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分析泉州东西塔所用度量单位"丈",表明有必要用新的视角看待郑和宝船所用度量单位"丈"。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明史·郑和传》之郑和宝船与《明史·和兰传》之荷兰船尺度所用度量单位"丈"提出新的解读,即其1 "丈"≈1. 6米。据此换算郑和宝船长"四十四丈"为70. 4米、宽"十八丈"为28. 8米。洪保等人下西洋所乘坐的"五千料巨舶",也不是长度超百米的郑和宝船。  相似文献   

2.
1911年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三种文字碑在斯里兰卡被发现后,百余年来,中外学者不断有人解读其碑文。近年来,有两篇相关文章发表,使此碑汉文铭文的释读又有新进展。但仍有不足,须对其中的一个字作进一步考证。另外,明代有锡兰国王子作为使节来华,后留居中国泉州。中国学者对此多有研究与争论,亦须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3.
文章是作者继《梁启超〈郑和传〉的思想导向及启蒙作用》的续稿,分析批判了《郑和传》在科学航海认识上的失误,一是《郑和传》论述明代以前中国海运史失实,批驳了所谓中国是一大陆国、二千年前徐福出海寻三神山事件附会到了日本长崎;二是对《郑和传》论述的郑和船队在航海上的种种失误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4.
近期,笔者发现一篇发表于1905年的郑和研究新资料——《郑和航海的故事》,该文也是近代第一篇关于郑和研究的白话文资料。20世纪初期,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亟需激发民众爱国之心的正能量。《郑和航海的故事》用易于民众接受的白话文语言描述郑和航海事迹,起到爱国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宣扬民族自豪感,树立自信心,激励民众的爱国热情。本文主要考证《郑和航海的故事》的版本和作者,并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郑和宝船尺度争论由来已久,最近为筹备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要求复原宝船呼声愈来愈高.为此,许多学者不仅对宝船(大者号)作了详细技术分析,而且对<瀛涯胜览>版本也进行重新鉴定,发现郑和宝船尺度记载抄自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以下简称<西洋记>)这部神怪小说.“这是近年来国内外船史学者在郑和宝船尺度研究上的新突破,必将促使人们在郑和宝船尺度研究观念上的更新,使我们破解郑和宝船尺度之谜看到了希望“.[1]果真如此吗?恐怕未必.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献丑于后:……  相似文献   

6.
<正>由青岛航空执飞的"泉州—槟城"航线近日首航,这是福建泉州晋江国际机场首次开通马来西亚槟城航线。槟城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城市,也是该国华侨华人最多的城市。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也是中国著名侨乡,泉州籍乡亲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泉州—槟城"航线航班号为QW6095/96,机型为空客A320,每周二、六执飞,11时30分从泉州起飞,15时50分抵达槟城;16时50分从槟城起飞,21时抵达泉州(以上时刻均为当地时间)。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清末维新派骨干、史学家梁启超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进行了详细剖析,既肯定该书对宣传海权、宣传郑和下西洋和开展郑和研究有很大的启蒙作用,也批判了该书中的殖民主义思想和保皇观点,以达到辩证看待、全面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当代王景弘与郑和下西洋研究的主流看法:永乐年间王景弘与郑和同为正使,六下西洋;依据清代地方志确认王景弘为今福建漳平人。经核查考析,二者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明太宗实录》与清代地方志中都没有王景弘永乐年间六下西洋的记述,对前者未予支持;清代地方志中永乐年间王景弘随从太宗巡狩北征的记载,明代地方志中已有;考其时间与郑和第二、三、四、五、六次下西洋的时间段相符合,具有同时性。人无分身术,永乐年间王景弘随从太宗巡狩北征,就不可能又同郑和第二、三、四、五、六次下西洋,从而对永乐年间王景弘六下西洋说予以了否定。  相似文献   

9.
明代兵部编录的<卫所武职选簿>是研究郑和下西洋重要史料之一,本文从中摘录出郑和下西洋军官169人简略事迹,由此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军官死亡数目不少,其中因病而死者居多;其次,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与海盗陈祖义等作战地点除旧港之外,还有阿鲁洋和棉花屿洋;再次,<卫所武职选簿>史料进一步证实锡兰山战役是完全由亚烈苦奈儿"悖逆夺官钱粮"而引起的自卫反击战.  相似文献   

10.
陈显泗 《江苏交通》2003,3(1):43-45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伟大壮举。明初有禁有开,明清两代开与禁并存。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相似文献   

11.
在泉州公交公开招标会上,恒通客车一举中得30台燃气客车标的,恒通客车首次牵手泉州公交。 泉州公交在2006年和2007年期间曾3次到恒通客车实地考察,恒通客车不但为泉州公交提供了专业的客车产品,还派驻了天然气专家前往泉州对驾驶维修等相关人员进行为期半年的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12.
明初郑和船队七次大规模的洋际航行,是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完成这一壮举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能够乘风破浪而行的远洋船只.对郑和下西洋船只诸问题的探讨不仅涉及郑和下西洋史实本身,还与中国古代造船、航海等科技成就有关.但由于史料记载以及人们对史料的理解、释读等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郑和下西洋的船只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和争论的焦点.本文谨就<明实录>中永乐元年(1403)至宣德六年(1431)有关建造、改造海船记录涉及郑和下西洋船只的几个问题提出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郑和《发心愿》泥金写经等大量文献与实物的研究,论述了永乐版泥金写经诞生的时代背景与发愿目的,并分析了郑和宗教信仰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明太宗朱棣时期郑和六次下西洋的继续和终结。明宣宗朱瞻基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决策者和驱动者,郑和、王景弘为此次航行的正使。此次航行以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后盾,以无敌的海军特混舰队为使团船队,以和平友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为指导。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担负着恢复和发展多个国家和明皇朝的朝贡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维护地区的和平;整修海外的基地;恢复和扩展东西洋交通航线;开展贸易,采购物资;促进亚非地区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物产等的交流与和平发展;巩固明朝在国际上主导地位的重要使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出使26国,时跨三年,是一次大规模的和平外交与航海活动,体现了"各敬顺天道,抚揖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共同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明代相关史籍和考古材料搜集、整理、挖掘及研究,认为郑和于宣德五年奉诏,六年冬率船队离开祖国;宣德七、八年,并未亲自出使古里国,系副使洪保充正使前往,郑和无死于古里的可能性,郑鹤声、郑一钧提出的《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国之说》应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16.
1984年4月,在古登州港(蓬莱水城)发现明朝紫檀木大料,上刻有“永乐十年”的铭文,表明为明朝永乐年间造船使用的舵杆。经紫檀木专家周默先生实地考证,紫檀木产地为印度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紧邻古代的古里国。古里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经常往来的抵达地,船队自然而然装载紫檀木返回中国。登州港紫檀木舵杆无疑与郑和下西洋船队带回的紫檀木有关。此外,紫檀木舵杆的发现表明明代造船选用了紫檀木、黄花梨木、铁力木等珍贵木材,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船队,有条件使用世界上最优质的木材造船,使其具有卓越的航海性能。  相似文献   

17.
刺桐(泉州)是中世纪各大宗教之家,有着丰富的宗教遗存,其中以石刻为多,引起中外学者的浓厚兴趣。澳大利亚研究团多次造访泉州,对泉州的宗教石刻(主要是基督教石刻)进行详尽的考证。研究团成员刘南强教授首先对泉州宗教石刻存在的历史背景和收藏保护情况做了简要概述,重点介绍访问的成果主要是碑文的解读与译释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基,以及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科协联合主办,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武汉航海学会、武汉造船工程学会、湖北省科技馆承办的“航海与舰船——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科普展览首展式于7月9日在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9.
对于郑和历次下西洋的出国门,在国内外郑和研究著述中,尚未见专文论述,而在这个问题上,自明朝至今还存在一些误解在传讹,很有必要澄清。通过考证,论定郑和下西洋的出国门应是五虎门,而非其他港口。对五虎门在海疆中地理形势和其地名渊源及古今行政隶属进行了考辩,对五虎门的古今功能进行了考证,建议在地方命名上保持著名国门的历史名称。  相似文献   

20.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创举,以及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科协联合主办,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武汉航海学会、武汉造船工程学会、湖北省科技馆承办的“航海与舰船——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科普展览首展式于2005年7月9日在我院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