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对于驾车者而言,盲区就是视线的死角和意识不到的地方,通常情况下,盲区分为车内盲区和车外盲区。车内盲区有的是车辆结构形成的,有的则是人为造成的。车外盲区是因为固定或移动物体及光线问题造成的,不同车型遇到的盲区大小不同。车内盲区车头车尾的盲区车头正前方的盲区就是车前面被引擎盖遮住而看不见的地方,根据车型的不同会有2-3米的视觉盲区范围。相比轿车来说,SUV车头的盲区  相似文献   

2.
自从车辆问世以来,就有一个一直困扰车主且无法避免又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车内异味问题。车内异味,来源主要有车外与车内之外之分。车外异味,人们通常最先想到的是车辆废气排放进入车内造成的,这只是原因之一且很容易避免:只要开车时车窗紧闭,空调开启内循环就可以了。但为什么还会有异味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车主呢?这大多是因为车内有异味来源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一、汽车视觉盲区及分类所谓视觉盲区,是指驾驶员位于驾驶位置,其视线被车体或车外物体遮挡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那部分区域。盲区分为车内盲区和车外盲区。(一)车内盲区。车内盲区种类主要有:(1)ABC柱盲区。汽车的ABC柱盲区是以驾驶员为圆心,以各柱体宽度为遮挡的放射性区域,距离车体越远,遮挡形成的盲区范围就越大。汽车前挡风玻璃两侧为左右A柱盲区,两侧车窗中间金属  相似文献   

4.
<正>雾霾天气发生时,人们都减少了外出活动,也尽量不再开窗通风了。对于很多车主而言,出行有汽车代步,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接触十面"霾"伏。但雾霾天,车主们应该如何保持车内的空气更"干净"一些呢?对于车主来说,保持车内空气好的最重要方法就是正确使用内/外循环。外循环状态是利用风机将车外的空气抽吸到车内,也就是说车外与车内的气道是流通的,风扇打出的风来自车外,即使不开风机,车辆  相似文献   

5.
有时我们因为行程所迫,需要较长时间连续驾车,相比每日的城市内通勤,长途驾车不仅驾驶者的劳动强度更大,长时间的行驶也容易让车内空气变差。再加上久坐不动的姿势也容易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威胁,因此长途驾车的健康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娱乐系统准备足 说到健康,其实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情愉悦,否则心情不佳带来的路怒症不仅影响驾驶者自己的健康,也给行车带来危险隐患。  相似文献   

6.
奥德赛轿车后视镜有车内和车外之分;车内后视镜主要供驾驶员或前排乘员了解车内乘员状况;车外后视镜用于观察后方车辆及行人动态,位于驾驶员和前排乘客车门玻璃前外侧,车外后视镜增加了车体的最大宽度尺寸,有时会影响车身的通过性。为此又设计了可以收缩(折叠)的车外后视镜。  相似文献   

7.
改变传统的换气方式汽车行驶时,空气在车辆周围包括车顶天窗处快速流动,形成车内空气压力高于车外的负压状态,从而利用负压换气原理.将车内污浊的空气抽出,外界空气通过汽车空调系统过滤后进入,完成车内空气的交换.保持车内空气新鲜。这种换气方式一方面降低了风噪.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车辆高速行驶时驾乘人员被侧窗打开时产生的侧风所困扰,没有风直接吹在身上的不舒适感觉,同时也可避免车外尘土进入车内,保持车内清洁.  相似文献   

8.
刘方 《驾驶园》2012,(8):89-89
据统计,正确系安全带在可致命行车事故中能挽救45%的生命。安全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避免车内的驾乘人员在紧急时刻被抛出车外。所以,在开车之前系好安全带是最基本的。当汽车发生碰撞或遇到意外紧急制动时,巨大的惯性作用会使驾乘人员与车内的方向盘、挡风玻璃等物体发生二次碰撞,甚至将驾乘者抛离座位或车外,造成严重伤害。此时安全带则能将驾乘人员牢牢固定在座位上,防止二次碰撞。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对空调维修中发现空调有些问题,大多是不合理的使用和保养造成的。因此,建议司机朋友注意下几件事项,也许会对您使用保养汽车空调有所帮助。 1.先放热气再开空调。车辆若是在烈日下停久了,车内的温度比车外还高。许多人在点火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开空调。此时若是发动机尚未达到工作温度。开空调的动作会骤然加大发动机的负担,长期下去自然会对发动机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10.
杨忠敏 《汽车运用》2004,(10):33-33
后视镜俗称倒车镜,是汽车主动安全装置,用来观察汽车两侧和后方的情况,被驾驶员形象地称为“眼睛”。后视镜通常分为车外后视镜和车内后视镜两种。车外后视镜一般设在汽车两侧,其作用是让驾驶员观察汽车左右上、下车人员和两旁的行人、车辆以及其他障碍物情况,以确保行车安全。车内后视镜供驾驶员观察车内乘员情况或倒车时观察车后行人与车辆情况,在夜间还可以防止后续车辆的前照灯光引起的眩目。车外后视镜其位置直接关系到驾驶员能否观察到汽车两侧和后边的情况,而驾驶员调节它的位置又比较困难,尤其是前排乘员一侧的后视镜调整更是不便。…  相似文献   

11.
潘加坡 《汽车运用》2004,(11):45-46
为何贴膜。酷暑季节,烈日炎炎,车内纵有空调开放,车外强烈的阳光仍然会使车内乘员燥热难耐,而且刺眼的光线还影响驾驶员的观察,危及行车安全。因此,很多车主为自己的爱车贴上了遮阳膜,在滤去部分耀眼的阳光,减轻眼睛紧张和疲劳,防止车辆内部装饰褪色的同时,也给整车增添美感。  相似文献   

12.
重卡车由于车身高、体积大、轴距长,在转弯、倒车时驾驶员视线会产生盲区,车外盲区监测系统有效消除了驾驶员的视觉盲区,特别是消除了右前侧、右后侧、后方等重点部位盲区,而且雷达探头可实现对接近车辆两侧危险区域内障碍物的自动报警,大大提供了重卡车的行车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倒、倒、倒……慢一点,好了。"这样的倒车情形我想每个驾车的人都曾遇到过,如果没有人在后面指挥,倒一点就得看一下,如此小心翼翼,生怕将爱车磕了碰了,实在麻烦。不过现在的车辆大多都装上了倒车雷达,个别配置高档的车还有可视倒车雷达,这好比我们有了第三只眼。但仅通过倒车雷达,并不能将倒车简单化,它实际上只是一个辅助设备。在实际操作中你会发现,我们倒车还需要依靠车内外三个后视镜的实时景象,因为不论是声控的还是可视的倒车雷达,在实际应用中还是会存在一些盲区,受这些盲区影响,如果在倒车时过于依赖雷达,也极有可能造成车辆的磕碰。  相似文献   

14.
车内污染的来源 车辆内饰材料的异味 车内饰件多为塑胶、人造革和天然皮革等制成,其自身所特有的化学成分或天然成分散发出的特殊气味必然影响车内的空气质量(即便是新车也会有这类异味)。 人为因素带来的异味随着车辆使用时间的增长,人为因素带来的体味、汗味、灰尘味、汽油味以及残留在车内的香烟味等必然使车内  相似文献   

15.
<正>在汽车行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车辆安全性,其中主动安全备受关注,驾驶车辆的过程中车辆侧后方是驾驶员的主要视觉盲区,在高速行驶时换道、超车、倒车、停车开门等情况极易引起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年发生约50万起交通事故,死于车祸的人数高达10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其中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约有30%的交通事故是由车辆盲区造成的。车辆盲区所带来的损失不可轻视,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近几年把主动安全系统作为车辆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设计研发一款工作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相关研究表明,车内空气污染程度是城市空气污染的10倍.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车外空气质量和车内人员呼吸、吸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车内浮尘、细菌和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均超过车外大气环境.车内空间小,乘员多,非常适宜细菌的传播,如不及时消除,将影响车载人员的身体健康,诱发各种疾病,并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现象,特别是救护车,还会形成伤病员的交叉感染.车内空气污染还源于新车内部装饰材料中含有的有毒气体(主要包括苯、甲醛、丙酮等有害物质),它们易使人出现头痛、乏力等症状.  相似文献   

17.
司机上路开车,要时刻注意周围的情况,尽量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尤其是周围的车辆与行人,要时刻注意它们的动态,准确地预测出他们的去向。左右后视镜与车内后视镜无疑在行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好的司机一般每隔十几秒钟就要观察一下后视镜,以便将整车左右,后面的情况掌握清楚。 但是,对于一般的车辆,在左右后视镜与车内后视镜的视觉区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盲区,而且据统计,由于后视镜盲区造成交通事故在中国约占30%,美国约占20%,并且70%高速公路变换车道发生的交通事故是由于后视镜盲区产生的,因此行车中应该了解到车后盲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近期,73311部队汽车连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安全工作有关指示精神,针对季节变换和驻训动用车辆频繁等特点,积极开展暑期“百日安全活动”和做好预防车辆安全工作。规定驾驶员做到严禁赤膊驾车、严禁向车外抛物、严禁向车外吐痰、严禁扒车追车等“十八严禁”,  相似文献   

19.
<正>车型:E70。行驶里程:30000km。故障现象:用户反映车辆的遥控器失效,不能开锁或者闭锁。车外门把手的便捷功能也无法开锁或者闭锁。需要通过遥控器中的机械钥匙才可以开锁或者闭锁车辆。启动时必须要把遥控器插到钥匙孔才能够启动车辆,车内的便捷启动功能失效。为此更换了4个车外门把手和便捷进入及启动系统控制模块CAS,更换后故障没有排除。由于用户丢失了一把遥控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由于多数车辆并未配置ABS系统,到了北方的冬季,随着路面积雪的增多,给人们日常生活和驾车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街面上也经常出现刮碰等交通事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许多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冬季安全行车就成为驾车的朋友最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