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由于目前的标准针对标识的设置位置以及相关设计参数缺少具体的要求,地铁站内的导向标识系统设计和布设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北京市东直门地铁站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法和寻路实验法对其导向标识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东直门地铁站导向标识系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为地铁站导向标识系统评估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中心区地铁车站与商业开发相结合,使得地下空间人流量大,结构复杂。在这样的空间里,建立完善的、人性化的标识导向系统是提高客流疏散效率的有效方法。以南京市新街口地铁站的导向设施为例,分析了当前地铁车站导向设施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地铁车站导向设施设置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中心区地铁车站与商业开发相结合,使得地下空间人流量大,结构复杂。在这样的空间里,建立完善的、人性化的标识导向系统是提高客流疏散效率的有效方法。以南京市新街口地铁站的导向设施为例。分析了当前地铁车站导向设施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地铁车站导向设施设置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导向标识系统目前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根据对客流标识系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利用组合赋权法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导向标识系统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并运用组合赋权法对西安市小寨地铁站导向标识系统进行了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5.
地铁引导标识担负着引导行人出行的重要功能, 目前许多引导标识设置混乱, 信息过载, 导致认知率较低。为了使行人更高效地从引导标识获取信息, 从行人认知规律出发, 分别针对行人的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遗忘规律设计了室内认知试验, 通过对引导标识信息进行组块划分, 对不同组块数量标识的瞬时记忆容量进行研究; 采用“Brown-Peterson”法对短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规律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 行人3 s瞬时记忆量在4±1个信息块; 行人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 信息记忆可以保持15~20 s。在西安市地铁2/3号线的换乘站小寨站进行行人跟踪试验, 观察行人行为特征, 分析引导标识设置存在的问题。观察结果与室内认知试验研究一致, 验证了室内认知试验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称的"零件标识"是指用于识别零件及其质量、数量、特征、特性,以及安装方向和维修方法的各种标识的统称。零件标识可以用代码(文字、符号、数字)、图案或其他说明物来表示。  相似文献   

7.
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城市道路路段的通行性能的影响因素,尤其是针对于城市地铁占道施工地区的路段,通过对地铁施工作业现场路段的影响参数的记录和标定,使用VISSIM软件来对该区域路段进行建模和计算,尤其是单向三车道封闭内侧二车道的施工路段,且定量分析了占道施工作业区的各影响因素对该路段通行能力的影响。其中由于地铁施工区的车辆限速和限流,导致该路段车辆通行能力波动起伏十分大,通过限制大型车辆通过的比例并采用模型进行计算,得到B站的道路通行能力,路段通行能力折减比为70. 4%,表明该处地铁占道施工会造成该通行能力的较大下降。  相似文献   

8.
以两相位交叉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获取典型交叉口的流量、流向和其他运行数据,利用VISSIM仿真软件构建三导向车道两相位交叉口仿真模型,以交叉口平均延误和排队长度为优化指标进行不同渠化方案对比仿真研究。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现有专用导向车道设置依据不完全适用于两相位交叉口,尤其是左转导向车道存在较大偏差;当左转流量比例大于或等于直行时,宜设置专用左转导向车道;当右转流量占比大于15%且小于25%时,是否设置右转车道对交叉口通行效率的影响不大;当右转流量占比大于25%时,宜设置专用右转导向车道。  相似文献   

9.
地铁车站通常设置于道路交叉口等车流和人流较为集中的区域,且因地铁施工周期长,施工期间对道路交通影响较大,制定交通疏解方案是保证路面交通有序、稳定运行的关键。针对济南市轨道交通R3线盛福庄站,设计了施工期间的两种交通疏解方案,并综合考虑各因素,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两种方案进行了评价比选。  相似文献   

10.
茅为中  王云龙  张念 《隧道建设》2010,30(3):242-245
为分析隧道形状及埋深对地表沉降的影响,使用FLAC3D研究城市地铁隧道覆跨比和高跨比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得出地铁隧道不同覆跨比和高跨比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曲线,指出地铁隧道的覆跨比和高跨比均以大于1.0为最佳比值,为城市浅埋地铁隧道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驾驶园》2020,(3)
一般来说,基坑的施工会对自身及既有地铁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一般会因为开挖的荷载而产生一定的变形,进而对地铁结构的安全性和正常使用的性能造成影响。本文主要是对基坑施工的理论计算、数值模拟以及监测分析进行重点关注,继而探讨了基坑施工对自身及既有地铁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蒋贵川  易术  林莉 《公路》2011,(5):104-107
对利用标识站解决高速公路网络化之后的路径二义性判别问题进行了研究.以图论为工具,对高速公路路径二义性判别问题进行了建模,提出了标识站布局的基本构造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标识站设备失效时,依靠冗余站点保障系统整体可靠性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冗余站点设置布局的基本原则.最后研究了标识站布局的优化问题,对其中一类问题给出了通...  相似文献   

13.
以换乘可步行性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换乘效率的研究重点,在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安全性、快捷性、舒适性和标识性4个方面构建了换乘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引入步行速度影响因素构造了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效率评价模型,并对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各站点换乘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影响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换乘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换乘时间长、经过较多人车交织点、道路狭窄拥挤和标识性不足,整体换乘效率仍需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不同震级强度作用下地铁车站设置变形缝后的结构抗震性能,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地铁车站设置变形缝与未设置变形缝的结构体系位移变化规律及受力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设置变形缝使车站结构受力状态得到改善,大震、中震和小震作用下最大应力值与未设置变形缝时相比分别减小13.5%、21.3%和40.2%。变形缝对车站结构的影响程度与地震强度有关,小震下,变形缝对车站结构位移和受力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中震和大震下,顶点有无变形缝对结构位移的影响差异明显,设置变形缝时顶点各个方向的位移明显比无变形缝大,其中Y方向的相对位移比X和Z方向大;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大,变形缝的影响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毛峰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2):157-160,172,M0018
从外国人视点出发,通过现场调查、访问调查和头脑风暴、资料收集等方法,提出了日本地铁车站中使用诱导系统时诱导标识存在的问题;经过提炼关键词和样本收集,体系化地整理了这些问题,并对日本地铁车站中的诱导系统进行了评价统计。  相似文献   

16.
谢朝军  刘龙涛 《隧道建设》2018,38(Z1):110-114
为研究地铁车站出入口排烟的合理方案,通过大量工程实例,根据机房位置的不同将地铁出入口排烟设计方案分为5类,从气流组织、土建影响、排烟效果等方面对在车站大系统机房设置排烟风机、在地下通道旁边设置排烟机房、结合出入口设置地面排烟机房、出入口通道顶部设置土建夹层作为排烟机房、在地面出入口屋顶设置排烟风机等5类方案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并对高度超过10 m的多级提升出入口防烟方案进行设计,得出不同情况下建议采取的最佳排烟方案,以期为地铁车站出入口排烟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乌兰浩特至扎兰屯高速公路旧路改建段技术指标的总体运用、安全设计、交叉工程设置等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对改建方案路线平、纵、横及原有旧路保通设计方案的研究,对该项目改建总体设计原则、主要控制因素及主要方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解释和预测通勤者的时间价值和出行行为是实施交通需求管理措施,进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基础研究工作之一.综合考虑出行时间、计划延误、厢内拥挤和地铁票价等影响因素,给出了地铁通勤者的出行效用表达式,基于Logit模型对地铁通勤者早高峰期间的出发时刻选择行为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的地铁通勤情景进行组合,设计了意愿偏好调查问卷,在北京地区进行了实证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对北京地铁的通勤者而言,早到和晚到上班地点的计划延误价值每分钟分别为0.237元和0.406元;厢内拥挤的程度和地铁票价的折扣变化都会影响地铁通勤的出发时刻选择.考虑收入的异质性对模型进行了改进,统计结果在0.05水平上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及其静态标识进行了定义,详细分析了与交通静态标识相关的12个现行国标和4个北京现行地标,归纳和提炼位置标识、无障碍设施标识、导向标识等11种静态标识。构架了城市综合交通枢纽静态标识的3层级分类体系。本文的研究将为相关的设计工作和标准研究工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3地面标识,清晰醒目——施划多类型地面标识有效引导车辆行驶 美国日本4城市地面标识的使用相当普遍.作为指路标志的配合和补充,不但地面文字、图案信息丰富,而且道路标线施划程度高、范围广。特别是日本已经形成了1套完善的地面标识指引系统,用于保障各类地面标识的规范建设与科学普及。从4城市来看,道路标识的主要作用有以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