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里说的穴位是体针穴位,针感以酸重胀为主,痛不计在内。祖国医学指出:炙刺之道,……得气穴为定。(《灵枢》)现代医学临床实践也证明,针感越强疗效越好。无论是针刺治疗也好,针刺镇痛也好,甚至于研究经络实质也好,都是从针刺穴位产生针感开始的。所以产生针感的组织结构——穴位针感感受器搞清楚,对于阐明针麻原理,探讨经络实质都具有其重要意义。根据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中国的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我们进行了本项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认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也证明,无论是针刺治病还是针刺麻醉,均必须在被刺者“得气”即发生酸、麻、重、胀感觉(统称“针感”)时才能获得予期的治疗或麻醉效果。因此临床针刺中十分重视针感的有无及其程度之强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随着修正主义医疗卫生路线的破产、针刺麻醉在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针炙治病、针刺麻醉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针刺时不管手法多变,而“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可见,得气是达到疗效的重要指标、是针刺治病的关键。这一大量实践得出的结论、亦是古今中外共同承认的事实。因此认为:得气即针感原理的研  相似文献   

4.
针药结合治疗“梅核气”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药结合治疗“梅核气”的疗效。方法 针刺中脘、内关、合谷、太冲、足三里等穴结合口服药物,治疗30例病人,并与单纯性针刺或口服药物各30例进行对照。结果针刺组与药物及针药组的有效分别为73.33%、60.00%、93.33%(P〈0.05,P〈0.01)。结论 针药组的疗效优于针刺组及药物组。  相似文献   

5.
前言上海认为针感、穴位肌电及手下感的有无和强弱间有规律性关系。山东认为针感、穴位肌电及手下感三者间的一致率为100%。面山东和我们协作结果有针感而无穴位肌电的实验例为81.6%。为什么出现这三种不同情况,有进一步研究探讨的必要。这对于在人体探讨穴位结构是很重要的。为此进行了本项工作。藉以探讨:(1)为什么上述三项工作的结果不同;(2)进而讨论针感及穴位肌电间是否有规律性关系?(3)穴位肌电可否作为研究穴位组织结构之一肌梭的指标?同时讨论穴位肌电是否是肌梭发放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太冲透刺涌泉配合体针治疗月经性偏头痛(menstrual migraine,M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确诊为MM的90例患者,按就诊时间先后随机分组,每组30例。针刺治疗组釆用太冲透刺涌泉配合体针治疗,药物治疗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针刺联合药物治疗组在针刺联合体针治疗的同时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头痛总积分、MM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igrain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MSQ)评分、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和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含量,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头痛积分、MSQ评分、CGRP和5-H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头痛积分、MSQ评分、CGRP和5-HT均明显降低(P<0.05),且经治疗后的针刺联合药物治疗组各指标水平明显低于针刺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P<0.05)。针刺联合药物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太冲透刺涌泉配合体针治疗MM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头痛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我们用腕针治病收到满意效果。为证实该法疗效,我们对62例肩关节周围炎,在针前,针后采用量角器测量了肩关节活动度数,以作观察疗效指标,针刺后均有明显活动度数增加。腕针、体针、推拿疗效对比为98.4%、92%、96%。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针刺猫“内关区”所兴奋的深部感受器及其传入纤维类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工作证明:针刺可兴奋穴位内的多种感受器,通过各类纤维向中枢传导。在肌肉丰厚处的穴位,针感与针刺效应,主要与深部感受器的活动有关,有的观察到压力感受器在穴位处的密度较大,认为压力感受器参于针感形成,而牵张感受器在针刺时则起某种调整作用,有的用形态与机能学结合的方法,研究合谷穴的资料表明,穴位内肌梭的分布比较密集,认为在针感形成中肌梭起主要作用。关于针感传入纤维类  相似文献   

9.
在毛主席有关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中西医结合的一系列教导指引下诞生,并在文化大革命中再获得新生的“针刺麻醉”,几年来不仅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成功的完成了上百万次手术,而且在原理研究方面也不断趋向细致深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可喜成果。“穴位与针感”专题,1975年通过打破院校界限、学科界限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分离单一肌梭的方法,对在针刺条件下肌梭的传入放电进行了统计分析,同时应用快速付里叶(Fourier)变换算法对其传入放电的波形特征作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针刺时肌梭传入放电的频率明显增多且趋于平稳,而留针期间,肌梭的放电频率随留时间的延长而规律性递减,表现有一定的适应现象。提示针感的强弱应是针刺>留针>去针后。功率谱分析表明,针刺前、针刺时、留针及去针后等4种情况下,单一肌梭传入放电的主要能量都集中在低频段内,针刺时略向较高频率偏移,提示针刺时肌梭中的较粗纤维活动增强。  相似文献   

11.
最近有较多的资料表明,体针穴位针感位于深部组织之中,针感可能和深部感受器活动有关。而深部感受器一般认为有肌梭、腱器官,Pacinian小体,自由神经末梢,关节囊感受器等五种。针刺穴位时到底兴奋了那一种感受器?或兴奋了以那一种为主的感  相似文献   

12.
“合谷穴”是针刺治疗和镇痛效果较好的穴位之一。祖国医学记载有“颜面合谷收”之说,最近大量的临床实践和一些动物实验亦证明合谷穴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为此,研究针刺穴位时,一根银针底下到底是什么感受器接受刺激?它们兴奋后是沿着什么类别的神经或以什么样的速度向中枢传导等,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过去的研究证明,针刺合谷区能在家兔和猫的尺神经掌深枝中引导到针刺性放  相似文献   

13.
<正> 声带结节是指声带的前、中1/3交界处,对称性生长的小隆起,自觉症状有时出现严重的声音嘶哑及发声不自由、不舒适感等。作者针刺治疗16例声带结节,治疗方法原则上并用局部和全身针刺,但也有5例仅用了局部针刺治疗。全身治疗是根据不同的证侯取穴,局部是在喉头的甲状软骨下端两侧各刺一针,成人留针15分钟,小儿10分钟。成人通电3秒钟、小儿1秒钟。隔日治疗一次。在治疗中用放大6倍的硬喉头镜、多次观察声带部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前许多单位工作表明,针刺“得气”时的酸、重、胀感觉是由深部感受器接受针刺刺激而产生的。西安医学院针麻原理研究室曾用形态和生理学的方法证明合谷穴针感感受器主要是肌梭。并给动物静脉注射三碘季铵酚观察到呼吸停止后,合谷穴穴位肌电仍相当活跃。它具有持续时间长、电压低、“单位型”放电的特征。特命名为  相似文献   

15.
感音性听力障碍并非都是进行性发展和不能改善的,在某些感音性耳聋,主要是一些急性感音性耳聋,其听力障碍有或多或少的可逆性。本文介绍了这一情况,并记叙了其实验室研究的现状。指出感音性耳聋可逆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此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急性扁桃体炎是常见病。我们单纯采用针刺治疗50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导于下: 选用穴位:取双侧合谷及颊车透地仓,留针半小时,在留针期间捻针1—2次,一日一次。孕妇忌用。所治病人均未经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一、以往我院产科婴儿室根据臀红程度分别给以温水洗、涂植物油、氧化锌软膏、龙胆紫及灯光照射,一般需5—6天始能痊愈,甚至有因臀红而影响产妇出院者。我们根据针刺对宫颈糜烂的疗效推测针刺可能对新生儿臀红有效。试用之后效果显著。因时间短促仅观察四例,兹报告于后。二、针刺方法及臀经分度:(一)针刺方法:用毫针在糜烂边缘1—2毫米、针与针间距离针刺深度均为1—2毫米。(二)臀红分度:一度:仅皮肤发红,但无表皮损伤。二度:皮肤发红,并附有轻度糜烂。三度:皮肤表面极度发红、湿润、糜烂范围广汎,且有少量分泌物。三、针刺与旧法优缺点比较如下表.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年来应用手法针刺、穴位按摩,低频脉冲电刺激穴位等方法在全国十数万人群中进行普查,查出有不同程度的循经感传以不同的机率出现。感传的循行路线和古书上记载的路线基本上一致,感传的速度,经过笔者认真的核算,也和《难经》上记载的相  相似文献   

19.
头针治疗脑血栓患肢远端瘫痪之新穴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头针对脑血栓瘫痪患肢远端功能恢复的有效穴区。方法采用作者自行创设的额枕部刺激区,作头针治疗42例;另设常规穴区头针治疗40例为对照。结果额枕穴区组与常规穴区总有效率分别为95.24%、80%,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额枕部穴区是头针治疗脑血栓忠远端瘫痰较理想的新穴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摆线针轮行星传动受力分析的新方法,采用 DDJ-W 和自行研制的软件,对摆线针轮减速机针齿壳进行了有限元计算与分析,并对现场失效的针齿壳的失效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提高和保证针齿壳寿命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