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5世纪后期日本的应仁之乱,改变了日明贸易体系,1469年遣明船在堺市的首次入港,标志着堺市和福建海商之间在太平洋南海贸易体系的形成.掌握了日明贸易新体系的主导权的堺市商人,不仅从福建海商那里进口陶瓷、丝绸、砂糖、茶叶等物产,还传递着各种政治信息,对日中两国历史事件的连动关系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在二者海商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是福建和堺市的一些禅宗寺院的僧侣. 相似文献
2.
"漳州窑系"瓷器的研究方兴未艾.有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待解的疑问.本文根据历年来在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遗址、沉船中大量发现的,尤其是日本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大量收藏的明末清初"漳州窑系"瓷器,以福建漳州平和县南胜、五寨窑产品为代表,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对"漳州窑系"瓷器的内涵、生产年代以及对日本制瓷业的影响等有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3.
在光学显微镜下考察了不同热处理制度下可加工微晶玻璃陶瓷的组织和结构。结果表明:形核温度和时间的选择显著影响着最终的形核率和晶体的尺寸;选择适宜的晶核生长温度和时间可得到所需晶体尺寸和晶体所占体积百分数。 相似文献
4.
顾顺莲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2):115-120
试将汉日语法对比研究放在对外汉语学科建设中来认识这项研究的实际意义。通过汉日语法对比研究,揭示汉日语法的共性和特性,从而深化对汉语本体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融入对日汉语教学,使教学向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夏玲雅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1(6)
日本已形成贯穿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尤其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方面建立了一套具有专业化、人性化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制度。通过介绍中日两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历程、对比分析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影响因素,来了解两国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的背景差异及原因,从而为进一步比较研究中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制度、课程体系及具体实施方法打好基础。以期为我国推行全程化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创造良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赵晓杰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1(1)
本文从文化对比的角度,通过查阅历史书籍中对和的解释,来分析中日两国和文化的异同,由于地理、气候、历史、民族、文化,社会结构的不同,对和理解的差异也会体现在行为模式上,为了更好的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中日关系和谐发展,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有必要弄清中日两国文化对和文化差异及表现。 相似文献
7.
江户时期东渡赴日的唐人以从事贸易活动的唐船商人为主体,他们以唐馆为活动中心,在日本社会通过日常生活和节庆习俗进行着潜移默化的中国文化传播。同时还有为数众多随唐商船同来的高僧、儒士、画家、医者等,以及具有商贸和文化交往双重身份的唐商人,他们通过更广泛的与日本人接触的机会将对日本的文化影响发挥得淋漓尽致。透过对江户时期东渡日本的唐人构成及其在唐馆内外所从事的文化活动的梳理,更可见以人和空间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福建摩尼教寺院遗址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武后延载年间(或说周隋)波斯摩尼教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流传了一千多年,其间多次受到禁断.然而禁者自禁,信者自信.宋元两代,福建摩尼教相当盛行,尤其福州、泉州、汀州等地,真宗朝主要活动于武平一带的摩尼佛师定光古佛还受到皇帝的接见,有信徒数十万人.…… 相似文献
9.
在福建长乐有一个从很早流传下来的高丽王祖墓的故事.高丽王祖墓位于长乐资寿寺后面的利充山上,即今天鹤上镇北山村的闽山公园.元朝王宜星成了高丽国王忠宣王的养子.后来,忠宣王去世后,因他没有儿子,王宜星就继承了高丽王位.但是高丽王祖墓的故事是和历史事实不符的历史虚构物.这样的故事,可能是因为长乐王氏和高丽国之间的交流关系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胡大浚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8(5):1-4
唐代诗僧的涌现是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现象,愈来愈受到学界的关注。人们曾从不同方面对之作出论列。本文征引文献,参酌前贤之论,从唐代僧诗创作全貌的把握中,希图廓清诗僧这个群体的有关方面,从而对他们的创作做出合乎实际的评述。 相似文献
11.
福建港口资源丰富,但众多港口的潜力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港口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本文主要通过对比研究福建港口群内部主要港口的竞争力,分析港口之间的优势差距,探求提升福建港口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钢桥和钢筋混凝土桥各自的优缺点.日本的桥梁建造技术具有较高的水平,因此着重介绍了日本钢桥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阐述了为何中小跨距的钢桥将会成为都市立交桥、高架桥的主流桥梁.借鉴日本的发展道路,对中国钢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福建基督教新教教会医院沿革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会为配合传教,在福建开展医务传道,兴建教会医院.这些教会医院经历百余年的发展,在医疗设备、职员构成和经费收支等方面逐步优化;在地域上渐次由沿海向内地延伸,由中心城市向小城镇及农村拓展.教会医院的创办,在取得基督教传布迅速开展的同时,促进了西医在福建的传播与发展,丰富了福建民众的医疗卫生知识,为福建现代医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