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铁高架柔性接触网 缺陷及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深圳地铁 1 号线高架段接触网存在的 大量问题进行分析,如接触线下锚在承力索的外侧、供 电能力设计不足、接触网钢柱基础设计不合理、非支接 触线抬高不够等,并提出整改方案,以确保运营安全。 讨论新建高架段接触网工程在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应注 意的问题,如钢柱及其拉线基础不按图施工、高架段与 地下段过渡处拉弧及磨损严重、坠砣限制管脱落引起 短路、折返线渡线下锚底座角钢安装过高、定位钩被电 流烧损等,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接触网技术的角度着手,在满足接触网系 统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将上下行接触网并联,选择合适 的接触网悬挂方式、隔离开关位置、电缆敷设方式、新 型下锚装置和下锚支柱形式,以及合理选用接触网支 柱结构、形式、颜色、材质等措施,提出改善现代城市有 轨电车景观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电气化铁路集装箱站装卸线采用不悬挂接触网运输方式,结合目前集装箱站设置方案,研究集装箱装卸线两端接触网行车可能的安装方式,对牵引供电系统的接触网悬挂及下锚安装进行分析,为实现列车牵引供电—接触网在集装箱站装卸线范围内不悬挂接触网行车,设计出两种有针对性的接触网终锚结构方式,满足了列车进出集装箱站装卸线的牵引供电需要。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改善接触网对景观环境的影响,从景观效果和技术方面,对接触网系统悬挂类型、支柱布置方式、支柱与桥面系结合情况、支柱的选型、隔离开关的设置、补偿装置的选用、上网电缆路径变化、防腐措施及色彩协调等关键技术进行重点分析,得出适合宁波地铁1号线高架段接触网景观方案。既满足接触网系统使用功能要求,又达到了景观设计的效果,建议宁波地铁后续线路高架段采用此接触网景观方案,并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针对接触网拉出值、导高、中锚、锚段关节等功能特点,比较了刚性接触网与柔性接触网的不同,分析了刚性接触网自身特点,确定了与柔性接触网不同的技术要求与标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复杂路网下高速铁路需跨越江河湖海,大跨度钢桁架桥不断涌现。大跨度钢桁架梁纵向伸缩量大且变位复杂,接触网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钢桁架梁的伸缩与变位特征对其产生的影响,研究大跨度钢桁架桥梁接触网设计多因素配合机理和数学计算,以确保高速铁路大跨度钢桁架桥上接触网的正常、安全工作。通过对大跨度钢桁架桥梁体纵向伸缩与接触网锚段布置配合间的跨度、温度、锚段补偿方向等关键因素数据进行分类,采用多因素敏感性分析的方法,推导出接触网张力补偿装置在钢桁架梁伸缩及线涨伸缩共同作用下坠砣最大行程变化量、补偿装置b值与a值安装曲线等计算公式。通过典型工况计算对比发现,缩短锚段长度能有效改善钢梁伸缩对接触网影响;采用对比法研究大跨度钢桁架桥在不同接触网锚段布置方式下钢梁伸缩对张力补偿装置的影响大小,提出了720 m以下、720~849 m、850~1 900 m及1 900 m以上4种不同跨度钢桁架桥的接触网最优锚段布置方式。本文相关研究及计算公式可为高速铁路大跨度钢桁架桥上接触网平面布置、张力补偿装置安装参数选用等关键技术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1 前言 锚段关节是接触网相邻锚段的衔接部分,是接触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接触网锚段关节的结构复杂,其状态和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接触网的供电质量和电力机车的取流质量.对锚段关节的一般要求是当电力机车通过时,其受电弓能平滑地、安全地由一个锚段过渡到另一个锚段,且取流情况良好.锚段关节事故是指锚段关节内发生的接触网事故.锚段关节处接触悬挂的弹性较差,在实际运营中状态不稳,缺陷集中是事故的多发区.现就大同铁路分局近几年锚段关节事故实例作分类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兰州西站规模为13台26线,高速场与普速场并站设置,站场内设大型高架站房及雨棚,是中西部客运专线枢纽级车站及地标性建筑。由于高架站房及雨棚结构复杂,整体景观要求高,对接触网系统同时提出更高要求。通过综合考虑高架站房及雨棚结构形式、风格及接触网系统功能要求等多方面因素,提出适用于兰州西站的接触网与站房雨棚接口设计方案,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前深圳市轨道交通牵引网大部分采用的是架空接触网+钢轨回流的形式,其中地下段采用架空刚性接触网,地面及车辆段采用架空柔性接触网。架空刚性接触网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运营维护工作量小、安全可靠性高等优点,在越来越多的线路中被广泛采用,所以架空刚性接触网技术参数的设置尤为重要,文章提出一种“V”字波折线布置方式,并将每个锚段的最大拉出值所在悬挂点设置为中心锚结,以有效避免实际运营中汇流排线夹卡滞汇流排的情况,降低磨耗及减少接触网不均匀磨损等问题,从而确保受电弓与接触网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接触网四跨锚段关节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速铁路接触网锚段关节处于两支接触悬挂的过渡段区域,属于接触网的薄弱环节,当受电弓高速通过该区域,引起弓网振动较其他区域严重。针对某条高铁4跨锚段关节存在中心柱定位器磨定位支座、转换柱定位点抬升较大、两支悬挂交叉点不等高等问题,提出结构优化方案。首先调整接触网平面布置,形成3种调整方案,再利用弓网仿真手段,建立4种4跨锚段关节的弓网仿真模型,比较弓网动态性能参数,得到的结论有:双弓运行建议采用方案2的接触网布置方式,4跨锚段关节定位点最大抬升出现在转换柱ZJ2上,中心柱定位点的抬升衰减较其他定位点慢,调整方案的弓网动态性能较原设计方案优。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基于有限元的接触网下锚拉线设计计算方法,提出高速铁路用下锚拉线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针对国内接触网后锚固技术发展现状,通过技术分析比较,提出了接触网后锚固设计的应用标准、开裂混凝土判定、锚栓选择原则以及接触网在桥隧不同锚固区采用的计算方法和建议措施,对今后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宋月光 《铁道勘察》2021,(2):128-134
为解决盾构区间小角度下穿挡墙式铁路路堤及接触网立柱的安全施工问题,首先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下穿施工存在的工程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再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盾构下穿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轨道沉降曲线整体呈“W”形,挡墙沉降曲线在两隧道间呈平缓变化,挡墙的变形量小于轨道,证明其抗变形能力优于轨道;(2)采取注浆加固措施后,沉降值约为不采取注浆加固措施时的50%,说明基底注浆加固措施对控制挡墙及路堤沉降效果显著;(3)接触网立柱实测沉降值为计算沉降值(数值计算未考虑立柱加固措施)的41%左右,说明对受下穿影响较大的接触网立柱采取加固措施是必要的;(4)实测沉降曲线与计算预测的沉降曲线基本一致,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因风发生接触网弓网故障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已采取防风改造措施后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在直线区段的中心锚结附近和65 m大跨距内,采取不等“之”字值布置法和反定位装置处的水平拉杆改成压管的措施减小接触线风偏。  相似文献   

15.
我国部分地区的高速铁路工程中采用了非载流吊弦,与载流吊弦相比,在接触悬挂、电连接等电气负荷方面存在差异。为解决非载流吊弦线路接触悬挂、电连接等设备电气负荷特性问题,利用CDEGS软件,建立仿真计算模型,并通过模拟试验对仿真模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建立考虑接触网导线空间几何分布的计算模型,对非载流吊弦线路的接触悬挂、电连接等电气负荷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取流点附近的电连接流过的电流最大,且最大电流不受电连接数量的影响,在中心锚结装置两侧设电连接可有效抑制电流流过中心锚结装置,并据此提出电连接设置方案。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接触网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接触网可靠性研究的不全面,基于故障树分析方法,对接触网系统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建立接触网失效故障树,对导致接触网失效的故障进行了定性以及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找出了导致接触网失效的所有故障组合;定量分析找出了容易导致接触网失效的故障类型,根据定性定量分析得到的结果,提出了有效提高接触网可靠性的相应建议,为接触网系统的设计、维修以及检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结合胶济线和京沪线接触网"硬点"检测结果,分析了造成接触网"硬点"的各种原因,指出了接触网"硬点"对受电弓和接触网造成的危害,提出了防范与整治接触网"硬点"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8.
论接触网上避雷器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防雷规程的规定,指出接触网上安装避雷器的理由,讨论利用避雷器减少接触网绝缘闪络的条件。计算接触网上避雷器的保护距离,分析接触网避雷器在运行中的作用及影响,评价接触网避雷器的利弊,提出在接触网上不可高密集地安装避雷器。  相似文献   

19.
新型弹簧补偿器在地铁中应用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胜 《电气化铁道》2009,(1):40-44,47
本文以南京地铁二号线为背景,分析了接触网所要求的张力范围,假设张力由额定状态向最小张力变化,分析接触网状态的变化以及张力变化对接触网产生的影响。最后通过分析新犁恒张力弹簧补偿器达到接触网最低张力的可能性,来判断其在地铁内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