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摘要: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要点。方法 自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收治21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骨折患者,其中下颈椎骨折7例(颈5-6椎骨折脱位1例,颈6-7骨折脱位6例):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40-52岁(平均47.8岁)。对7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单纯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1例, 单纯后路手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1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5例。结果 7例患者术后获得6-34月(平均18.2个月)随访。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情况,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脑脊液漏1例,换药对症处理2周后愈合。1例C5-6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后第二天出现内固定移位,急诊行前后联合入路翻修术;6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术前为Frankel B级)。随访期间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现象。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好发于颈胸交界区,大多合并有脊髓损伤,手术方式上宜行前后联合入路复位固定或后路长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术,术中应先充分减压后再精细复位,避免加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2007年5月至2012年3月,回顾性分析应用Wallis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患共52例,男性27例、女性25例;年龄38~64岁,平均47.3岁。其中L4~5单节段48例,L4~S1双节段4例,均行腰椎开窗减压Wallis系统置入。观察术前及术后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残障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及下腰痛(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 JOA)评分变化情况,并测量术前及术后病变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及椎间盘后高度(Posterior disc height, PDH)。结果 术后随访24-36个月,平均28.3个月。手术时间70~230min,平均113.2min。术中出血20~300ml,平均82.6ml。术后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PDH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VAS评分、Oswestry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一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间盘突出复发,保守治疗缓解。另一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改行腰椎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症状缓解。其余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未发现假体移位等并发症,随访期间亦未出现节段不稳或邻近节段严重退变。结论 应用Walli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能保留手术节段腰椎的活动度,中期随访疗效良好,其主要适应证为退变不严重的腰椎管狭窄症。 【关键词】 Wallis;非融合动态固定;腰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3.
张蔚 《四机科技》2000,(3):54-55
本文报告我院自1989年12月至1997年11月共收治39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术前常规治疗和术后严密观察心脏情况,取得满意效果的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后路手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14例病例。先天性脊柱畸形9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畸形2例,特发性脊柱畸形1例,结核性脊柱畸形1例,退行性脊柱畸形1例。既往有脊柱矫形手术史者2例。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98.4°(53~150°),后凸Cobb角平均104°(48~151°)。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9例。4例行PSO截骨减压内固定矫形,1例行PVCR截骨减压内固定矫形,1例行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4例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矫形,2例行单纯后路内固定矫形,1例行内固定更换矫形术,1例行内固定取出术。术中7例患者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ory-evoked potential ,S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全部患者行唤醒试验。结果:14例患者获得随访12~69个月,平均随访36.6个月。术后侧凸Cobb角平均55°(5~100°),矫正率44.1%;后凸Cobb角平均62.1°(25~92°),矫正率40.2%。随访时侧凸和后凸平均丢失分别为1.7°和4.8°。7例术中行SEP监测的患者,5例无法记录到可靠的SEP波形。5例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加重(35.7%),行神经营养、激素冲击及高压氧治疗后3例有改善。末次随访脊髓功能:B级2例,D级1例,E级11例。神经功能较术前比,11例改善(78.6%),1例未改善(7.1%),2例恶化(14.3%)。结论:重度脊柱畸形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在改善神经功能方面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此类患者畸形严重,术前存在神经功能损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困难,难以早期发现脊髓损伤,术后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分析运动康复疗法对跟腱微创修复术后的患者功能影响和临床意义。 方法 对2008年8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科收治并获得随访的92例行跟腱微创修复术的患者,术后按照收治顺序的单双数序号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运动康复疗法组48例全部获得随访,男46例,女2例,年龄18~50岁,平均34.3岁。左侧30例,右侧18例。术后严格按照我们制定的图文制式运动康复疗法指南进行渐进性的康复训练;自然康复组失访4例,获得随访的44例中男42例,女2例,年龄21~52岁,平均35.1岁,左侧26例,右侧18例。术后由医生口头交待术后康复注意事项。随访按照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采用SPSS 13.0软件将评定结果进行计量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从而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 随访时间8~48 个月,平均19.6个月。运动康复疗法组及自然康复组均无感染病例,自然康复组再断裂4例,3例接受再手术,1例选择保守治疗。运动康复疗法组无跟腱再断裂。根据Arner-Lindholm评定法,运动康复疗法组优34例,良13例,差1例,总体优良率97.91%(47/48);自然康复组优18例,良21 例,差5例,总体优良率88.63% (39/44) 。组间差异统计分析显示运动康复组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自然康复组(P=0.014<0.05)。结论 我们制定的跟腱微创修复术后运动康复计划可靠、高效,对取得良好术后功能和防止再断裂至关重要。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跟腱微创修复术后的康复锻炼方法。【关键词】跟腱断裂; 康复疗法; 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58例患者与同期44例开放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和随访分析,研究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中远期疗效等指标。结果 微创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地时间、疼痛指数等指标明显优于开放组(P<0.05),而手术时间、置钉准确率、椎体高度的恢复、术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理想微创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中远期疗效与开放性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胸腔镜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4年~2008年间采用胸腔镜辅助下前路松解及后路矫正术治疗的4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性17例,女性25例,年龄11~23岁,平均14.6岁。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69°~132°,平均76.5± 6.2°,柔韧度为26.8%±5.2%;按Lenke分型,Ⅰ型25例,Ⅱ型13例,Ⅲ型4例。左胸弯7例,右胸弯35例。术前肺功能检查均有重度肺通气储备功能下降,7例患者术前有下肢浅表感觉减退。全麻下取侧卧位在胸腔镜辅助下完成前路胸椎椎间隙松解与植骨融合,一期或二期行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对冠矢状面Cobb角进行测量,记录和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 结果 42例患者手术顺利,无神经系统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前路松解平均手术时间108±22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95± 25ml。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120±35ml。 切口均一期愈合。每例患者完成4~7个椎间隙的松解,平均5.8个。后路矫形完成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为12~78°,平均32.5± 4.5°,平均矫正率为57.5%±8.5%。所有患者术后获得15~28个月随访,平均23±3.2个月,末次随访冠状面胸椎Cobb角平均33.2±5.0°,冠状面矫形较术后无明显丢失,矢状面脊柱生理曲度恢复正常,外观明显改善。 结论 胸腔镜辅助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术与传统开放术式比较能有效松解胸椎侧凸,创伤小,显露清晰,并能达到同样理想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选择性椎管减压及融合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7年2月-2011年1月,经后路治疗合并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54~73岁,平均67.3岁。病程4~8年。术前 Cobb 角15~49°,平均31°;腰椎前凸角(T12~S1)-30.6~3.3°,平均-10.5°。对 Cobb角< 20°的5例患者,行选择性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对Cobb角> 20° 的23例患者,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侧弯矫正,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采用VAS评分、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应用SF-36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28例患者共减压113个节段,平均减压4.0 个节段;共融合90个节段,平均融合3.2个节段。术后随访24~70个月,平均3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3.5±0.5) h,出血(600±30) ml,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 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 0.05),侧凸由术前平均31°矫正至术后平均15.2°,改善率平均为51.0%。腰椎前凸角矫正为5.4~28.2°,平均18.4°。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 角均明显改善(P< 0.05)。术前JOA评分平均13.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5分(P<0.05)。所有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SF-36调查问卷表中的8个维度分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 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治疗应个体化地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以减压为主、矫形为辅,应准确判断责任节段,临床疗效满意,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比较同一住院周期一次手术、同一住院周期分次手术与分次住院行双侧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1在我科接受双膝关节表面置换的病例共378例,其中352例获得为期两年的随访。根据双侧膝关节手术间隔时间不同分为同一住院周期一次手术组128例(A组)、同一住院周期分次手术组118例(B组)与分次住院组106例(C组),比较三组患者术前因素、疗效差异、术后并发症。结果:1.同一住院周期分次手术组与分次住院组年龄及术前合并症明显高于一期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次手术与分次住院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2.一期手术总住院时间较周期分次手术组与分次住院组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二者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3.一期手术组围术期输血量较分期及分次住院手术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次手术与分次住院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4.三组手术前后的HSS评分差值、围术期总出血量、总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基础条件允许和充分的术前准备条件下,同期双膝置换可获得与分期双膝置换或分次住院行双膝关节置换同样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分析经后路全脊椎截骨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 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采取后路顶椎区全脊椎截骨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13~61岁,平均27.5岁。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116°(85°~175°);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16°(0°~40°);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并对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312(210~47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89(800~4500)ml,随访时间平均43.5(6~72)个月,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43.6°(10°~98°),矫正率为62.4%;术后侧凸Cobb角平均5.2°(0°~12°),矫正率为67.5%。16例(42.1%)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5例(13.2%),包括完全性脊髓损伤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非神经系统并发症早期9例(23.7%),包括胸腔积液2例,硬膜损伤2例,螺钉拔出3例,伤口表浅感染1例,胃肠道功能障碍1例;中期并发症2例(5.3%),包括内固定棒断裂1例,后凸加重1例。结论 后路全脊椎截骨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术方法,但其潜在的严重并发症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1.
我院从1978午开始对16例煤工尘肺患者进行了连续5年的临床观察,现将治疗结果报道于下。病例选择和治疗方法一、病例选择 16例男性煤工尘肺患者选自四川省江北煤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置钉密度是否影响Lenk1型AIS患者冠状位和矢状位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同一中心手术治疗的连续31例采用后路全钉选择性融合的Lenke1型AIS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2年随访结果。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置钉密度与冠状位Cobb角矫正率及矫正比率的关系,以及置钉密度与冠状面术后2年随访矫正角度丢失及矢状位角度变化的相关关系。根据置钉密度的高低将患者分为两组:即高密度组(>0.7)与低密度组(≤0.7),统计比较两组间相关参数的差异。 结果术前平均年龄为15.3岁,术前平均主胸弯角度为:48.5±8.5,术后2周随访平均矫正到16.0±6.9,冠状位平均矫正率为68%;手术即刻矫正率与植入螺钉密度的相关性为-0.19(P=0.315),矫正比率与植入螺钉密度的相关性为-0.10(p=0.589),冠状位矫正角度丢失与植入螺钉密度的相关性为-0.04(P=0.837);矢状位胸椎后凸术后角度减少与置钉密度相关性0.09(P =0.619)。高、低置钉密度两组平均植入物密度分别为0.85与0.61(P<0.01),其它参数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无论是否考虑柔韧性因素,Lenke1型AIS胸弯冠状面矫正率与置钉密度无明显相关性,矢状位胸弯生理曲度术前术后的变化与置钉比例无关。冠状面矫正角度2年丢失及矢状位角度变化与置钉密度也无关。  相似文献   

13.
对130例呼吸系疾病患者采用全肺灌洗(WLL)治疗,28例患者在术中、术后分别出现低氧血症、液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1%。笔者认为只要在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在术中密切监护,术后详细观察,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都可以使患者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中药熏蒸加运动疗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行针刺、中药熏蒸加运动疗法的(治疗组)56例,行单纯运动疗法的(对照组)28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疼痛改变,根据Harris评分法标准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前VAS评分8.14±0.94,治疗后1.93±1.08;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8.03±1.02,治疗后2.71±0.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膝关节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6%(优35例,良14例,中5例,差2例),对照组为82%(优12例,良7例,中4例,差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运动疗法相比,针刺、中药熏蒸加运动疗法对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股骨双隧道双束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对56例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行股骨双隧道双束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术。患者年龄18岁-52岁,平均年龄32.7岁。男30例,女26例。术前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 )评分(46.6±3.7),Lysholm评分(50.5±4.2)。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IKDC 评分(89.2±2.3),Lysholm评分(91.5±2.7)。结论:股骨双隧道双束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后交叉韧带能有效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后路脊柱截骨术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初步疗效。方法 回顾性比较研究我科收治的29例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资料。2013年8月~2014年6月,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矫形患者(牵引组)12例;2012年6月~2013年8月,行后路脊柱截骨手术矫形患者(对照组)17例。牵引组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为111.8°,而对照组为115.2°;牵引组术前最大后凸角度平均为113.3°,而对照组为118.5°。比较两组间术后90天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术前平均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主弯角度、主弯柔韧度、最大后凸角无统计学差异。牵引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钉密度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但两组的畸形矫正率相当。结论 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可避免侵袭性大的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并显著减少了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但矫形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微信方式指导青光眼患者科学护理,对比观察微信指导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武警河南总队医院行青光眼手术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口头、纸质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利用微信平台定期指导随诊、用药等。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的复诊率、用药依从情况、眼压及视野变化情况、二次手术情况,评价基于微信平台干预方法的患者满意度。结果:复诊率,观察组患者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的复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用药依从情况,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的眼压控制明显高于常规对照组,并且视野损害控制得更好;满意度,患者对利用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法满意度为93.56%。结论:通过微信平台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术后随诊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依从性,并能有效控制患者眼压、延缓患者视功能损害、降低患者二次手术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多中心性骨肉瘤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间于我院诊断及治疗的多中心性骨肉瘤患者6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4例(A组)患者在初诊时全身多处骨骼存在骨肉瘤病灶,2例(B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先后出现多处骨肉瘤病灶。6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其余5例患者均接受化疗及手术。手术以切除最大瘤体为主,化疗方案为ADMI方案,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继续化疗。结果:放弃治疗的1例患者(A1)存活5月,1例患者(A4)发病至今4个月,仍在治疗中,其余4例患者(A2、A3、B1、B2)生存时间分别为19、6、13、18个月。结论:多中心骨肉瘤预后极差,经积极的化疗及手术干预,部分患者能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张蔚 《四机科技》1998,(3):44-45
本文报告我院自1989年12月至1997年11月共收治24例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手术适应症、手术方法、术后反应治疗和取得满意效果的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系统评价后外侧融合(Posterolateral Fusion,PLF)与后路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为腰椎滑脱的治疗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数据库,结合手工检索专业相关杂志。纳入腰椎滑脱治疗中对比PLF和PLIF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和比较性研究。依据Furlan标准评估评价纳入RCT的方法学质量,依据Cowley标准评估观察性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Meta分析,使用GRADE法评估所得结论的证据等级。结果 经过系统检索和筛检,共纳入4篇随机对照试验和5篇观察性研究,共520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PLIF的术后满意度高于PLF(odds ratios[OR]: 0.49, 95% confidence limits[95% CI]: [0.28, 0.88, P =0.02),两种融合方式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 2.28, 95% CI:[0.97, 5.35], P= 0.06)。另外,PLIF的融合率高于PLF(OR: 0.32, 95% CI:[0.17, 0.61], P=0.0006),再手术率低于PLF(OR: 5.30, 95% CI: [1.47, 19.11], P= 0.01),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WMD=76.52, 95% CI: [-310.68, 463.73], P=0.70;WMD=-1.20, 95% CI: [-40.36, 37.97], P=0.95)。结论 PLIF较PLF可以更好地提高腰椎滑脱患者术后满意度、缓解术后疼痛、改善功能状态、增加其融合率、降低再手术率,两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和失血量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