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熙宁、元丰间层檀国三次遣使入华,前人对层檀国位置考证有误。庞元英《文昌杂录》记载层檀到勿巡行船二十日,勿巡即《新唐书》所说的没巽,在今阿曼的苏哈尔,没巽到三兰三十多日航程,三兰在今亚丁,则层檀必在今也门东北部。唐代人所说的设国在今萨德,萨伊瞿和竭国在今哈德。庞元英说层檀国西至胡卢没国,南至霞勿檀国,北至利吉蛮国。本文指出层檀在今哈德拉毛河口,层檀可能是赛义德人音译,胡卢没国即哈德拉毛,霞勿檀国即也门哈姆丹国,利吉蛮国可能是吉利蛮国,指占领阿曼的克尔曼国。南宋时期层檀之名虽然不见于汉文史书,但是在原层檀境内的麻离拔、施曷、奴发等地仍然和中国有密切往来。北宋层檀国输入的沙华酒就是南宋人所说麻离拔国糖煮香药做成的苏徘酒,沙华、苏稣即糖。  相似文献   

2.
《华夷变态》卷3收有《大明论》和《清朝有国论》两篇论策,作者分别为以明朝遗民自居的何倩甫和林上珍。但二文皆不署日期,何、林二人亦未见诸中国史籍记载。本文在日本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华夷变态》所收风说书及相关史料记载,确定二人皆为福建人,托庇于台湾郑氏政权。二人在明清鼎革的大变局中中断儒业,随郑氏官商贩海为生,于康熙十四年(1675)东渡日本,很可能是追随东宁船头蔡胜官等人,前来参与有关郑氏后裔长崎存银之争讼。其羁留长崎期间与日本儒者大高坂芝山颇多交游酬酢。二人对于清朝政权心怀怨望,对于明朝的兴复则充满期许。出自二人手笔的《大明论》和《清朝有国论》逃脱了清初的严密文网,流播海外,对于观察明清鼎革期间普通明朝遗民的华夷观念以及正统意识,有极其珍贵的文献及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朝鲜人鲁认在《锦溪日记》和《锦溪集》中记载了其被俘日本两年,及从日本逃亡到中国福建后近半年期间的见闻,涉及中日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对研究明代中朝两国官员学人交往及福建人文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本文即以鲁认所著《锦溪日记》、《锦溪集》之记述,结合中方文献,以企还原当时之史事一二。  相似文献   

4.
弗吉尼亚.伍尔夫生活的时代恰好是英帝国主义由殖民扩张的鼎盛走向衰竭。伍尔夫作为这一历史阶段的现代作家,虽然她的小说以唯美的意识流而著称,但小说也显示了隐藏在文本之下的帝国优越感和潜在的殖民意识。不同的是,伍尔夫虽然拥护大英帝国的现存秩序,但她又不满帝国统治阶级的腐朽、傲慢。更为重要的是,她不相信帝国的永恒性,客观地呈现了大英帝国走向衰落时期的风貌。本文试图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对其小说《海浪》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5.
在理解域名解析系统(DNS)的基础上,阐明了在当前网络应用中DNS系统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如不支持数据的移动和复制,负载不均衡等.本文设计了全新的名字解析映射系统来克服这些缺陷,并把它应用在一体化网络中.该名字解析映射系统采用三层重叠网络结构:中继层、实现层和维护层,中继层控制用户接入,实现层和维护层协同工作,实现名字的解析映射.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该设计克服了域名解析系统存在的缺陷,将在一体化网络的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传统的中华帝国,清政府一直保持着与东亚诸国的朝贡关系.但是嘉庆年间确立了新的朝贡体制,将之前的朝贡国家与之后开始贸易交往的国家区分开.东亚的朝鲜和琉球一直都是中国的朝贡国.由于日本施行闭关锁国政策,所以不是中国的朝贡国,但清朝嘉庆年间,日本被中国视作朝贡国中的贸易互市国加以对待.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8《舟语》“洋舶”条的记载为重点,对照牛津版《技术史》关于17世纪欧洲船舶的相关记载,论述明末清初(约17世纪)来粤的西洋商船.通过中西方史料的对比和互补,辅以西方相关绘画,重点分析这一时期来粤西洋商船的载货量、造船材料、桅杆、航海技术及船上生活,并就屈氏所意识到的海防危机略作评论.  相似文献   

8.
Kalah是9-14世纪阿拉伯文献中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地名。同时期,唐宋中文史料有关于箇罗、古罗国的记载。以往研究主要是通过将中文地名与其他语言中相关地名进行语音对勘,以此确定地名的方位问题,而对中文史料记录的地名方位信息的梳理和考证重视不够。本文对唐宋时期史料所记箇罗、古罗相关方位信息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以明代航海更路史料与之进行检验,认为唐宋史料所记地名方位信息特别是贾耽《路程》中对箇罗方位的记载以及宋代有关古罗的航程记载,是相对可靠的。因此,若基于中文史料所记载的相关方位信息看,唐宋时期地名箇罗、古罗当为一地,位于今天马六甲一带,而与之相关的哥谷罗(葛古罗)当在古罗西面不远处。  相似文献   

9.
明初杨载是中国与古琉球国建交的功臣,但在史籍中一直未见其详细的身世记载,因其重要性与特殊性,杨载其人其事成为中琉关系史研究上的一个谜团,引起诸多学者的猜想.一代功臣却几沉史海,笔者试图从明清相关史料之中寻找蛛丝马迹,为中琉关系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正>(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2021年8月,258页)近年来,在欧美学界“新清史”研究的影响下,清朝国家治理的“多元性”和“帝国性”已经日益引起研究者的注意。然而,不管对“新清史”持有什么样的评价意见,相关研究所投注的地理空间,更多地放在内亚大陆而非海疆世界,相对忽视皇朝的海洋政策、关怀和意识,应是全面理解清帝国统治体系的一大缺失。这也就不难理解,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青年学者布琮任(Ronald C. Po)的新著《海不扬波:清代中国与亚洲海洋》(以下简称《海不扬波》)开宗明义提出“海上新清史”的必要性,认为“与其不断强调清皇朝是一个内亚皇朝,倒不如把它理解成一个执意平衡中亚边陲和海域疆界的大帝国”(第37页)。  相似文献   

11.
雪·色·新年     
小强  李柯  铠伊 《家用汽车》2008,(3):120-123
雪乡,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 雪多,浪漫而又令人想往的地方; 想想《林海雪原》,瞧瞧《闯关东》,原来它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12.
孩儿茶考辨     
孩儿茶是一外来物质,其称谓多样,如乌爹泥、孩儿香、孩儿土等。它主要是作为药用,但它还可入茶、做香料、咀嚼槟榔等。孩儿茶产自于印度西南沿海、苏门答腊至中南半岛一带,同时也是榜葛剌、满刺加、爪哇、暹罗等国的朝贡物品之一。它在宋代已广为人们所认识,但《本草纲目》将其列为新增药物值得商榷。同时本文还对孩儿茶的其他方面进行了考察,以期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中外文化交流之图景。  相似文献   

13.
西汉南海道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远辉 《海交史研究》2003,129(2):53-64
南海道,一般也称海上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南海道的,要称班固的<汉书>,它记述了西汉时期的南海道: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  相似文献   

14.
正唐元和十五年(820),著名文学家、政治家韩愈应好友岭南节度使孔戣之邀,撰写《南海神广利王庙碑》,碑文不仅记载孔戣治理岭南的经验,还记载唐代岭南祭海习俗,首次使用"海事"一词。[1]此后逾千年,各类正史、诗词、笔记、碑刻均有涉及广州海事的内容,历代史家亦开展有关课题的研究。1991年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在泉州为期5天的考察之旅,以及举行"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  相似文献   

15.
在蜈蚣船原型问题上,虽然学界形成了彼此对立的两种观点——"东南亚船说"和"葡萄牙船说",但两说都采信嘉靖八年(1529)汪鋐《奏陈愚见以弥边患事》疏关于蜈蚣船的记载,认可奏疏记载蜈蚣船尺度,认为正德十六年(1521)的中葡屯门海战,葡萄牙人装备佛郎机铳的蜈蚣船,威力巨大,刺激了明朝仿制活动。蜈蚣船的传入和仿制,被视为中葡文化交流事件。而经过中葡文献对读、船舶技术分析,可以确认:蜈蚣船并未来粤贸易或参与1521年中葡屯门海战,其尺度记载亦不准。汪鋐奏疏对蜈蚣船记载含糊其辞,后世转录亦未加辨正,影响了今天学者对蜈蚣船的认识。相对而言,《南船纪》对蜈蚣船的记载,形式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准确,以之为参照,通过形态比较,确认蜈蚣船原型为东南亚兰卡(lancaran)桨帆船,其经由马六甲华人引入中国。蜈蚣船的传入与仿制,是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文化交流事件。  相似文献   

16.
《吴斌墓志铭》记载合肥人吴保驻守福州右卫及其子孙世袭百户的史实,涉及屯田、下西洋、卫所官职承袭等内容。尤其是明确提及吴铭"宣德中,选下西洋,遍历诸国"的经历,填补《卫所武职选簿》的缺失,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结合《明宣宗实录》等其他史料的记载,证实福州卫所官军与郑和下西洋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9月18日上午,中国驻瓦努阿图大使周海成代表中国民用航空局与瓦努阿图总理萨尔维在瓦首都维拉港共同签署了《中国民用航空局与瓦努阿图民用航空局民用航空运输谅解备忘录》,并草签了中瓦航空运输协定文本。瓦总理府、外交部、民航局等相关部门高级官员出席签字仪式,当地媒体对此广泛报道,瓦各界反响热烈。有关协议的签署是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18.
罗杨 《海交史研究》2014,(1):106-111
施坚雅(William Skinner,1925—2008),美国著名人类学家,1954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任教。1950年至1951年他曾到四川考察,1977年考察了中国城市的市场,其著作《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等开创了中国研究的范式。《泰国华人社会:历史的分析》是他1956年完成的著作,该书弥补了西方和泰国的历史学家们对华人的漠视,影响了数代华人华侨和族群研究学者。  相似文献   

19.
中秋节,民间俗称仲秋节、八月节、月夕、团圆节.而此一年一度大节的起源众说纷纭;赏月、吃月饼、祭月神等习俗也不一而足;有关嫦娥奔月、月兔捣药等传说故事,更使得中秋月蒙上一层神秘面纱.而这一切,都是中秋节之所以成为中国民间传统三大节日之一的原因.中秋节的起源,据《国语·周语》上说,在周代就有二月十五花朝,八月十五月夕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亮神.亦即每逢中秋夜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如《周礼》记载:“中春昼,击土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相似文献   

20.
清华简《耆夜》记载毕公姬高是"勘黎"之战的主将,这使我们对毕公周初重臣地位的形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根据清华简《耆夜》并结合出土金文推断,毕公应该有子封于黎(楷);又根据清华简《祭公》的记载,毕公后裔毕曾在周穆王时期位列三公。这证明毕公家族与周公、召公、太公家族一样,也遵循着一子就封诸侯国、一子"世为王臣"的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