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4 毫秒
1.
赵航  老车  建明 《汽车知识》2008,(6):50-55
“我们是汽车公司里的中小企业。”这是铃木株式会社会长铃木修的口头禅。正因为有这样谦逊而谨慎的态度,虽然是日本国内12家汽车厂商中最后加入汽车行业的厂家,但铃木却在微型汽车领域连续三十年始终保持着日本国内销售量冠军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微型汽车行业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在我国汽车工业中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各大城市对微型汽车进行限制的“政策法规”不断出台,使微型汽车生产及销售厂商受到很大影响。剖析原因,主要是“官本位”思想所致。应以市场需求为原则,还给微型汽车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3.
姜湘南 《汽车情报》2003,(36):21-23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国微型汽车工业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行业公认:每年产销微型汽车100多万辆,率先圆了普通百姓的“汽车梦”;五大微型汽车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汽车企业的“中流砥柱”;作为地方政府的支柱产业和利税大户,带动了一批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杨再舜 《汽车情报》2007,(24):7-8,10
近日,笔者在安微芜湖的奇瑞汽车公司与恩师饶达先生就微型汽车未来发展等问题,向饶先生进行了讨教。饶先生对政府鼓励小排量汽车缺乏实际行动忧心如焚,大声嗟呼“如果仍不给微型车优惠政策,最迟在2010年,中国微型车将基本上消失。如果再不采取拯救措施,比日本市场还大的中国微型车市场,将在三年后不复存在,那时占日本汽车保有量20%的微型车还能生产和销售……”  相似文献   

5.
2003~2004年微型汽车市场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2003年国内微型汽车市场评价 1.2003年国内微型汽车市场总体发展情况2003年是我国汽车工业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呈现出产销两旺、利润大幅增长的喜人景象。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微型汽车行业基本保持了与中国汽车工业同步发展的好势头。2003年,国内微型汽车产量为129.89万辆,同比增长28.92%;销量为131.14万辆,同比增长33.34%。  相似文献   

6.
中国汽车工业在发展了50多年后,人们突然发现,国外汽车巨头在中国取得成功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自身的巨大牺牲。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行业像汽车工业一样依赖于合资模式,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并没有如期望的那样带来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由于缺乏自主的品牌和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低,国内汽车产品的核心技术大多数掌握在合资企业手中,没有话语权。“拿市场换技术”的传统合资模式开始受到质疑。事实上,早在1997年,  相似文献   

7.
我国微型汽车行业20年的辉煌和成就有目共睹:每年产销微型汽车100多万辆,率先圆了普通百姓的“汽车梦”。五大微型汽车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汽车企业的“中流砥柱”,作为地方政府的支柱产业和利税大户,带动了一批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长安汽车、一汽夏利等上市公司因业绩优良,成为2003年汽车板块崛起的龙头而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  相似文献   

8.
刘丹 《汽车电器》2005,(7):60-60
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的中国,不但吸引了世界汽车制造巨头,也吸引了众多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投资。专长“传感与控制技术”的日本欧姆龙公司2005年5月23日宣布,投资设立欧姆龙(广州)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生产车用电子部件及装置。  相似文献   

9.
姜湘南 《汽车情报》2004,(31):20-27
2004年前三季度,尽管市场各方对汽车工业发展一片悲观,但我围汽车工业仍保持相对高增长速度,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370万辆大关,产销增长率均在18%以上。谈到微型汽车上业的发展,可谓忧多于喜。喜的是:主要微型汽车厂家均在2004年北京国际车展上展出了中级轿车新产品,受到市场关注;忧的是:微型汽车外部市场环境仍未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中国汽车市场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和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中国汽车市场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指出了中国汽车特有的“两个国内汽车市场”,并就今后如何发展中国汽车汽车工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淀国 《汽车运用》2004,(10):15-15
汽车工业在日本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称为“综合性的骨干企业”,是最大的出口产业,也是日本国内运输方面的“老大”。在世界赫赫有名的日本大型汽车公司就有丰田、日产、马自达、五十铃、三菱、本田、大发、铃木、富士重工等等,围绕汽车生产的零部件制造厂也多达千余家,而汽车销售商已经超过1500家,与汽车生产相关的产业工人更有250万,连同家属在内,占日本全国总人口的10%。由此不难看出,与汽车相关的产业对日本整个经济、技术、生产、发展以及全民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12.
今年的6月1号是昌铃公司成立10周年纪念日,10年来,昌铃公司累计生产各种型号的汽车产品55万余辆,实现利税15.2亿元,形成了如今微型车,轿车,汽车变动机多种产品,多个系列的良好发展态势,昌河铃木不是国内汽车合资企业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品种最多的汽车企业,但从昌河铃木10年的发展历程上,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企业自强不息,不断赶超国外汽车工业,实现自身发展壮大的缩影。[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介绍了天津市汽车工业公司,引进日本大发汽车株式会社微型汽车产品与技术的情况,以及产品资料的消化吸收,尤其对车身部分产品图纸国产化的作法和体会作了详尽阐述。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中国应该是当今世界上汽车产品的需求和消费最后也是最大的市场,那么最大的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吸引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巨头纷纷登陆中国,展开激烈的竞争和蚕食,国内市场已经国际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了。代表中国汽车工业以及零部件工业的并非是免费的午餐,汽车零部件面临着生存的巨大压力,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世界汽车业在中国的战略,特别是零部件巨头企业在中国的渗透策略,面对关税的调整、行业的重组等等诸多竞争因素的变化,中国汽车工业尤其是作为工们零部件业将如何应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吴勇 《汽车情报》2005,(18):6-8
随着我国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大量进入私人家庭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显著特点。但是随着我国汽车增长速度的放慢、入世关税对国内汽车工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关税的降低、国际汽车巨头的大举进军国内汽车市场以及国内汽车产能存在“过剩”等原因,我国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的迅速增长,诱人的“蛋糕”不仅引来了通用、丰田等全球最为豪华的汽车生产军团,与此同时,荷兰TNT、挪威华伦威尔森等世界顶级的汽车物流巨头也纷至沓来。跨国汽车公司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觊觎,都将给汽车物流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中华汽摩配》2005,(8):56-59
目前的中国汽车业,车市增速放缓令人粹不及防。极具潜力的市场吸引着各大跨国公司,通用、福特、大众、丰田、日产、本田、PSA、现代、宝马、戴-克、菲亚特……世界知名汽车厂商的到来让面临机遇与挑战的中国汽车业更快地走向世界,通过与跨国公司间的国际合作,国内汽车企业的整车开发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并日益融入零部件的全球采购当中。我国几大汽车集团的领军人物竺延风等一大枇“尖峰人物”叱咤风云,以战略家的决定,从容挥动大手笔。站到了中国汽车之巅。“汽车英雄”们几年内“创造出世界前所未有的近乎赢狂的新车上市制度”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格局,深刻变革着中国人的汽车消费观和价值观,他们的经历与思想也将作为见证我国汽车工业一段跌宕起伏的发展史,本刊为全面解读汽车工业,将推出“跨国汽车巨头中国战略”系列报道,全面解析大众、通用、福特、丰田、日产、本田、PSA标志雪轶龙、现代、宝马、戴-克、菲亚特11家跨国汽车巨头的中国战略:同时我们也高度关注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并全面报道我国汽车行业的领军人物竺廷风、苗圩、胡茂元、尹家绪、安庆衡。本刊将连续五期在“专题报道”栏目里对11家跨国巨头和中国汽车界的5大尖峰人物进行刊登,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一、民营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基本情况 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是伴随汽车整车工业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还没有像样的轿车工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更是为了发展我国自己的轿车工业,决定寻求国际合作。在“以市场换技术”的背景下,二十多年来,与世界各大跨国汽车公司合作,在我国建立了一批汽车合资企业。随着世界各大跨国汽车公司进入中国,世界著名汽车零部件公司几乎也都来华投资,  相似文献   

19.
1996年在沉闷的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来自微型汽车的一抹亮色。全年全国微型汽车产量约达30.3万辆,销量为29.1万辆,产销量分别比去年增加20%和13%,在不景气的汽车市场上独领风骚。中国民众对改善“行”的需求依然强烈,经济实用且面对广大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汽车产品仍有强盛的生命力。 在中国,有关汽车的经济奇迹,悄然出现在广阔的农村市场,中国农用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仅经历了17个春秋,年产量突破230万辆,一举超过全国汽车总产量80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初夏,北方的天气骄阳似火,2004年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更是火爆异常,不仅让消费者感受到“汽车时代”脚步的日益临近,也使汽车厂商暂时忘却2004年国内汽车市场欲振乏力的不快。已早作准备、严阵以待的国内微型汽车厂家给予本届北京国际车展以“空前的礼遇”,微型汽车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