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炜 《轿车情报》2001,(3):26-27
汽车作为一个“流动的空间”在当今的社会具有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这一“空间”的理解大多数人可能是从外部造型来获得的,这与现代汽车造型所呈现的五彩缤纷状态有关,但是对于乘员来说更关心的还是围绕在人周围的内部空间的设计:这一空间对乘员是否安全、舒适、有效,以及这一空间为乘员所营造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氛围。正是在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下,汽车的内饰设计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前越来越多的溜背车型推出市场,后排乘员的头部空间设计面临空前挑战。现有国内外普遍采用最新的SAE J1100—2009标准以及全球汽车制造商信息交换组织2011年的工程图标准,对于乘员后方的头部空间均没有有效控制的指标。为了解决这一不足,论文提出了一种优化设计方法,在美国汽车工程学会(SAE)定义的4个乘员后排后方头部空间的客观指标基础上,引入了一个新增指标H61-K(后排座椅靠背角K对应的有效头部空间),替代原有指标L39。通过一个新车型开发的设计实例,说明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对整车人机工程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汽车乘员舱的储物空间是消费者选车的主要因素,储物空间的布置直接影响驾驶员日常行车的舒适性与方便性.文章分析了人机工程学在储物空间布置设计上的应用,横向比较了4款紧凑型轿车的储物能力.通过对储物空间形式的加权得分后发现,欧系车比较注重储物空间,日系车空间利用较好,但实用性欠缺,这也直接影响了其销量.设计师在进行汽车乘员舱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储物空间的功能丰富性与使用方便性,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及汽车的整体品位.  相似文献   

4.
汽车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人"、"车"、"路"三大方面。其中"人"、"车"两个方面是最主要的,也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可以控制的因素。本系列文章从"人"、"车"两个方面,以汽车车身结构和汽车安全构件的设计理念入手,分析乘员安全保护问题,此外还讲述了驾驶员在紧急情况时,应如何采用正确驾驶技术,才能让汽车安全系统发挥更好的功能,确保乘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汽车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人"、"车"、"路"三大方面。其中"人"、"车"两个方面是最主要的,也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可以控制的因素。本系列文章从"人"、"车"两个方面,以汽车车身结构和汽车安全构件的设计理念入手,分析乘员安全保护问题,此外还讲述了驾驶员在紧急情况时,应如何采用正确驾驶技术,才能让汽车安全系统发挥更好的功能,确保乘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汽车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人"、"车"、"路"三大方面。其中"人"、"车"两个方面是最主要的,也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可以控制的因素。本系列文章从"人"、"车"两个方面,以汽车车身结构和汽车安全构件的设计理念入手,分析乘员安全保护问题,此外还讲述了驾驶员在紧急情况时,应如何采用正确驾驶技术,才能让汽车安全系统发挥更好的功能,确保乘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7.
姚明 《世界汽车》2002,(11):52-52,55
(上接2002年第8期) 误区六:三厢才是主流车型 传统的轿车车身造型是由三个明显的"厢"组成,即前面放置发动机的发动机舱、车身中间的乘员舱以及车后的行李箱,这种造型称为三厢式车身,即"有头有尾".此外,近年轿车造型上还有一种新风格,即两厢式车身.两厢式轿车的前部与三厢式的前部没有什么区别,作用也一样,不同之处是两厢式轿车将乘员舱近似等高度地向后延伸,把后行李箱和乘员舱合为一体.目前,国内大部分车主偏爱三厢车,认为"有头有尾"才有气派,或者"有头有尾"才吉利.而对于国际流行的两厢式轿车,很多人都冷眼相看,对它说"NO".  相似文献   

8.
汽车乘员舱的储物空间是消费者选车的主要因素,储物空间的布置直接影响驾驶员日常行车的舒适性与方便性。文章分析了人机工程学在储物空间布置设计上的应用,横向比较了4款紧凑型轿车的储物能力。通过对储物空间形式的加权得分后发现,欧系车比较注重储物空间,日系车空间利用较好,但实用性欠缺,这也直接影响了其销量。设计师在进行汽车乘员舱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储物空间的功能丰富性与使用方便性,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及汽车的整体品位。  相似文献   

9.
由于军用越野汽车通过性的需要,其车辆驾驶室离地较高,因此为方便乘员上下车,一般需要在驾驶室外增加设计外置式上车踏板。外置上车踏板具有保证满足整车技术参数、方便乘员使用、保护乘员安全和满足车辆外观造型需求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浅析了常见的几类固定上车踏板和活动上车踏板的结构与特点。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汽车设计中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安全性设计。这不仅关系到乘员的人身安全,而且还直接关系到路人安全。因此,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汽车的所谓安全性就是要无条件地保护人的生命,至少也要对乘员及路人的伤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安全性可分为:1.预防安全  相似文献   

11.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第一大国。中国人通过消费享受休闲的时代正在到来,大批"80后"、"90后"汽车消费者开始追求个性化的汽车配置和外观及驾驶乐趣。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一款适合休闲度假旅游的"名爵"软顶敞篷跑车。具有以下鲜明特点:棱角分明,"静"如"动";后排座位可调成小床;后排空间可调成更衣室;后备厢箱其实是一个小衣柜。通过设计此款跑车,对汽车造型设计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优美的形态,给人美的享受;锁定表情,扮好脸面;腰身和屁股,也要出彩;内部造型,拓展功能。  相似文献   

12.
车身结构和乘员约束系统是影响汽车被动安全性的两大要素,这两方面是相互匹配、相互关联的.可以说,汽车安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两大要素必须是按照系统的思想来设计,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叠加.  相似文献   

13.
<正>在道路交通中,如伺减少对人的伤害是交通事故防治的重点。改善交通事故损失的致害因素,就是考虑在事故发生的瞬间,把导致乘员、骑自行车者、行人损伤的致害物,在车辆设计、使用方面予以改进,使得参与交通的人获得最大程度的保护。在交通事故尤其是碰撞事故发生时,汽车对乘员应有足够的保护能力,这就要求车辆设计制造时要有安全的车体构造,针对碰撞发生部位的不同,车体不同位置的安全要求也不同;对于正面碰撞,为了乘员的安全,车辆前部要做得坚固,并要防止车室变形以确保生存空间,变形量随着碰撞时车辆  相似文献   

14.
电子油门踏板作为汽车构造中一个重要的单元元件,不仅是车辆行驶的控制单元,也是乘员舱内与乘员直接接触的安全件,这就要求其设计时,不仅需要考虑其功能性、日常使用可靠性,也需要兼顾碰撞过程中,对乘员腿脚部的安全性保护及碰撞后救援的便捷性等。如何解决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两者"矛盾",为客户提供更可靠、更安全的产品理念,将是文章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王征  钟绍华 《汽车情报》2005,(29):13-15
汽车设计的创新一直伴随着汽车的百年历史,不断的创新和改变成为汽车发展的一个永恒的旋律。汽车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主导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环境带给所有设计师无限的创作空间。人们对于个性化的需求使整个汽车市场演变得越来越细分,造型和功能越来越多样。市场是无情的,现在的汽车要想获得利润,  相似文献   

16.
高强度轿车座椅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汽车消费的普及,人们对汽车的安全要求日益提高.座椅作为汽车中的重要安全法规件,在乘员的被动安全防护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整车碰撞过程中的乘员防护,是座椅设计、制造和试验的重点.对此,国家颁布了有关的强制性标准.  相似文献   

17.
电动汽车在电子电气技术上不同于传统内燃机汽车,这使得集成化和智能化成为未来电动汽车的设计特点。由于电动汽车造型上更为自由,留给空气动力学设计的空间也就更大,一些因传统汽车的造型局限而无法采用的空气动力学研究经验得以应用于电动汽车。  相似文献   

18.
选购汽车时,过去和现在有多少人了解和利用车辆的载质量利用系数?恐怕为数很少.所谓汽车载质量利用系数,是指最大允许装载质量(含额定乘员质量)与整备质量之比.它直接反映汽车的设计与制造水平.  相似文献   

19.
对于汽车制动后发生的碰撞工况,乘员前倾将会增加人体损伤风险。本文进行了汽车预碰撞制动下乘员离位影响及参数优化分析研究。通过实车制动试验得到车辆在不同制动工况下的乘员颈部前向位移量分布区间;建立了MADYMO主动人体仿真模型,采用变量分析法研究不同制动波形下乘员离位特征;运用正交设计方法进行滑台碰撞试验,得到乘员离位因子对乘员碰撞损伤影响;建立乘员响应面模型,采用中心复合试验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方法,研究了主动式安全带参数与乘员离位位移之间的相关性,通过优化设计,得到了最优参数组合。  相似文献   

20.
正汽车的安全技术对于驾驶员和乘员来说都至关重要。世界各地的汽车工程师们仍致力于研究更好的汽车安全技术。本文介绍国外汽车公司研究的5种最有前途的汽车安全技术。防滑安全气囊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公司专家设计的防滑安全气囊让人们意识到,汽车的紧急制动能力受限于轮胎与地面间极其有限的摩擦面积。那增加摩擦面积是否能对紧急制动提供很大的作用呢?防滑安全气囊因此而设计。如车载计算机系统判断即将发生碰撞,位于前车轴下的防滑气囊就会立即展开,犹如在轮胎和地面之间设置了一个高摩擦系数物体。据专家测定,这种防滑气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