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了在内燃机气缸套可靠性分析中对温度波及波动热应力的计算研究,推导了计算温度波的变空间步长和变时间步长的有限差分格式,对边界条件、初始条件、解的稳定性和边界条件分解进行了讨论,编制计算程序计算了气缸套的温度波,就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张永辉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8,(1):140-141
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交通事业带来了繁荣。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修建公路隧道逐步成为提高公路技术指标、减少路线长度、保护环境、节约用地以及改善行车安全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隧道设计质量也已经成为各个勘察设计单位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以公路隧道提质升级行动为背景,分析了隧道机电设施在实际运营维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隧道智能监控管理运营一体化设计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将单个隧道机电设施运营维护管理拓展至隧道群或路段,从运营单位角度进行集中管理,实现隧道集群的运营监控管理一体化.隧道管养平台信息化设计充分融合了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一类高阶退化拟抛物方程的有限差分算法,所研究的方程中含有粘性松弛因子以及p-双调和算子.在假定一些初值的情况下,利用差商分别对p=2,p=3时的两个方程中各项的时间和空间导数项进行离散化,采用中心差分法以及向前欧拉法构造出了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差分格式.最后针对具体方程进行了数值实验,并利用Matlab软件比较和分析了数值解与真实解之间的误差,验证了有限差分法对此方程的数值求解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以当风凹隧道为工程研究背景,采用二维弹塑性有限差分分析方法,研究既有隧道扩建过程中的力学特征及其支护强度;分析并得出既有隧道扩挖与假设新建一座隧道在力学上的主要差异:采用同种施工方法时,因为已有衬砌的作用,在旧洞基础上扩挖将避免对围岩的大面积扰动,且能充分发挥围岩承载力;结合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给定的极限状态方程,计算出隧道衬砌的强度安全系数;从位移、应力和安全系数等方面分析并证明了隧道的稳定性,研究成果为类似的隧道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从控制技术的角度,通过对规则控制在典型ITS领域的控制策略分析,总结了基于规则控制系统的ITS的系统结构和控制信号,并提出了集成ITS规则库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8.
隧道射流通风流场数值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在隧道射流通风流场的研究中,应用紊流数值模拟的可行性和方法,分析了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的各自特点,给出了有限元方法计算的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9.
盾构法作为地铁隧道施工的一种主要施工方法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施工引起的地层移动和地表沉降是盾构隧道设计和施工中非常关注的问题。以广州地铁三号线某盾构区间的两条水平平行隧道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维有限差分法对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移动和地表沉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出了两条盾构隧道开挖面距离、注浆压力的大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11.
基于局域网的助航灯光综合监控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消除人工监控的各种弊端, 提高工作效率、可靠性和快速性, 实现机场助航灯光监控系统的国产化和现代化, 完成了一种基于专用局域网络的机场助航灯光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 其中应用了多种先进的软、硬件和网络技术, 开发了友好的监控界面, 实现了信息实时广播和收发, 达到了网络实时监控、故障实时触发报警的目的。另外还使用了SQL Server7.0备存现场和操作数据, 使用了多种冗余设计和自检技术以满足该类系统对可靠性和维护性的特殊要求。在软件设计中, 对组成系统的灯光、电力和油机三个主要部分使用了分立设计的方案以确保各自运行的独立性, 既实现了集散控制, 又达到实时和可靠的要求。结合实际开发、调试和改进过程, 阐述了该系统的组成, 给出了软、硬件和界面的设计方案, 对相关的重要技术和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城市变通系统的现状,研究综合变通信息系统的整合,提出并论述了系统整合中的共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厦智能运输系统体系结构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车辆获取位置信息的准确性,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提出一种车辆位置信息辅助系统,在本系统中,将RFID标签铺设至路面上,为装有RFID读卡器车辆提供准确的道路和位置信息系统.根据标签中提供的位置信息,利用车间通信,并依据车辆的运行状态,让无RFID车辆同时能够计算出自身的位置,达到信息扩散与共享的效果.本文结合8种不同的道路状况,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够在不同的道路状况下良好运行,实现位置信息的扩散与共享. 相似文献
14.
基于ArcView平台的地理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ArcView平台上处理地形数据, 产生等高线图形, 建立了铁路地形三维可视化模型, 并开发了可视化用户界面。本系统实现了铁路地理信息的图文显示与地物场景的三维仿真, 可以针对用户的需求输出详细的地理信息, 模拟逼真, 信息查询方便。这说明利用ArcView开发铁路地理信息系统是可行的, 适用于铁路的优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王琳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4(1):75-79
结合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及成都东站集装箱运输管理的实际情况, 对集装箱信息跟踪系统进行了目标定位和规划设计。运用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 对成都东站集装箱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阶段、功能体系、业务流程、跟踪信息和用户需求进行了归纳, 建立了系统的逻辑模型, 提出了目标系统资源配置的初步要求, 对目标系统的组建模式、子系统划分、模块设计、数据库和网络结构进行了探讨。实际应用表明目标系统的应用保证了集装箱运输管理信息采集的时效性与可靠性, 拓宽了业务网络, 提高了集装箱运输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从城市道路交通信息系统结构框架出发,分析了基于城市公共交通建立交通信息系统的可行性,提出了基于公交的城市道路交通信息系统结构框图,指出公交信息智能采集、道路交通信息智能处理与评价、发布与应用的方法、模型. 相似文献
17.
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运输子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降低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运输子系统设计的复杂性, 在系统结构设计中, 将运输子系统分为业务系统、监控、查询与统计、财务接口与运费调整的审核5个部分; 在业务流程设计中, 用Petri网对大部分业务逻辑加以描述, 以优化运输子系统; 在数据库设计中, 从单据中识别实体, 根据界面绘制数据流图, 从E-R图中识别实体之间的关系, 将其转化为关系模型, 成为数据库中表的基本结构, 提出以“族”的概念组织实体集和数据库表, 将根据物理数据模型建立的125张表分成了14个族。此结构设计方法简化了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运输子系统的结构, 提高了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8.
根据轨道车辆电空复合制动的工作原理, 以全车制动系统为研究对象, 一动一拖制动控制单元为研究载体, 基于多学科协同分析方法, 建立了控制子系统、气制动子系统、电制动子系统与制动执行子系统模型, 基于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参数, 搭建了制动系统的联合仿真平台; 根据广佛二期车辆的实际参数, 模拟列车电制动失效工况下常用全制动的运行工况, 计算了空走时间、制动时间、制动距离、制动减速度、瞬时速度、平均减速度、纵向冲动、车钩力、利用黏着系数与制动缸压力, 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以验证集成化仿真平台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 在制动稳定后, 仿真和试验的列车制动减速度约为1.25m·s-2, 仿真的平均减速度约为1.05m·s-2, 试验的平均减速度约为1.09m·s-2, 误差较小, 且均符合常用全制动的平均减速度不小于1.0m·s-2的要求; 在常用全制动工况下, 采取等磨耗制动力分配的动、拖车利用黏着系数不同, 动车约为0.13, 拖车约为0.12, 但都未超过0.16的最大可利用黏着系数的限制; 虽然动、拖车的质量不同, 但等磨耗工况下施加常用全纯空气制动后, 试验和仿真的动、拖车的制动缸压力均相等, 约为420kPa。由此可见, 可利用基于多学科协同分析的联合仿真平台对轨道车辆制动系统进行车辆级的研究, 为制动系统的开发和设计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铁路运营隧道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情况, 梳理了隧道病害特点与检测方法, 从表观状态、内部状态、几何形态、高精度地面移动检测机器人和数据信息化5个方面, 分析了国内外检测技术现状, 探讨了检测技术体系与发展方向。分析结果表明: 表观状态检测主要有相机摄像和激光扫描技术, 相机摄像系统适用于车载平台, 检测速度达80 km·h-1, 激光扫描系统结构精巧, 检测速度约为5 km·h-1; 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是表观病害识别的2种技术, 拓展设计病害特征、提高识别效率、降低非病害因素干扰是图像处理技术进一步发展方向, 计算机视觉推广关键在于构建行业级病害样本库; 地质雷达是开展内部状态检测的关键技术, 地耦型雷达速度约为10 km·h-1, 空耦型雷达速度达80 km·h-1, 空耦型雷达检测系统关键在于优化天线结构、信号增强、抑制电气化设施和机械系统振动干扰, 地质雷达、红外热成像、超声层析成像、激光缺陷检测法等检测技术在探测范围、精度、效率等方面具有互补性, 可构成多技术综合运用策略; 几何形态检测主要有激光扫描、激光摄像、惯性测量技术, 激光扫描测量精度高, 速度约为10 km·h-1, 激光摄像速度达60 km·h-1, 提高激光摄像测量精度关键在于系统标定与振动补偿, 可基于惯性测量深化研究开展仰拱上拱变形检测; 发展和推广高精度地面移动检测机器人、检测数据信息化是与隧道规模相适应、状态精准管理相匹配的保障措施; 检测技术体系建议由“车载式快速综合检测+原位与地面移动精确检测+数据信息化平台”3部分组成, 未来发展方向应集中在空耦型雷达快速检测、复合变形快速精确测量、高精度地面移动检测、病害智能识别及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GIS-T�Ľ�ͨ���� �ۺ���Ϣƽ̨�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来源于地理信息系统和交通信息系统的集成.本文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基于GIS-T的交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的架构设计.本系统的建设目标是,研究开发为交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服务的智能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建成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实时的、可视化的交通管理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基于此,分别从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上、系统的体系结构以及系统的软件、硬件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入开发与研究交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从一定程度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