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确定连续梁桥横桥向桥墩弯矩分布特点,为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提供基础。基于典型的连续梁桥横桥向,理论分析了桥墩弯矩分布机理,然后以墩顶与墩底的弯矩比值为桥墩弯矩分布指标,采用有限元方法,就墩高分布、桥台约束情况、主梁横向惯性矩、主梁扭矩和桥墩横向惯性矩5种因素对桥墩弯矩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参数分析。上述因素对于桥墩的弯矩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增加桥墩横向惯性矩或同时减小主梁横向惯性矩和扭矩,可以有效减小墩顶与墩底的弯矩比值。  相似文献   

2.
结合某实桥工程实例,开展了连续梁桥的桥墩纠偏的顶推受力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比较,在桥墩安全允许的条件下,可把竖向顶升千斤顶放置在桥墩顶部来顶升主梁,在主梁底部安装纵向和横向复位千斤顶来纠偏.结果表明:考虑了桥墩的纵桥向偏位与横桥向偏位的实际线形的计算分析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为了减小墩顶主梁在顶升时产生的竖向力对桥墩根部产生的弯矩值和墩顶产生的位移值,可调整千斤顶的纵向布置以减小偏心距.  相似文献   

3.
以某连续刚构桥为研究对象,借助大型有限元程序,建立了考虑主梁-桥墩、主梁-桥墩-桩基以及主梁-桥墩-桩基-土层的3种不同有限元模型;基于反应谱法,对高墩连续刚构桥的地震响应进行了相应研究。结果表明:考虑主梁-桥墩的有限元模型的自振频率明显高于考虑主梁-桥墩-桩基-土层的;横向地震加速度对连续刚构桥梁体弯矩影响较大,设计时应予以充分考虑;顺桥向地震加速度对梁体轴力影响较小,而横桥向地震加速度对轴力影响相对较大;横桥向地震加速度对梁体剪力影响程度大于顺桥向地震加速度的影响程度,且对梁体横向位移影响较大,但对顺桥向位移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某互通立交匝道桥桥梁平面处于R=130m的小半径曲线内,上部结构采用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墩采用双(独)柱式墩,柱式台,全桥均采用橡胶支座。本文从桥梁的主要病害入手,采用空间结构分析软件,对活载和温度效应进行了结构分析,并结合结构分析结果,对桥墩墩身环向裂缝、支座与主梁的相对横向位移、梁端的纵向位移及部分支座脱空及剪切破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汽车离心力是桥梁病害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了维修加固措施。最后为避免同类桥梁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类似病害,对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对某标准跨径为16m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矮T梁承托处纵向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该裂缝对主梁荷载横向分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各矮T梁间横向联系的薄弱是主梁承托处纵向开裂的主要原因,但该裂缝对主梁荷载横向分布无明显的影响,不会造成单梁受力。据此提出增加横向联系的方法对该矮T梁进行了加固,加固后该桥运营良好。  相似文献   

6.
鹤大高速红岭高架桥为5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桥,经过多年运营,检测发现该桥右幅出现了主梁跨中下挠、腹板斜裂缝、顶板纵向裂缝等病害.为了解病害原因及结构受力状态,对病害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荷载试验,在此基础上进行维修加固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弯剪作用引起腹板斜向开裂,横向弯矩过大引起顶板开裂,预应力径向作用过大造成底板...  相似文献   

7.
某预应力混凝土曲线梁桥在运营初期就出现梁体裂缝和支座脱空的病害现象.分析研究表明,该曲线箱梁内预应力设计不当以及支座布置不合理是产生病害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加固主梁和桥墩、改造支座布置的加固方案.加固后桥梁使用状况良好,表明加固措施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8.
由标准跨度32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组成的某铁路桥桥墩发生偏位,其附近存在地铁施工、沉井、明渠开挖和堆土等施工项目,并受到积水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对该桥既有病害进行检测,结合有限元计算分析施工项目对桥墩的影响,确定桥墩附近地铁施工是导致偏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明渠和沉井施工、积水是桥墩偏位发生的次要原因。根据检测结果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取定向喷射注浆桩、设置应力释放孔和变形槽等措施对已发生偏移的桥墩进行加固和纠偏整治。  相似文献   

9.
桥梁桥墩裂缝病害分析及加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珠玉笏桥桥墩的病害情况,对桥墩裂缝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墩柱病害和该桥的实际状况,采用高压旋喷钢管桩的加固方法,该方法具有施工方便、工艺简单、不需要大型施工设备等优点,可以有效地增加桩基承载力,减少地基的沉降.  相似文献   

10.
以某三跨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采用时程分析法,对43.5 m宽的四柱和双柱式超宽桥以及25.5 m宽的普通桥的地震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柱超宽桥主梁稳定性较差,在抗震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主梁的扭转效应;超宽桥地震反应明显大于普通桥,其桥墩弯矩和支座剪力达到普通桥的2~4倍;四柱超宽桥横桥向地震反应起控制作用,双柱式超宽桥纵、横向地震反应均较大;桥墩的布置方式和支座的约束形式对超宽桥地震反应影响较大,双柱式超宽桥更为不利.  相似文献   

11.
采用MIDAS/Civil软件建立了云南湃街渡大桥的桥梁结构力学模型。对模型的自振特性和动力时程分析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墩高下桥梁结构振型特征和弹性时程分析,获得了刚构桥下不同桥墩高度的抗震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墩高越高,则桥梁刚度下降,整体结构越柔软。在前十阶振型中,3个模型均以横弯为主,桥墩较高时易形成平面外弯曲变形;桥墩较低时更多的是表现出横弯和竖弯墩高的整体性改变,且Y方向最易出现失稳;顺桥向和竖向激励下,主梁弯矩随墩高的变化影响较小,而横向激励对主梁弯矩造成很大影响,墩高相同时,由于桥梁横向刚度小于纵向和竖向,因而受横向地震响应较大,是重点考虑区,而竖向地震激励作用更易增加结构的竖向位移和主梁的内力作用;桥梁地震内力最大值通常出现在墩底处,主梁内力最大值出现在中跨跨中或主梁根部。  相似文献   

12.
刚构桥经投入运营期后,往往出现斜截面开裂、主梁跨中下挠等许多典型的病害特征,严重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日常运营的安全。文章结合某具体实桥,通过对其病害现状调查和荷载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该桥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可行的加固设计方案和相应加固措施,介绍了主要施工工艺,同时对桥梁设计、施工和养护工作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贵州乌江大桥是国内首次采用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P.F.C)主梁建造的吊拉结构组合桥.结合乌江大桥运营期间的病害调查和检测结果,采用有限元计算分析方法对该桥主要构件的承载能力及工作性能进行评估,初步分析病害成因并给出初步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南昌市老福山立交桥桥墩支座更换的设计,研究和分析了病害产生的原因,根据该桥的结构特点和病害特征,提出了更换支座的措施和方案。实践表明,更换支座方案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白河特大桥主桥抗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白河特大桥主桥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单元法,对其进行抗震性能分析,以提高其抗震能力;运用有限元程序Midas/Civil,结合该桥的结构特点,建立了桥梁的空间有限元模型,对其分别进行自振特性、反应谱和地震波下的时程响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桥梁整体刚度较大,整体竖向刚度相对其横向、纵向刚度弱,桥梁振动以竖向振动形式为主;24号桥墩墩底截面受力最为不利,可作为全桥抗震设计的控制截面;并建议在主梁两端支座处需采取一定挡护措施,避免主梁两端在地震中产生横向偏离支座的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劲性骨架钢管混凝土超高墩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计算了施工过程中含有曲线主梁的桥墩墩顶横向位移与最大悬臂状态桥墩墩顶横向位移。结果表明:几何非线性对于横向挠度影响明显,横向联系梁先于主梁施工有利于控制横向位移,提高整体刚度,减轻几何非线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全伟 《世界桥梁》2011,(1):46-50
利用多维多点激励的反应谱法对某大跨曲线刚构桥进行了水平双向多点地震反应分析,与相同结构尺寸的直线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点激励对于桥墩受力是有利的,减少了桥墩顺桥向响应,且对横桥向响应影响不大;直线桥和曲线桥在水平双向多点激励下桥墩受力相差不大.多点激励对主梁的地震响应是不利的,较大地放大了主梁的地震响应,尤其对主...  相似文献   

18.
某工程的两匝道为上、下高速的“苜蓿叶”立交双枝,为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位于半径60 m的圆曲线上.在试运营半年后梁体出现横向偏移,对桥梁病害进行调查后并结合计算分析,认为伸缩缝失效造成梁体两端与另一桥跨或桥台顶死,改变了桥梁设计约束状态,在温度作用下梁体无法正常伸缩,是造成梁体横向偏移的原因.提出单点顶升和横向复位的纠偏方案,在拆除伸缩缝、清除伸缩缝槽口内杂物后进行单点顶升横向复位,到位后割除涨模突起的混凝土、安装伸缩缝,最后进行桥墩基础加固,纠偏后桥梁运营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9.
高速公路跨线桥黄延桥为(24+40+24)m连续刚构体系PBL加劲型矩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梁桥。该桥主梁采用矩形钢管桁架和混凝土行车道板构成的组合桁梁;桥墩采用Y形双肢矩形钢管混凝土树状桥墩,下设菱形承台+钻孔灌注桩基础。在负弯矩区下弦杆和Y形桥墩的矩形钢管内设置PBL纵肋并灌注混凝土,形成PBL加劲型矩形钢管混凝土断面,以提高杆件承载力、改善受压钢管局部屈曲性能。为提高该桥PBL加劲型矩形钢管混凝土节点的承载力、改善节点的失效模式,采取主管内灌注混凝土和支管与主管同宽两项优化措施。混凝土桥面板通过上弦闭口PBL开孔预埋钢板连接件与主桁相连。桥墩通过纵、横向呈方格网络集中布置的PBL开孔钢板与承台固结。  相似文献   

20.
某地铁高架桥为65 m+120 m+65 m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连续梁桥,建成后运营不久发现主梁产生较大的竖向下挠,并且主梁跨中底板出现较多延伸至腹板的横向裂缝。为了解主梁下挠和裂缝产生的原因以及目前桥梁的技术状况,对该桥梁进行了专项检测,并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结构验算。检测及验算结果表明:该桥梁体下挠和开裂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梁体跨中预应力的损失,特别是底板束预应力损失过大或张拉不足而导致的梁体抗弯承载力不足。根据检测评估结果主要采用了体外预应力钢束进行维修补强。维修处治后的荷载试验表明,桥梁强度、刚度及动力性能均满足规范要求,桥梁加固处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