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典型失效样品进行失效分析。常规检验和对表面腐蚀坑、裂纹的宏微观分析表明,裂纹从腐蚀坑处萌生,沿着大体垂直于表面的方向向内穿晶扩展;扫描电镜能谱分析表明,腐蚀坑内的产物主要含Fe,Mn,Si,S等;X射线光电子谱分析得出,表面腐蚀产物主要有:Fe2O3,FeCl2,FeSO4,NH3,Si3N4等。由此综合分析推断,介质中主要含有H2O,Cl-,SO2-4等。结合卸荷槽部位的结构特点及受力情况,得出结论:引起RD2轴卸荷槽部位腐蚀疲劳裂纹的主要原因为大气腐蚀。为制定有效预防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对确保行车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货车RD2型车轴轴颈卸荷槽裂纹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货车RD2型车轴轴颈卸荷槽裂纹及该部位的腐蚀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做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1 引言铁路货车是完成铁路货物运输任务的运载工具,轮对和轴承是保证货车安全运行的关键部件。由于车轴在旋转的工况下长期承受交变载荷的作用,其应力集中部位的圆周表面均有产生疲劳裂纹的可能,在车轴上,轴颈卸荷槽部位是车轴的关键部位,如果加工质量或表面粗糙度达不到有关技术要求,容易造成应力集中产生疲劳裂纹,降低其防腐蚀能力,减少车轴寿命,甚至影响行车安全。提高和稳定轴颈部位加工质量是防止车轴轴颈产生疲劳裂纹的有效方法。 2 RD2车轴轴颈卸荷槽加工现状目前车轴轴颈卸荷槽部位加工多采用车削加工,轴颈采用磨削;少部分加工单位采用了成型磨床设备,取消了卸荷槽,较大幅度的提高了轴颈的抗疲劳强度,提高了车轴运用的可靠性。根据目前采用的 GB/T12814-2002- 07标准车轴图样,图1为 RD2车轴图样,图中圆圈部分为卸荷槽、防尘板座部  相似文献   

4.
孙蕾  陈雷 《铁道车辆》2006,44(5):11-17
叙述了铁路货车RD2型车轴轴颈卸荷槽裂纹及其危害,对车轴冷切原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RD2型车轴轴颈卸荷槽形成历史及轴颈根部(卸荷槽)形式,分析了轴颈卸荷槽的主要质量问题,并从改进形式、提高车轴加工质量等7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动力车轴卸荷槽表面坑状缺陷成因及性质,采用光学显微镜初步检测车轴的微观组织和晶粒度;应用扫描电镜观察车轴内孔表面缺陷处的微观形貌特征;利用能谱分析仪测定车轴化学成分和车轴表面缺陷处的微观组织,确定缺陷处物质类型;通过微量水份测定仪等测定水含量和油脂成分。结果显示,腐蚀坑内含有P,S,K和Ca等元素,Fe的主要形式是Fe2O3。推断表面缺陷为电化学腐蚀造成,属于局部腐蚀,具体为溃疡腐蚀。  相似文献   

6.
文章调研了目前关于车轴材料属性和载荷条件离散性对剩余寿命的影响的处理方法并进行了简要总结;建立了车辆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提取了车轮20阶多边形条件下各工况车轴危险截面应力-时间历程,进行了应力谱的编制;基于小试样裂纹扩展试验数据拟合得到了NASGRO方程裂纹扩展参数,计算得到车轴卸荷槽部位裂纹深度为2~40 mm的剩余寿命;考虑材料属性和载荷条件离散性来制定车轴剩余寿命计算的安全系数;结合剩余寿命计算结果、超声波检测裂纹检出概率曲线和车轴失效概率制定了车轴合理的检查间隔。结果表明,车轮多边形条件下,车轴剩余寿命为38.5万km,考虑材料属性和载荷条件离散性的安全系数分别为1.26和1.33,得到车轴检查间隔为3.8万km。  相似文献   

7.
对SS3B、SS4型机车车轴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微动疲劳理论分析车轴轮座内侧产生显微疲劳裂纹的原因,提出了增大轮座直径、增加卸荷槽、设计车轮突悬,采用使车轴表层形成压应力和提高车轴强度的方法,以提高机车车轴寿命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对RD2车轴轴颈卸荷槽部冷切事故原因分析及防止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允凰 《铁道车辆》1997,35(12):42-45
根据1996年铁路货车连续发生两起RD2车轴轴颈卸荷槽部折断,造成冷切事故,结合该轴检修中发现轴颈卸荷槽部早期发生裂纹较多的情况,通过计算分析,证明RD2车轴轴颈卸荷槽部强度薄弱,该处应作为轮对探伤的重点,并提出了加强探伤、解决探伤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列举了2008年以来发生的多起车轴冷切事故,并对车轴卸荷槽故障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引起卸荷槽故障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货物列车的提速、重载是铁道部跨越式发展计划中提高运能的主要标志之一。货物列车的提速、重载必然会造成现役车轴轴颈的弯曲应力与单位时间内剪切应力的增加,极易造成车轴轴颈卸荷槽部位疲劳裂纹的发生,进而造成冷切。  相似文献   

11.
历经3年,南京地铁国产闸瓦研制成功,2010年南京地铁国产闸瓦开始扩大使用,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如表面裂纹、镶嵌、钢背断裂、表面锈蚀、掉块、表面擦痕等。介绍了国产闸瓦的故障情况,故障原因与整改措施以及整改成效。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磨试验研究接触应力相同时贝氏体钢轨的磨损率、表面粗糙度、硬度,并结合扫描电镜观测到的磨损表面和剖面的形貌特征,分析不同滑差条件下贝氏体钢轨的磨损行为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接触应力为500 MPa条件下,贝氏体钢轨磨损率随滑差的增大而显著增大,滑差由2%增大到10%时磨损率增大了8倍;小滑差条件下的贝氏体钢轨表面较光滑,有少量疲劳裂纹,以滚动接触疲劳磨损为主;大滑差条件下表面粗糙,有疲劳裂纹、剥落坑和表面划擦痕迹,更接近滑动磨损;增大滑差可导致磨损表面加工硬化率偏大;增大滑差对贝氏体钢轨表面的滚动接触疲劳裂纹在深度方向的扩展几乎无影响,且对塑性变形层厚度影响不明显;大滑差可引发亚表面次表层裂纹.  相似文献   

13.
在全程实测提速客车车轴卸荷槽部位的应力-时间历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雨流计数后,得到其应力谱;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载荷计算,进而得到载荷谱;又利用可靠性理论,分析了载荷的分布特征规律。  相似文献   

14.
高寒条件下混凝土表面早期裂纹成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青藏铁路桥涵混凝土施工为背景 ,结合特定的施工环境 ,从混凝土内外温差引起的温度应力的角度分析产生表面微裂纹的原因 ;从混凝土强度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段混凝土内部温差的角度分析产生深层贯穿性裂缝的可能性 ;并结合施工实践提出防止或减少表面微裂纹产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有限元极限平衡法在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目前边坡稳定分析中的极限平衡和有限元两类方法进行分析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黄土边坡工程算例,利用geostudio软件将有限元与极限平衡法相结合进行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极限平衡法在求解过程中作出各种假定来解决超静定问题;有限元法克服了极限平衡法的不足,考虑土体的本构关系,但不能确定可能破裂面,对边坡失稳破坏的判断没有一个定量的标准,将有限元法和极限平衡法相结合,取长补短,既能反映边坡的稳定和变形之间的关系,准确描绘出破坏面的特征,又能得到更精准可靠的安全系数;有限元极限平衡法可自动搜索出坡肩带有垂直裂缝的组合滑动面,比极限平衡法搜索出的单一圆弧滑动面更贴近实际情况,提高了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合理性,为类似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预制混凝土圆孔板承重体系,进行了4个设置现浇边缘构件的双片预制圆孔板剪力墙试件的拟静力试验。结果显示:试件墙体与基础梁之间出现贯通的水平裂缝,边缘构件几乎沿全高出现水平裂缝,预制墙布满了斜裂缝;预制墙与现浇边缘构件交界面、预制墙与竖向连接缝交界面开裂。试件的破坏形态为弯剪破坏。名义屈服前,墙底截面竖向钢筋应变分布基本符合平截面假定。位移延性系数大于5,极限位移角大于1/100。试件可等效为实墙,按现行规范计算其承载力。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改进预制墙与现浇混凝土之间连接竖缝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接触网零部件应力腐蚀断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铜合金、铝合金、不锈钢材料零部件在接触网中的大规模应用,由于应力腐蚀原因造成零部件失效而影响行车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对接触网零部件应力腐蚀断裂的机理特征、发生条件、检测方法和防护措施开展研究,为接触网零部件应力腐蚀断裂的判断、分析及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多起发电车油箱吊梁裂损情况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和有限元强度计算提出了油箱吊梁补强方案。为进一步验证计算,对原结构和补强结构进行了动应力测试,并对其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9.
地铁深基坑开挖与支承轴力、围护结构变形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北京地铁八号线二期回龙观东大街站明挖基坑、明挖区间施工,对开挖过程中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支承轴力、地表管线沉降数据进行监测分析,得出围护桩体位移、支承轴力随开挖时间及开挖过程的变化关系,可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外贴碳纤维布加固大比例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类铁路桥梁为原型,通过5根粘贴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1/3比例模型试验,研究了梁表面处理方式和加固前预载历史对加固梁抗弯能力和破坏形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粘贴表面打磨的梁发生纤维布带面层剥离破坏,而凿毛处理时最终破坏均为混凝土压碎;若不出现剥离破坏,则碳纤维布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加固时,梁上既有荷载越小,则加固效果越好。基于《规程》(CECS146:2003)的基本假定,考虑既有荷载的影响,对本文试件的屈服弯矩和极限弯矩进行理论分析,其结果与实测值较吻合,说明《规程》中计算屈服后压碎时的的正截面承载力公式对碳纤维布加固较大尺度、较高配筋混凝土梁也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