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济南铁路局管内的四大港口的概况,介绍济南铁路局为提高疏港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优化运输组织,开行矿石核心直达列车、点到点直达列车、重来重去直达列车、合理调配空车及坚持阳光操作,实现承认车审批廉洁高效等方式,有力地提高了港口的运能、实现港口运量的持续大幅增长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装车地直达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铁路货物运输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装车地直达运输是一种现代和高效的车流组织形式。它不但能够加快货物送达、加速车辆周转,而且可以减轻编组站作业负担、降低运输成本。本文对装车地直达列车开行方案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分析组织装车地直达列车的可能性、合理性及费用参数选择的基础上,构建了装车地直达列车开行方案非线性0-1规划模型。模型中充分考虑了车流在装车地的各种组合方案,并将运输与库存成本纳入同一目标函数,以物流系统成本最优来确定货物列车开行方案。构建的模型能够更全面地描述装车地车流的各种组合,最后给出的构模实例对模型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铁路基地直达货物运输对于加快货物送达、加速车辆周转、缓解编组站能力紧张、降低运输成本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基地直达列车开行的必要条件,以及车流以直达或非直达形式输送,在装、运、卸、储各环节的费用消耗基础上,对基地直达车流组织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基地直达车流组织优化的非线性0-1规划模型。模型中充分考虑了车流在直达基地的各种组合方案,将运输与库存成本纳入同一目标函数,以物流系统成本最优为目标、以直达列车开行的唯一性条件和必要条件为约束来确定基地车流组织方案。构建的模型能够全面地描述直达基地车流的各种组合,符合我国直达货物运输实际,进一步拓宽了铁路车流组织的研究领域。最后给出的构模实例对模型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4.
沪宁城际轨道交通列车开行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际轨道交通的运输组织有别于高速铁路、普通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从线路功能定位、客流特点出发,对沪宁城际轨道交通的列车开行方案进行探讨,提出开行大站直达和站站停2种列车的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5.
分析远程直达列车的各种车辆小时消耗。在着重考虑始发站集结车辆小时消耗的前提下,推导出相应的计算式,并且确立了远程直达列车的开行条件。建立以总车辆小时消耗最少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并利用循环求解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  相似文献   

6.
《铁路重来重去和大宗货物直达列车运输组织管理办法》已经出台。这是铁路在运力紧张情况下,巩固和扩大铁路大宗货源,进一步提高煤炭、粮食等国家重点物资运输组织效率,规范重来重去和大宗货物直达列车运输管理的积极举措。办法规定,大宗货物直达列车是指铁道部公布的,固定货物  相似文献   

7.
南宁铁路局优化运输组织,精心组织开行直达列车。截至2009年5月中旬,该局组织开行直达列车6752列,同比增加739列,增幅为12%,创历史新高。2009年4月份,南宁铁路局运输处和调度所科学组织直达列车的开行方案,  相似文献   

8.
以提速干线京沪线天津车务段管内部分车站为例,从货源结构、装车设备能力、调车设备、空车来源等方面论证得出京沪线具备开行直达列车的条件,并通过提前梳理货流、以货流定车流、组织同一编组轴向直达、以区段站为中心站组织阶梯直达、组织同一调车机作业范围内的阶梯直达、德州站补轴组织技术直达、回空集装箱架组织东北轴向直达列车等方法,探索出一套适合京沪线货源特点的货运直达列车组织方法,减少了中间站穿越正线作业次数,减轻了沿途技术站的改编作业负荷,加速车辆周转和货物送达。  相似文献   

9.
车流强度是评价技术(远程)直达去向合理性的重要依据。基于经典的车流组织理论,提出了车流强度标准的概念以及基本计算公式,针对其局限性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形成了计算车流强度静态标准的通项公式。利用列车编成辆数及去向里程两项参数描述不同的技术(远程)直达去向,构建了适用于多去向方案的车流强度静态标准表格,通过比对车流强度评价既有或规划去向的合理性,为列车编组计划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决策支持,宜于实际应用推广。最后结合实际路网案例验证了车流强度静态标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直达货物运输按时送达可靠性的评估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铁路直达货物运输主要有四种方式,每一种方式的货物送达时间主要受直达列车全程旅行时间的影响,β分布函数能较好地反映直达列车全程旅行时间的特征。通过对实际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得到直达列车全程实际旅行时间的分布函数,以及评估直达列车全程旅行时间的特征。由此,提出了货物送达合同期限遵守概率的评估方法;结合实例,对直达货物列车全程旅行时间进行了评估,给出一个预期的运行时间,运用分布函数计算出其可以实现的概率;同时,评估分析了直达货物运输按时送达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铁路大宗货物一般要求尽可能在装车地编组始发直达列车,以减少途中的有调中转作业、缩短货物送达时间、加快机车车辆循环。我国铁路网规模庞大,各铁路区段的牵引定数并不完全一致。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列车牵引重量不一致的线路上,哪些货流(大宗商品)可以组织点到点直达运输,哪些货流需要合并组织编开到途中编组站的直达列车,哪些车流送往相邻技术站作为技术车流集结。以装卸地和运行途中的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确定最优的直达运输与牵引重量损失之间的平衡,并形成一个非线性0-1规划模型。最后以哈局海拉尔煤炭装车区为背景,进行实例优化,进一步验证本文理论和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简介了铁路集装箱直达列车的发展趋势,阐述了开行集装箱直达列车的优越性,集装箱直达列车的组织管理、主要类型及其新技术的采用,总结其发展前景,并提出在我国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西安北客站至机场铁路运输组织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安北客站至机场铁路承担西安咸阳机场及沿线与西安市区的旅客交流,机场客流所占比重较高,主要研究直达列车与站站停列车混合开行的可行性。通过对运行时间、运输能力、服务水平和工程投资等因素的分析研究,混合开行对沿线客流服务水平较低,运输能力较小,运输组织复杂,工程投资增加,直达列车运行时间仅节省约7min,确定本线运输组织模式为全部开行站站停列车,初、近期客流较小时可开行部分直达列车。  相似文献   

14.
统一牵引定数发展始发直达列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线路车流特点,大力组织始发直达运输,有利于减轻沿途技术站的作业压力,加速车辆周转及货物送达。在不具备开行始发直达列车的干支线上采取相应措施,如实施线路改造、进行牵引动力改革、加强装卸基地的车流组织以及在技术站创造补轴条件等,以统一列车的牵引定数,加大始发直达列车的开行数量,提高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15.
提高铁路枢纽综合运输能力技术组织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枢纽是由各种线路、车站和有关设备组成的综合体,在路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枢纽运输组织和综合能力关系到整个路网的运输工作。分析了在实际运营和工程设计中枢纽运输组织存在的问题,提出枢纽内编组站合理分工、货运站专业化、组织远程直达列车以及改变枢纽内车流径路等提高枢纽综合运输能力的技术组织措施,并结合规划济南枢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上海地区铁路编组站和货运站结构调整后,新南翔站承担着上海地区所有的铁路货物运输和枢纽地区车流的集结、编组任务。针对调整后的作业结构、方式,南翔编组站从加强列检作业、优化技术作业、减少折角车流、组织远程直达列车、优化空车配送方案等方面入手,提高车站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甘泉铁路运输组织方面的现状,在分析中蒙双方协议内容、两国的"一关两检"情况和该项目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甘其毛都站和集运站之间开行装车地直达列车和小运转列车两种方案,并对两种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对比,得出中蒙甘其毛都口岸铁路延伸线开行小运转列车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装车地直达列车编组计划的优化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讨论了装车地直达列车编组计划的优化问题,在充分分析组织始发直达列车的必要条件及参数选择基础上,构造了装车地编组计划的非线性0-1规划模型,与现有工作相比,该模型更全面地描述了始发车流的各种组合开行方案,从而避免丢失更好的始发直达方案,此外,文中还给出了模型的复杂性分析及构模实例。  相似文献   

19.
王春雷 《铁道货运》2013,31(8):20-25
卸车站是办理重载货物列车卸车作业的车站,多位于港口、钢厂和电厂等。重载运输的列车装卸作业不同于普通货物列车的传统组织方法,一般采用高效率的装卸作业设备及作业组织模式。为提高装卸车站的作业效率,车站的布置应适应长大重载货物列车到发作业及高效率装卸作业的需要。通过对采用翻车机卸车的3种典型卸车站布置形式的分析,探讨不同站型的作业流程、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以对重载铁路卸车站设计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钟朝文 《铁道货运》2010,28(4):34-36
直达货物列车作为高效率的运输组织方式是缓解铁路运能不足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铁路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分析南宁铁路局管内湛江港和防城港直达货物列车开行的现状,阐述通过加强路港双方日常协调与作业配合、科学运用货位、合理安排承认车等一系列改进措施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