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汽车轻量化的重要潜力是在车身的制造中大量使用轻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例如铝合金、强化塑料等等。显然这些材料的连接采用目前的点焊技术不行,随之提出采用铆接技术对车身的  相似文献   

2.
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长续航里程的需求下,汽车轻量化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白车身重量占据整台汽车较大百分比,白车身轻量化是汽车减重的核心目标,目前新型轻量化设计,铝合金白车身在乘用车领域已被广泛使用,但全铝车身也存在材质本身缺陷,铝合金强度低于钢,关键强度位置无法达到碰撞要求,文章以热成型钢作为关键强度建与铝合金组成混合材质的乘用车白车身实例进行分析,比较传统的钢制车身,可使整车减重40%。并保证汽车优异碰撞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3.
着眼于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界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汽车每减重10%,油耗可降低6%~8%,排放降低4%,因此减轻汽车质量是节能和环保的最基本途径之一。车身质量占汽车总质量的40%左右,车身的轻量化对于整车的轻量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铝合金是一种具备多种优良性能的轻质材料,因而成为汽车轻量化的首选材料。本文重点介绍了汽车车身用铝合金零件关键制造技术,包括铝合金汽车板材和管件液压成形工艺、板材温冲压成形技术、型材挤压成形和结构件铸造(铸铝)成形技术。  相似文献   

4.
浅谈汽车材料的轻量化发展态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汽车轻量化成为汽车材料发展的方向在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汽车材料轻量化也成为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轻量化不但可以减轻车身质量、节约能源、降低油耗、减轻污染,也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企业利润。有关资料显示:汽车的一般部件质量每减轻1%,可节油1%;运动部件每减轻1%,可节油2%。近年来,各国汽车制造商都致力于探索、应用汽车新材料,在保证汽车综合性能的前提下减小汽车自身质量。所以,汽车轻量化已经成为汽车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2004年10月上旬公布的本田新型Legend轿车,采用了多项轻量化技术。其大部分是有关铝合金技术.也包括其他轻量化技术。本田首先在NSX跑车上开发了全铝合金车身.在混合动力车Insight上则采用了改进型全铝合金车身。虽然新型Legend未全部采用全铝合金车身,但在车辆各部位结构件的制造过程中采用了新材料技术或制造技术.并选用了其他轻量化材料。本文概要介绍本田新型Legend轿车所采用的轻量化技术。  相似文献   

6.
由于汽车轻量化对节能减排的卓越贡献,世界各大汽车生产商都尽可能减轻车身质量,由此也引发了各种新型轻量化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不断推陈出新,如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树脂基复合材料等日益成为汽车新材料的应用研究热点和新宠。其中树脂基复合材料以其投资成本低、设计自由度大、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显著优点而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7.
汽车轻量化对于降低汽车燃油消耗和减少排放污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用轻质材料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重要途径。文章详细分析了轻量化技术在现代汽车中的应用,包括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3种轻合金的特点、轻量化设计技术以及金属成型方法和连接技术,说明了汽车轻量化的意义,对汽车的轻量化技术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轻量化是实现汽车节能环保的途径之一。车辆每减重10%,可节油5%~8%;每使用1 kg铝,可使轿车寿命期减少20 kg尾气排放。材料轻量化是汽车轻量化技术中最直接有效的。随着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形变铝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日益增大。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铝合金客车的调查研究,阐述了目前铝合金客车的发展、车身结构方式、车身用铝合金材料牌号及其主要连接方法。  相似文献   

9.
轻量化是汽车开发中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是汽车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整车重量构成中车身重量的比例较高,对整车轻量化有重要的意义。在车辆平台化开发过程中,将车身轻量化设计理念融入平台项目开发的全流程中,通过轻量化材料、轻量化工艺和轻量化结构的技术路线,应用参数化建模、参数化优化、拓扑优化、断面优化、成型性和材料利用率优化等虚拟产品开发技术,结合多学科多性能的轻量化协同优化设计,充分兼顾刚度强度等性能,兼顾布置、造型、装配、工艺、成本等需求,达到了更优的白车身全局平衡,最终实现了五星安全车身、超高刚性车身,达到了比肩全铝车身的轻量化系数水平,同时实现了高车身材料利用率、低研发费用、低整车成本,并在平台化的车型开发中形成轻量化车身开发流程和性能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全铝车身的研究及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铝是汽车车身轻量化设计中考虑采用的重要轻质材料。全球各大汽车厂都投入大力量进行全铝车身设计的研究,并且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