60%(n=3). Conclusion The method is simple, rapid, and accurate, and can be used for the quality control of Elaeagnus Gonyanthes Ben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