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了一体化公交网络的交通特性,基于一体化公交出行的路径特点,研究了公交出行时间与出行费用因素对出行阻抗的影响。考虑人流密度对步行速度的影响以及出行费用与时间的换算关系,将公交出行的路段阻抗、节点阻抗与费用阻抗统一换算为时间,建立了一体化公交网络的出行阻抗函数。利用Wardrop均衡原理,建立了一体化公交网络的均衡配流模型,并通过FW算法对配流模型进行求解。计算结果表明:当地面公交线路长度与轨道交通长度分别为57.3、16.2km时,轨道交通线路输送的客流量占总客运量的65.4%,通过换乘进入轨道交通系统的客流量达55.4%。构建合理的一体化公交网络能降低乘客出行总阻抗,提高公交系统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2.
高进科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4,(31):134-136
互通式立交是两条或以上干线公路之间,通过匝道完成交通的安全、快捷转换而互相通行的立体交叉。在我国常设置于高速公路间或高速公路与其他干线公路间,是高等级公路的重要设施。因其方案较复杂、占地规模大及工程投资高等特点,在高速公路的规划设计各阶段均予以充分重视,并进行详细的选型选址等方案论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已通车运营的高速公路走廊带内,新的干线公路,新的产业园区、新的城镇规划不断涌现,亟需在原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布局的基础上增设新的互通式立交,以满足周边交通快捷出行的需求。以下结合典型实例,就运营高速公路增设一般互通式立交的选址、选型的一般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祥云寺互通式立交是连接京港澳高速公路、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开封至新郑国际机场高速公路的枢纽式互通立体交叉,对互通方案的研究思路、互通功能和互通形式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复杂因素控制下枢纽式互通立体交叉的设计思路,解决了该互通式立交的选型问题. 相似文献
4.
互通式立交入口区是影响立交整体运行可靠性的关键点段.为了减轻入口合流区的拥挤,提高互通式立交的整体可靠性,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在交通需求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要采用一些交通控制设计.根据互通式立交匝道入口区域的特点,对高/快速路网可靠性作用较大的互通立交匝道和主线的控制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入口合流区的几何和交通特性,对匝道和主线分别提出了不同控制设计,即匝道入口控制设计和主线车道运行约束设计.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最大流问题的多解,并从此问题出发,研究了最小费用最大流的多重最优解问题,总结了判断多重最优解存在的准则。该准则为若已求出的最小费用最大流分配网络中存在其两个弧组费用相等的可调圈,此问题就有多重最优解。在符合条件的可调圈上进行流量调整,便可得到该最小费用流问题不同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6.
7.
基于GIS的公交网络配流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传统公交网络配流中忽视公交行驶时间与路段流量的微关联性及公交车的容量限制等方面存在的弊端, 提出了用拥挤函数概念描述出行阻抗与流量的关系。结合公交出行时间链对公交网络阻抗进行了系统化研究, 建立了基于站点的多路径-容量限制的概率分配模型, 并提出了在配流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同时将配流方法与GIS技术相结合进行公交网络配流分析。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9.
基于最大流的路网结构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组合图论法构造道路网络的赋权有向图,分析路网结构的均衡性,确定造成路网不均衡的关键路段.利用网络可行流的平衡关系,以流等价和点守恒原则为约束条件,建立网络最大流模型.根据最大流最小割定理,用割集矩阵法求网络的最大流.网络流量最大时,那些流量饱和的路段即为关键路段.增加关键路段的通行能力,即可增加路网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公路网规划工作中的交通OD推算方法,指出了目前常见方法推算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在交通场基础上的新型OD推算方法,并介绍了该方法及其原理。 相似文献
11.
为保证城市快速路处于最大通行能力状态,提出了城市快速路交通流量的一种非线性模型预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快速路各入口匝道流量进行协调控制.以城市快速路某一拥挤路段为例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消除交通拥挤,维持主线车流稳定,而且匝道调节率平稳,同时该控制方法能保证各入口匝道交通需求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2.
13.
以东昌路立交方案设计为例,提出交通适应性强,技术经济合理的立交方案.根据项目交通量、自然条件,从工程特点、交通分析、方案比较等方面分析,对立交方案论证,指出了自然条件、交通量,立交功能对立交的影响,并提出了满足主交通流要求,交通适应性强的立交方案.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评价实际到达的交通流与预期的交通流的比率的单值指标.基于事后分析,综合考虑了因航班调配而引起的费用问题,并结合具体实例,给出了求解该指标的计算方法.同时指给出了该参数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分析GDP时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Due to actuator time delay existing in an adaptive control of the active balancing system for a fastspeed-varying Jeffcott rotor, if an unsynchronized control force (correction imbalance) is applied to the system,it may lead to degradation in control efficiency and instability of the control system. In order to avoid theseshortcomings, a simple adaptive controller was designed for a strictly positive real rotor system with actuatortime delay, then a Lyapunov-Krasovskii functional was constructed after an appropriate transform of this sys-tem model, the stability conditions of this adaptive control system with actuator time delay were derived. Afteradding a filter function, the active balancing system for the fast speed-varying Jeffcott rotor with actuator timedelay can easily be converted to a strictly positive real system, and thus it can use the above adaptive controllersatisfying the stability conditions. Finally, numerical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adaptive controller proposedworks very well to perform the active balancing for the fast speed-varying Jeffcott rotor with actuator timedelay.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自动驾驶汽车自适应巡航控制(Adaptive Cruise Control, ACC) 和协同自适应巡航控制(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CACC) 车辆跟驰模型, 从系统控制原理、车车通信技术与车间时距方面阐述了ACC与CACC车辆的异同点; 将目前主流ACC/CACC车辆跟驰模型分为3类: 基于智能驾驶的车辆跟驰模型、加州伯克利大学PATH实验室车辆跟驰模型与基于控制论的车辆跟驰模型, 总结3类车辆跟驰模型的建模思路与主要优缺点; 从道路通行能力、交通安全和交通流稳定性3方面, 分析了ACC/CACC车辆对交通流特性的影响, 及其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的ACC/CACC车辆跟驰模型对通行能力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别, ACC/CACC车辆有利于提升交通安全性,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安全性评价指标, 难以量化ACC/CACC车辆对交通安全性的影响程度; 小规模实车试验验证了ACC车辆具有不稳定的交通流特性, 否定了ACC车辆稳定性数值仿真结果, 而数值仿真试验和小规模实车试验均表明CACC车辆可较好提升交通流稳定性, 因此, 完全依赖于计算机仿真试验无法获得令人信服的结论, 实车试验是ACC/CACC研究的必要途径; 为了完善ACC/CACC在交通领域的研究, 应构建不同ACC/CACC车辆比例下的混合交通流基本图模型、智能网联环境下的ACC/CACC车辆跟驰模型建模方法与ACC/CACC混合交通流稳定性解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缓解交通拥堵为目的,按点控制、线控制、面控制逐次探讨智能交通信号控制调控策略。在点控制中主要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因素,分不同种情况,提出了具体的调控策略;在线控制中,建立了以实现绿波带控制为目的的调控策略,以平均车速和交叉口数量为参数,依次从高速公路、单一十字路口、若干个十字路口这三方面分析了车辆的通行能力,进一步探讨了绿波带上车辆的通行能力;在面控制中提出了最大流问题,用简化模型分析并证明该方法在调控区域各支路车流量大小中的适用性与合理性,该方法有助于缓解区域交通拥堵的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