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对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的限制愈来愈严格,因此净化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本文介绍了控制柴油机排放的八种方法,并对其适用范围及最终结果做了说明。研究表明:八种净化方法中有五种是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2.
余乐  聂彦鑫 《天津汽车》2009,(10):41-44
柴油机已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柴油机排放的颗粒物(PM)对环境具有十分恶劣的影响,降低其颗粒物排放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文章介绍了车辆排气中颗粒物的组成和生成机理,阐述了目前正在应用及研究的6种颗粒物排放后处理技术。指出我国硫含量过高限制了许多种类的颗粒物排放后处理技术的运用,因此我国应采用各种可靠性较高的主动再生柴油机颗粒捕集器。  相似文献   

3.
柴油机的动力性要优于汽油机,但其颗粒物排放却大大高于汽油机。本文在研究柴油机颗粒物生成机理的基础上,分析柴油机颗粒物粒径的分布,并对柴油机颗粒物的净化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柴油机排放NOx后处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言 与其它类型的内燃机相比,柴油机在动力性、燃料经济性及耐久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柴油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柴油机的优势不断得到提升,世界范围内的车用发动机出现了柴油机化的趋势.但是,随着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汽车发动机的有害物质排放已成为大中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各国相应制定越来越严格的汽车发动机的排放法规.车用柴油机排放的有害物质主要是CO、HC、NOx及颗粒物PM,其中由于柴油机自身的燃烧方式,NOx及颗粒物PM的排放特别受到关注.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颗粒物PM的解决方案主要集中在微粒捕集器的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上.本文仅对NOx排放控制措施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5.
柴油机在轻型车辆上使用的日趋普遍,使得柴油机排放气体中的颗粒物后处理成为研究热点。颗粒物捕集器是解决柴油机排气颗粒污染最有效的后处理技术。针对目前国内颗粒物捕集器的使用情况,论述了柴油机排气颗粒物捕集器过滤材料和过滤体再生技术近年来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近年来过滤材料和过滤体再生技术结合良好的几种颗粒物捕集器,提出了颗粒物捕集器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日趋严格的排放法规推动下,先进的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正在快速向前发展。本文将回顾这一领域中反映目前发展水平的典型研究成果。首先,笔者评估了重型和轻型柴油机排放控制的效率目标。从超细颗粒物对健康和排放控制技术的重要性出发,评述了超细颗粒物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和颗粒过滤器技术。除了介绍SCR和LNT的进展外,还阐述了deNOx催化器的重要发展。最后,介轺了排放控制系统综合应用的若干实例。总的采说,排放控制领域的进展是令人信服的。研究表明,高效率排放控制系统是能够在所有道路车辆上实现的。关于超细颗粒物,有资料认为毫微级悬浮颗粒物主要来自润滑油。颗粒过滤器技术的重点是优化结构、探索过滤器再生的最佳途径和改善系统背压。SCR系统NOx控制技术的重点则集中在尿素喷射策略和系统优化,而NOx吸附剂的性能和耐用性正在明显提高。颗粒过滤器和NOx控制的系统综合应用正在重型柴油机上进行台架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DOC+CDPF+SCR对轻型柴油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DOC+CDPF+SCR对轻型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的影响,以一台满足国五排放法规的轻型柴油机作为样机,加装DOC+CDPF+SCR后处理系统后进行了台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加装DOC+CDPF+SCR后处理系统对柴油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有一定影响,外特性下扭矩平均降幅为1.3%,负荷特性下燃油消耗率平均升幅为2.6%。DOC+CDPF+SCR能有效降低柴油机的NO_x,THC,CO以及颗粒物排放。DOC主导净化THC和CO,对颗粒物也有良好的减排能力;SCR主导净化NO_x,排气温度较低时转化效率不高;CDPF主导净化颗粒物排放,对中小粒径颗粒物的净化效率更高。PN和PM平均减排率分别为99.1%和96.6%。  相似文献   

8.
1 前言 柴油机具有高的热效率、低的油耗和CO2排放,在车用动力中占有的比例逐年上升.与此同时,颗粒物(PM)和氮氧化物(NOx)成为柴油机排放物中的主要有害物质.针对重型柴油车国Ⅳ和国Ⅴ排放法规,从机内降低PM排放、而从机外转化NOx排放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路线.选择催化还原(SCR)技术是目前降低柴油机NOx排放最有效的后处理技术之一,采用SCR技术可以使发动机在满足严格排放法规的同时,仍具有较高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在目前研究开发中的柴油机NOx后处理方法中,以尿素水溶液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Urea-SCR)最为成熟,它能在柴油机排气富O2且流量、温度和组分多变的反应环境下有效降低NOx排放.  相似文献   

9.
国外车用柴油机SCR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机外措施是控制柴油机NOx 排放的有效措施,是柴油机排放控制的关键技术。选择催化还原(SCR)技术是降低车用柴油机NOx 排放的机外措施之一。介绍了SCR技术的理论依据、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重点介绍了国外车用柴油机SCR技术的应用情况及还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柴油车颗粒物排放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柴油车颗粒物排放的特点,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从选择燃料、柴油机改进设计和排气后处理三方面对柴油车颗粒物排放控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柴油机排放试验中CVS全流稀释系统的参数设置对于颗粒物排放量有很大影响。通过研究不同CVS流量及二级采样流量的试验结果,探讨其对颗粒物排放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高压共轨柴油机分别燃用国Ⅲ柴油、纯F-T柴油和两者混合油共6种燃油时性能和排放特性。进行了外特性和稳态ESC与瞬态ETC排放试验,并对颗粒物中的可溶性有机物(SOF)和多环芳烃(PAHs)两种成分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燃料中F-T柴油比例的提高,发动机输出转矩增大,燃油经济性提高;而稳态和瞬态循环下,CO、NOx、颗粒物和颗粒物中的SOF和PAHs均降低。  相似文献   

13.
倍耐力爱科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柴油机尾气排放污染物控制技术为主要业务的意大利驻华企业。近日,倍耐力爱科FeelpureTM尾气颗粒物过滤系统已通过国家核准并开始面向中国市场销售,它采用碳化硅技术,该过滤器可减少90%以上柴油车细颗粒物污染的排放量。这种高效率的柴油机颗粒物过滤器在倍耐力爱科的Arese工厂(意大利米兰)以及完全自动化的新工厂Bumbesti(罗马尼亚)生产。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受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及改善汽车燃油耗要求的影响,日本国内自2018年起对总质量为3.5~7.5t的重型汽车开始执行废气排放法规。近年来,针对柴油机的技术研发工作重点在于改善其燃烧过程,同时采用全新的燃烧方式以降低废气排放及燃油耗。除了开发新型柴油机及排气后处理技术外,针对后处理装置的优化也势在必行。以2018年日本国内市场的新型柴油机研发成果为例,阐述了车用柴油机市场发展的趋势及技术动向。  相似文献   

15.
柴油机排放控制的重点是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两种污染物,文章对目前已经实用化的柴油机排气后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对将柴油机机内净化技术与机后处理技术相结合同时能降低NOx和PM的排综合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降低车用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的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的工作特点以及柴油机的主要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简述一些国内外车用柴油机的排放控制技术,并提出今后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7.
控制柴油机排放物的重点之一是控制颗粒物(PM)的排放。文章主要分析满足现行排放法规下的在用柴油车微粒排放控制技术,不同排放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和减排效果,最后提出了一种关于不同措施的减排成本收益的整数规划模型的数学方法。对柴油车颗粒物的排放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万江  于宇 《汽车与配件》2003,(36):32-33
一、低硫燃油在减少柴油机排放方面的作用为了减少排放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应尽量降低柴油车的氮氧化物、颗粒物及硫化物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对于这样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有先进的发动机设计技术、完善的排放控制技术和低硫燃油。低硫燃油对排放控制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①直接减少细小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的排放; ②确保各类柴油车(包括公路用车  相似文献   

19.
TY1100柴油机燃用天然气的排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单缸柴油机的试验研究,分析了柴油机燃用天然气和纯柴油时的排放情况,对两组数据做了比较,并对柴油机电控喷射天然气技术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氧化催化器(DOC)对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的影响,利用ELPI、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和离子色谱法(IC)对一款装有DOC的柴油机排放颗粒物数量浓度和无机盐组分的排放速率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DOC后排放颗粒物的数量有所降低;但大多数无机盐组分排放速率都增加,且随负荷的升高而增大,其中,地壳元素的增长幅度大于人为元素;在大多数工况下硫酸根离子的排放速率增大,且随转速和负荷的增加而增大;硫酸根在颗粒物中的质量分数也增大,且随负荷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