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宁永和大桥主桥为钢管混凝土无铰拱.主桥南岸桥台采用大型沉井基础方案,尺寸为40 m×40 m×19 m,第1节沉井采用土模法施工.主要介绍该沉井的施工工艺、方法及施工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2.
永和大桥北岸沉井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南宁永和大桥北岸沉井的施工。以单管高喷压旋喷形成帷幕墙,减少渗水量,以物探检测帷幕墙体缺陷的位置,避免了处理复喷的盲目性,实现了沉井的排水下沉,并阐述了该地质情况下沉井的下沉规律,对相似地质条件下的沉井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九牛岭湘江特大桥采用沉井护壁、无压注浆止水新工艺,降低了工程成本,加快了工程进度。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钢壳沉井的制作,浮运,落床,浇注,下沉及纠偏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主要介绍了虎门大桥辅航道防撞岛沉井井壁片石压浆混凝土和封底片石压浆混凝土施工设计与施工工艺,并分析了压浆混凝土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中南公路工程》1989,(4):49-53
所谓“装配式沉井”,实际就是将一个薄壁沉井根据施工条件分成若干节来预制,然后安装。即一节节地叠起来,在井壳内灌注水下混凝土,使之成整体,最后象普通沉井那样封底填心而成为一个桥墩的基础。 自1977年在阳朔大桥首次采用装配式沉井施工以来,在区内已有多座大桥相继采用,例如,上渣大桥、驮卢大桥、金陵大桥、石龙大桥、那阳大桥等,现在正在施工的武宣大桥已经是第七座采用装配式沉井施工深水基础的大桥,也是目前区内施工水位最深的一座大桥。 武宣大桥全长549.28m。宽9 2×1.5m,全桥有两个桥台,两个岸墩,四个水中桥墩,共七跨,跨度为35 5×80 35m,其中两边跨35m混凝土板拱,中间五跨为箱形拱。桥缘标高最高点为78.58m,墩基岩面最低点为18.20m,总高差为60.38m,设计施工水位为35.00m,最深墩为2~#墩,约17m水深。  相似文献   

7.
8.
南宁永和大桥主桥为变桁高下承式钢管混凝土有推力无铰拱结构,其沉井结构大,拱肋跨度长、拱肋节段重,施工方法难。主要介绍该桥的关键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9.
水中处理缺陷桩、常因涌水、涌沙而成为施工难点,采用高压旋喷桩隔沙止水帷幕工艺,具有施工简单,成本较低和效果较好等特点,是一种较好的施工工艺,文中介绍了其施工过程、所需设施及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沉井基础施工虽是目前桥梁施工中的成熟工艺,但其施工控制中所存在的病害和不可预见性仍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文中结合清远北江大桥姐妹新桥施工实践,说明了沉井施工中应注意的技术事项和病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介绍广东省增城市人民大桥三跨58 m双曲拱桥沉井基础被水严重冲刷后的加固设计及施工.  相似文献   

12.
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北锚碇沉井基础施工中,沉井不排水下沉终沉阶段采用空气幕辅助下沉.该沉井采用3次接高、3次下沉的工艺,在第2节沉井接高时,在其井壁外侧布置竖向风管、水平风管和气龛,并在后续沉井接高中将竖向风管相应接长.终沉阶段向风管内通人压缩气体,气体从气龛孔喷出后使井壁与土壤之间的侧摩阻力减小,从而达到促使沉井快速下沉的目的.沉井下沉中应用空气幕对加快沉井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方面有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既有桥邻近沉井基础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某特大二线铁路桥与既有桥沉井基础净距仅16.8m。介绍了从既有桥施工经验及地质条件研究分析入手,通过模拟试验进行科学验证,并从结构及施工工艺控制等方面进行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船闸基地锚泊区采用沉井式结构作为基础,主要是由于受周边环境影响,施工场地狭隘,同时地基承载力较弱.沉井施工能较好地适应上述问题,从施工结果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沉井施工对缩短工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文中介绍了施桥三线船闸工程土建标船闸基地锚泊区沉井的制作、下沉及下沉过程中施工技术控制.  相似文献   

15.
该文主要介绍长江几座大桥实践上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在几种助沉措施的比较和定位工作中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可供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6.
德兴大桥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市桥镇 ,主桥为三跨下承式砼连续拱梁组合桥型。主墩承台施工采用无底沉箱施工方案 ,在常水位以上完成沉箱的安装及砼完工后沉箱拆卸的所有工作 ,既方便于工程施工 ,又降低了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17.
该文主要介绍笔者在长江几座大桥实践上的一些认识和体会,尤其在几种助沉措施的比较和定位工作中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