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液压式循环加载系统模拟交通荷载的作用,对饱和软粘土地基的变形性状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考虑了循环应力比与加荷频率的大小对软基沉降的影响;得出了饱和软粘土地基的临界循环应力比和沉降量及孔隙水压力随加荷周数、循环应力比和加荷频率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3.
PHC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是一种新型的地基加固方法,其与传统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桩与桩间土共同直接承担全部的上部荷载。以荣乌高速公路PHC预应力管桩基础为例,分别对管桩单桩承载力及桩体复合地基承载力进行研究,对比后得出以下结论:PHC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远远高于单桩的承载力,计算所得桩体复合地基承载力是单桩承载力的1.5倍左右;PHC预应力管桩单桩的桩顶位移最大值出现在桩体达到抗压极限承载力时,卸载完成后桩体出现的破坏变形使桩顶及桩底位置无法恢复到加载之前的位置;PHC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的总沉降量为桩体复合地基加固区的沉降量和下卧层的沉降量之和,可采用分层总和法对上述两种沉降量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4.
5.
6.
7.
本文从在振冲碎石桩加固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工程振冲碎石桩加固处理方案设计中。检测结果显示,可以在本工程中推广使用。结合成熟经验,提出桩间距的直接计算公式,并应用于某路基该处理方案满足设计要求,且计算方法及参数选取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8.
对宽路堤填土的高度、刚度以及地基土刚度的3种不同组合,将路堤和地基一同划分网格,地基部分采用修正剑桥Biot固结耦合模型,填土部分采用弹塑性摩尔-库仑模型,进行地基沉降和水平位移有限元分析,得出宽路堤地基沉降和水平位移的分布与路堤填土高度、刚度以及地基土刚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地基土较软、填土刚度不大的情况下,最大沉降量发生在路堤坡肩下,且随堆载的继续,最大沉降位置向内移动,且与路堤中心处的沉降差减小;当地基土较硬时,水平位移量变小,在路堤两侧不再出现最大沉降量,路堤下地基沉降差减小;当填土刚度增大,地面沉降量、水平位移量和沉降差都减小,随堆载的继续,沉降差减小显著。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软土地基上的高速公路路堤荷载,其沉降计算结果与实测沉降值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值,该文从竖向应力作用以及应力作用下各种类型的固结沉降、瞬时沉降、后期沉降的等方面,列举常用计算方法可能产生误差的诸多因素,提出观点,探讨如何使沉降计算值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对试验过程的分析提出,孔压静力触探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为软黏土沉降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工具;并指出了实际固结排水过程与理想固结排水过程的差异,提出了对今后试验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了解黄河三角洲沉积地层土体的工程性状,研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基土的变形破坏机理及内在因素,通过现场循环荷载试验,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基土在不同循环荷载作用周期、不同循环荷载大小的作用下的变形特征和破坏特点进行研究.并通过循环荷载作用前后的静载试验对比,得出循环荷载作用对地基土强度的影响,即循环荷载作用后,土体产生循环液化现象,引起变形破坏,与天然状态的土体强度相比,其临塑荷载和极限荷载都明显减小,土体的临塑荷载降低39%,极限荷载降低25%.循环荷载作用加剧了土体的破坏,使地基承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数值计算,分析某典型饱和土-群桩结构共同作用体系三维地震反应分析中土层侧向远置边界设置位置的影响,探讨土层与群桩结构地震反应随土层计算范围不同而变化的规律.由分析结果得知,沿地震波输入方向土体尺寸每侧取4.5倍土层深度范围,垂直于地震波输入方向土体尺寸每侧取l倍土层深度范围,可保证饱和土体-群桩结构共同作用体系地震反应分析的精度.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珠江三角洲软土地区大量的钻探试验、孔压静力触探试验及现场沉降资料为依据,介绍了目前估算土层固结系数的3种常用方法,即室内试验、现场沉降资料反算及孔压静力触探试验,并将它们估算的固结系数值作了比较,证明它们之间有很好的规律性,且得到了孔压静力触探技术所估算的固结系数值更接近于实际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