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铁路客票电子支付业务量及复杂度,在Hadoop技术与分布式内存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规则引擎的电子支付数据审核体系,在旅客出现重复支付、支付后未出票、银行退款失败等问题时给予强有力的安全保障。通过系统测试,该数据审核机制具备提高铁路客票电子支付环节处理业务的能力,为提升旅客良好的购票体验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设计铁路客运电子支付投诉问题处理系统,解决旅客投诉退款处理时间较长的问题。利用虚拟化技术、基于内存的分布式集群技术,结合铁路网络情况和客票系统、电子支付平台架构,实现各业务、技术部门在统一平台系统下联合处理投诉问题。在保证铁路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该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投诉退款问题处理效率,缩短跨部门跨系统的流转审核时间,最终缩短投诉办理时间。  相似文献   

3.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及其在铁路客票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理论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综合评估模型与方法,实现量化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目标。通过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因素集、指标集以及因素的权重系数集,建立安全风险模糊综合评估矩阵,并应用于铁路客票预定与发售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铁路客票预定与发售系统包括信息资产和物理资产,受到来自系统本身、外部环境以及人为和自然界的安全威胁。应用建立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定量计算铁路客票预定与发售系统Web组件的安全风险值。根据计算值确定信息系统中的高风险组件,为系统管理与使用部门采取相应的防护技术和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增强系统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加强科技创新,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是我国铁路客运的重大改革,取得了科技攻关重大成果。系统直接为客票发售与客运管理服务,提高了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根据铁道部《客票系统4.0版本推进计划》的要求,决定于2002年1月9日起正式实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4.0版本的升级工作,为顺利完成转换工作,日前,由铁道部客票总体组编著的《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4.0版用户手册》和《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4.0版管理手册》已由中国铁道出版社首次公开出版发行。该书共分两套八册。  相似文献   

6.
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简称客票系统)是覆盖全国铁路的大型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由铁道部客票中心、铁路局客票中心、车站售票系统三级联网构成。客票系统规模大、子系统多,计划管理系统在铁路客票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计划管理系统在客票基础数据正确维护完成的基础上,具有实现列车计划编制、列车席位生成、列车席位调整、售票组织策略制定、售票控制策略制定等一系列功能。列车席位的正确生成和灵活调整保证  相似文献   

7.
铁路客票系统票制及前端设备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铁路正在对客票发售和预定系统(简称客票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以实现实名制购票、网上订票、电话订票和非现金支付.为充分发挥客票系统升级改造的效能,本文对客票票制进行了优化探讨,建议铁路客票采用“二代身份证+报销凭据”模式.通过对车站客票系统前端设备优化探讨,指出大、中型车站前端设备数量可以适当减少,车站售票机宜按功能需求划分为3种类型,以降低客票系统前端设备造价.简要效益分析表明,对大、中型车站客票系统前端设备优化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借鉴国内外射频识别(RFID)票制研究成果,结合现有铁路客票系统的运用情况和未来铁路高速客运专线的运营特点,提出铁路RFID客票系统总体框架.总体框架由铁道部数据中心、地区数据中心、车站客票系统、AFC终端设备、RFID各类车票5个应用层次,以及单程票、长期票和储值卡的RFID技术应用方案组成.从芯片选型、天线制造技术选择、封装技术选择研究RFID票制的设计.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基于信息编码、密钥管理、读写认证、数据审计的安全控制体系设计;多票制兼容的RFID读写器设计;以灵活的检票规则控制策略、高效的检票通行控制和快速支付的自助购票业务为特点的应用系统设计.根据总体框架,搭建了铁路RFID客票系统模拟环境,应用系统通过了测试.  相似文献   

9.
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是一个覆盖全国铁路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够实现全国铁路营业站计算机连网 售票,任一窗口可发售任意方向和任意车次客票。该项目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际信息技术决赛奖。本文介绍该系统概况、技术特色以及取得的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铁路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是支撑铁路客运售票业务的核心系统,随着铁路客运专线的不断铺设与发展,客票系统的交易量急剧增加,及时做好系统的负载均衡工作是保证客票系统平稳运行的重要前提.本文从客票系统的系统架构研究入手,针对影响系统运行的关键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以客票发售量预测为基础的客票系统负载均衡方法.采用该方法,对2013年春运期间的哈尔滨铁路局客票系统进行系统负载均衡调整,保证了该铁路局春运的售票业务的平稳有序,实践证明此方法有效、合理、科学.  相似文献   

11.
经过20多年的技术更迭,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简称:铁路客票系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综合性票务系统。为支撑铁路客票系统联程联运业务,助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亟需借鉴出行即服务(MaaS,Mobility as a Service)实践的先进经验,开展MaaS+智能服务体系研究。文章围绕资源配置最优化、信息共享标准化、联运产品体系化、出行服务一体化、联运保障协同化等业务,在MaaS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设计铁路客票系统Maas+智能服务模式,构建铁路客票系统Maas+智能服务体系架构。研究成果对于巩固和提升铁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加快实现交通强国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的实时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在文中对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的实时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做了详细论述,并对国内外的售票机性能和特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2000年6月5日晚,在华盛顿美国国家建筑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2000年度COMPUTERWORLD SMITHSONIAN信息技术奖的颁奖典礼,颁奖大会向“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的代发铁道部客票总体组组长、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电子所所长马钧培  相似文献   

14.
地区客票中心系统的设计与关键技术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区客票中心系统是实现我国铁路联网售票的关键,也是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1998年建设的重点。本文针对地区客票中心系统结构、数据组织、功能设置、技术关键、系统安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试点建设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前言 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是覆盖全国铁路的计算机售票网络系统,在全路快车营业站联网售票,具有发售和预订联程及往返等异地票功能,全面实现客票管理和发售工作现代化。中国的老百姓出远门,虽然有多种交通工具可以选择,但首选的往往  相似文献   

16.
征文通知     
“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是覆盖全国铁路的大型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自1996年开始建设,目前在全路建成铁道部客票中心一个,地区客票中心18个,计算机售票车站2100多个(其中1200多个车站已实现联网发售客票),全路已有10000多个计算机售票窗口投入运行,  相似文献   

17.
在系统地分析客票系统中需要提供技术支持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以售票模块为例,把技术支持的知识进行集中整理,分析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提出了建立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技术支持专家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方案,对该系统的主要技术问题——知识获取、知识表达、知识库的建立及完善、推理方法、搜索控制策略、冲突解决策略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为建立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技术支持专家系统打下了必要的技术基础。从而实现知识共享,提高系统的智能控制机制和自动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2005年4月20日,由铁路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铁道部运输局共同组织召开的“铁路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5.0版概要设计”评审会在京召开。部信息办、运输局、科技司、工程鉴定中心、信息技术中心和各铁路局、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铁道科学研究院、客票总体组等单位有关主管领导、专家应邀出席了会议。铁路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马钧培、铁道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康雄在评审结束后,分别就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5,0版的设计、系统开发和实施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9.
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简称客票系统)是覆盖全国铁路的大规模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客票系统日常维护任务多、覆盖范围广、密集度高,尤其在春运这个特殊时期中,这些压力就更显突出。客票系统春运维护机制旨在提高春运客票系统的工作效率和用户服务质量。该机制以ITIL/ISO20000为基础,涵盖了客票系统运维服务的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简称客票系统)已经建设和发展十多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一代客票系统建设的大力推进,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铁路客票系统市场化运营模式被提上日程。经过对国外客票系统运营情况进行研究,结合我国客票系统现状,分析我国客票系统存在的问题,对新一代客票系统市场化运作模式提出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