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卫兵 《中国船检》2008,(12):89-90
川江——特指长江上游从重庆到宜昌这一航段,包括三峡库区和三峡大坝。川江上现在行驶最繁忙的船舶,莫过于沿江观光的客船及装载大型载货汽车的川江滚装船(川滚船)了,而在川江上频繁发生事故的也是这些船舶。  相似文献   

2.
安飞 《中国船检》2003,(5):62-65
川江滚装船素有"怪胎"之称,开创之初多是将普通货船、驳船加长加宽改造而成.由于其设计建造标准低、船舶技术状态差的原因,导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而成为川江运输一大安全隐患.近年来,交通部对川江滚装船的整顿力度逐步加大,在CCS积极贯彻执行之下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由于船舶基础条件较差,至今仍有部分滚装船未能满足交通部海事局95号文件(<关于复核川江汽车滚装船的通知>)的要求.2003年4月2日,<进一步贯彻落实交通部2002年95号文件宣贯会>(以下简称<宣贯会>)在重庆万州召开,为及时跟踪川江滚装船整顿进度,记者再访川江.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川江滚装船是指运行于重庆至宜昌段的特殊船型,因运输市场需要而自发形成.本刊曾连续追踪报道过.自2001年起,在交通部连续发出通知后,海事、船检等部门接连打响整顿该类船型的战役,其船舶技术显著提高,备受关注的这一特殊船型的整顿似乎划上了圆满句号.然而,在2002年年终,国家海事局和中国船级社组成调查组回访川江滚装船,发现该类船型在实际运营中仍然存在安全隐患.为此,本刊记者于2003年1月中旬赴渝暗访,真实记录了船舶运营过程中的某些细节.刊发此文,旨在提醒有关管理部门加深对川江滚装船的了解,探寻一条既适应经济发展又符合安全要求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三峡工程蓄水后河道型库区船舶避碰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工程蓄水后,导致新川江河道型库区的船舶避碰环境因素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航道、水流、船舶种类与大小、通航密度等因素的变化。此文分析了库区船舶避碰环境因素的变化对船舶避碰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库区船舶避碰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5.
长江上游4 m3抓斗船主要技术参数和设备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设 《船舶》2005,(4):8-11
根据长江上游川江航道的河床特点,对各型挖泥船在该水域施工作业的适应性进行了比较,并对液压硬臂抓斗挖泥船性能特点以及挖掘硬质河床的良好适应性作了重点介绍,同时对适合于川江航道的抓斗船主要船型参数及设备配置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三峡工程蓄水前,由于川江特殊的航行条件和安全环境,每年平均发生事故60~100件,并且几乎每年都有死亡10人以上的恶性事故发生,已引起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袁绪琴 《中国水运》2001,(12):26-27
本船于1995年6月建成,现航行于长江A、B级航区及J级航段,可进入川江,亦能进入湘江、汉江、赣江、苏北运河、淮河等支流。装运集装箱、大中型机械、干散货物等。经过五年的营运实践,该船与同吨级船舶比较,具有航速快、油耗低、稳性好、操纵灵活、货种适应性强的优势,经济效益明显优于同吨级船舶。  相似文献   

8.
《中国船检》2004,(12):46
根据推进川江及三峡库区船型标准化工程的需要,我部组织研究开发了《川江及三峡库区运输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现予发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一、川江及三峡库区标准船型,是指按照我部公布的《川江及三峡库区运输船舶标准船型主尺度系列》建造或者符合  相似文献   

9.
唐冠军 《水运管理》2001,(5):11-13,6
一、川江滚装船运输概述 滚装运输是近年来川江运输市场出现的新事物,从1998年川江第一艘滚装船出现至今,己有60余艘滚装船在川江航线从事营运,去年得到了迅猛发展。川江运输市场出现了难得的火爆局面。 滚装运输的出现,是川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共同作用和运输市场调整的产物。浦东、鄂西地区崇山峻岭,重庆万州至湖北宜昌之间,公路迂回,长达600余公里,且路况差、收费点多,公路运输运营成本高。而两地水运里程不过320公里,同公路运输相比,水运运费低廉,里程缩短近一半,时间缩短60%以上,经济、效率高、便捷、…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按照川江的通航船型,从航道、水文特征出发,重点论述了川江引航基础,上行急流滩和下行急弯河段的引航操作;介绍了川江操舵的三个要领,急流滩上滩航法和七个类型的典型急流滩上滩引航技巧,下行急弯河段的转向技巧以及川江夜航。通过揭示川江船舶引航操作的基本规律,对于提高船舶引航技术和促进航行安全,都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