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针对贮藏容器及输送管道的安全问题,以液化氮为工质,模仿在实际中可能遇到的容器及管道裂缝而引起的容器内压力变化,利用不同材质、不同粗糙度试验棒作为加热面进行实验,对减压后的压力变动情况及沸腾样态作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钍对贮藏容器及输送管道的安全问题,以液化氮为一质,模仿在实际中可能遇到的容器及管道裂缝而引起的容器内压力变化,利用实验棒作为加热面,以不同的减压速度进行了实验,对减压速度对低温流体闪蒸现象的影响的一般规律及津腾样态了作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针对贮藏容器及输送管道的安全问题,以液化氮为工质,模仿在实际中可能遇到的容器及管道裂缝而引起的容器内压力变化,利用实验棒作为加热面,以不同的减压速度进行实验,对减压速度对低温流体闪蒸现象的影响的一般规律及沸腾样态作了一定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胡国鹏 《北方交通》2020,(9):47-49,54
在实验室中不同温度下,采用压力老化容器(PAV),对四种沥青进行了不同时间的老化,对这些老化沥青的流变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相同PG分级的沥青在长期老化后,其流变性能存在显著差异;沥青具有不同的老化流变模式,与老化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盾构隧道同步注浆过程中管片壁后浆液压力不稳定变化的原因,通过对珠海马骝洲隧道工程进行现场测试及施工参数统计,获得了盾构掘进过程中管片外荷载的变化规律与注浆滞后时间;将盾尾视为充满高压液体的密闭容器,盾构推进视为改变容器的边界条件,推导了盾尾体积应变与浆液压力的关系式;并用钱江隧道及Sohpia隧道的监测结果对其适用性进行了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造成同步注浆过程中管片壁后浆液压力不稳定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浆液注入口压力的波动变化,管片脱离盾尾过程中浆液的扩散及施工过程中同步注浆相较于盾构行程的滞后效应;马骝洲隧道注浆相较于盾构推进的平均滞后时间为86 s,当盾尾间隙体积变量为1 × 10–4时浆液压力变化值达到了0.218 MPa,盾构机从静止到掘进的短时间内滞后效应会使管片壁后浆液压力急剧降低的现象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6.
医用液位越限报警装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种透明容器液位越限报警装置,该装置利用光电检测方式工作:激光器照射透明容器的设定报警液面位置,光线穿越容器出射到光电二极管上.设定位置液体的有无将改变该液位的折射率,从而改变光线的出射角,引起光电二极管接收光强的变化,检测电路侦测到这种变化,接通本地及遥控装置进行报警.经实验证明该装置工作可靠,灵敏度高,可应用于医疗及工业液位控制中.  相似文献   

7.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一台氨油分离器的爆裂断口进行了观察,分析了裂纹形成的机理,找出了容器失效的原因。认为这起事故主要是由于处于拉应力状态下的容器,在液氨特定介质的作用下,材料发生应力腐蚀,引起晶间裂纹的产生和扩展,最终导致了容器的爆裂。为减少和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对在特定介质中运转的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及使用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数据处理的列车水箱水满判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就列车上水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列车水箱水满判据的确定,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列车水箱这一半密闭特殊容器在水满前后入水口压力变化规律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找出了列车水箱水满前后压力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基于压力信号的采集与处理的列车水箱水满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均匀火焰包围下的球型液化气容器的热响应问题,根据传热学原理确定了液化气容器的热边界条件,并结合PLGS99对该边界条件进行了计算,根据求得的边界条件运用ANSYS软件计算了该边界条件下的温度场分布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均匀火焰包围下的球形液化气容器,容器的最大温度梯度出现在最高液面附近,液面的波动是导致温度梯度很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工程的一般情况,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波浪在不同坦度(10≤L/H≤20),不同斜坡(2≤m≤5)的条件下对斜坡的打击情况,探讨了波坦(L/H)及堤坡坡度(m)对波浪打击作用力的影响,实验数值与苏联的CHипⅡ-57-75规范及尚金(maHKUH)公式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提出了波浪最大打击压力位置水深;最大打击压力的作用范围,打击压力最大值包络图的经验表达式。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绿闪信号作用下交叉口的交通安全,基于进口道机动车微观行驶特性开展了两难区研究.在绘制机动车停车及通过行为曲线的基础上,获取了两难区的临界位置,界定了两难区的分布范围,求解了机动车陷入两难区的概率,剖析了道路限速及绿闪时长与两难区分布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具体实例表明,在道路限速为50 km/h 的情况下,两难区分布在离停止线48 m左右的位置;现有2.56 s 的绿闪时长能够保证机动车不会陷入两难区的最大行驶速度为56 km/h.两难区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合理设计绿闪时长和道路限速,从而消除两难区的负面影响,为交通控制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中的灯色规定和一些常用信号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首先提出我国现行交通法律法规对信号灯色规定的不足之处,然后对交通信号控制存在的基本问题进行重点研究。通过分析不同信号灯色(如机动车黄灯、红灯+黄灯、绿闪、红闪,行人绿闪)及其他辅助设施(如倒计时信号)对交叉口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的影响,对信号灯色及倒计时信号设置提出方向性建议,并就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条例的补充、修订给出相应建议。最后,简要分析了信号控制领域应着重研究的若干理论和应用层面的问题,包括绿灯间隔时间、信号周期、转弯车辆控制策略、公交优先控制、自适应控制、干路协调控制等。  相似文献   

13.
TheperformanceoftheTACfilmsdeposited bytheFCVAisbetterthanthatofthediamond like carbonfilms[1,2],becausetheformerisofhigher hardnessandtransparency,smallerfriction coefficientandabsorbingtheultravioletraymore easily,etc.[3].Thesecharacteristicsaresimilart…  相似文献   

14.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就是将旧沥青路面经过表面加热、翻松铣刨,并掺入一定比例的新骨料、新沥青、再生剂等,利用移动式的就地拌和设备进行加热拌和,将热再生混合料铺筑成为新的沥青路面面层的一种再生技术。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可100%利用旧路面沥青混合料,是一种经济、环保、可靠的沥青路面养护维修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本文详细介绍了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在开阳高速公路维修中的应用情况,包括方案设计、配合比设计及施工工艺等。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路面中面层发生早期破坏的方式和机理;从级配的角度出发,筛选了近年来我国沥青路面中面层使用过的4种典型级配,对这4种矿料级配的沥青混合料进行高温性、抗水损坏性以及低温抗裂性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铺筑沥青路面中面层时合理选择矿料级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沥青混合料重复加热对车辙试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沥青混合料的重复加热可造成沥青老化,会对车辙试验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在施工现场进行试件的成型.可避免二次加热造成的沥青老化,从而可提高车辙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钢结构中特厚钢板焊接应力的理论分析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基于有限元软件ANSYS,采用高斯热源模型加热,利用生死单元,动态模拟分析80 mm特厚钢板对接焊过程中,对多层、多道焊的温度场进行加热模拟,实现焊缝的动态生成,跟踪应力场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与重庆观音岩长江大桥构件焊接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为特厚钢板构件的设计和制作提供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IlitroductlonNormallytemperaturemeasurementsareusedinaninverseheatconductionanalysis.lnarecelltinverseheatconductioninvestigation[ll,twodatatypes(temperatureandheating/coolingrate)weecomparedforthepurposeofinvestigatingtheireffectonpredictingthesurfaceheatfltixattheprojectedsurface.Itwasillustrated,vianumericalexample,thatthechoiceofinputdatainnuencesbOththeaccurasyandstabilityattheprojectedsurface.Thatis,thepredictionnotonlydePendsonthetemperaturedatabutimplicitlyitsillterpretedheating/cooli…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验关于胶原蛋白是皮肤黏弹性主要决定因素的假设,重点考察皮肤组织在动态载荷下的热力学性能。方法采用不同的热加载实现皮肤组织中胶原质不同程度的热变性;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检测胶原质的热变性及其热稳定性,并通过热损伤积分方程分析了胶原质的热稳定性;采用动态热力学分析仪表征了温度和皮肤胶原质损伤对皮肤黏弹性特性的影响。结果由于水份的流失,储存模量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大;与此相反,功耗因子却呈现出明显的温度不敏感性。结论热损伤和热变性程度对皮肤黏弹性性能的影响与温度的影响相类似,表明在恒定的频率下胶原蛋白分子的热变性对皮肤的黏弹性行为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