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计算城市内部特定区域对周边其他区域的公交可达性,更加直观地得到不同区域公交可达性差异程度,提出区域公交可达性概念.借助GIS 空间分析功能,提出基于公交站点权重和公交线路辐射范围权重的区域公交可达性计算方法.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计算朝阳区30 个交通小区的区域公交可达性值.结果表明,区域公交可达性值,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城市内部不同区域对周边其他区域的公交可达性水平,这为选址分析、公交优化等提供了定量化的公交可达性信息. 相似文献
2.
交通系统的本质目标是为了提高个体的可达性.已有的基于时空维的时空可达 性计算方法忽略交通模式选择的约束,以及对于出行时间没有确切的概念,因此,提出了 基于公交时空过程的城市时空可达性计算方法.该方法以特定的公交出行时空约束作为 效用函数,从历史公交时空过程中获取公交出行时间,对于出行时间的计算更具可操作 性;并且,其考虑特定的时空约束下个体参与活动的效用值,显得更加严谨.同时该方法将 特定的交通出行方式作为一种出行的时空约束,更加符合现实情况.最终,以广州市公交 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该方法计算特定时空约束下个体出行的城市时空可达性.结果表明 该方法具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提出基于出租车轨迹数据挖掘的城市区域公交可达性评估优化方法. 利用核密度分析和热点探测,识别出租车用户出行敏感区并用出行热度表征区域用户需求,研究敏感区域公交可达性. 从影响阻抗大小的指标出发定义公交可达性,选取影响可达性的关键指标描述阻抗,以各指标与热点值之间的相关性为权重获取公交可达性计算公式. 引入区域公交供需变异系数指标,供需莫兰散点图及区域公交供需差分布图,评价整个城市及热点区域的公交可达性供需情况,识别区域不平衡程度协助公交系统优化供给. 以西安市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区域公交供需的变异系数为1.89,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根据供需差及散点图的分布规律,识别出优先处理敏感区,采取措施提高其可达性对优化整个城市匹配度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交通方式选择是公交出行需求预测的关键内容之一。文章在公交方式选择效用函数中加入起点和终点交通小区的交通可达性(考虑公交站点到达时间、站台数量、线路条数、发车频率等),对Logit模型进行改进,并用海口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改进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模型划分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相似文献
5.
6.
区域交通可达性测算方法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可达性是反映区域空间结构与交通网络关系的重要指标。为了对区域的可达性进行准确描述,以引导人口和产业合理分布、完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在国内外已有可达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区域发展和交通网络建设现状,从客运和货运2个角度建立区域节点城市和区域整体可达性指标模型,并利用新模型对北京都市圈的可达性进行实证性测算研究。 相似文献
7.
公共汽车站可达性可衡量公共交通设施的便利程度.从居民出行点与公共汽车站的最短距离、出行者的出行阈值以及车站的平均服务范围三个方面出发,构建车站空间可达性度量模型,对出行者到达公共汽车站的难易程度进行度量.考虑途经车站的线路配车数量、高峰与平峰运营速度等因素,建立车站网络可达性度量模型,对出行者通过某个车站到达区域其他地方的机会大小进行度量.将车站空间可达性与车站网络可达性相结合,建立潜点网络可达性度量模型,对空间中各出行潜点到达其他区域的难易程度进行度量.选取哈尔滨市二环快速路范围内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GIS手段对公共汽车站可达性进行建模与运算.结果表明,公共汽车站可达性空间分布不均衡,公共汽车出行分担率与公共汽车站可达性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7,(5)
为了准确描述区域内各点可达性及空间分布情况,解决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不合理分布问题,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可达时间、可达距离和公共交通服务状态作为可达性指标的研究数据基础,对区域内易达性、可动性和通达性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在现有的空间阻隔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公交二次可达性模型,并通过空间分析法对可达性分布进行研究.经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准确计算区域各个节点的可达性,还能反映区域内可达性分布特征,为城市公共交通优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公交换乘查询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飞 《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9,17(3):35-38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构建公交网络模型,以"最少换乘次数"和"最小乘车时间"为公交换乘查询的目标,在Visual Basic 6.0编程环境下利用GIS组件MapX实现公交换乘查询系统,为出行者的出行提供决策辅助. 相似文献
11.
为准确评估老年人公交就医出行的实际可达性,本文基于老年卡数据构建公交出行链,提出基于公交出行链的老年人就医活动推断方法,获取老年人的实际就医出行需求和出行时间。引入公交实时到站数据以反映公交实际运营水平对就医可达性的影响,构建面向出行全过程的实际出行成本矩阵,包括等候时间、乘车时间、换乘时间。考虑不同医院服务供给能力差异构建综合服务能力指标,引入分级服务半径和高斯距离衰减函数,提出基于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的老年人公交就医可达性计算方法。以北京市六环内区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公交就医可达性整体呈现由中心向外围递减的趋势,在城市外围区域其分布也存在空间异质性,五环路外的东部和西部区域可达性较好,而北部、东北部区域的可达性相对较差;各区域高峰时段的平均可达性均明显低于平峰时段的平均可达性。本文可为提升老年人就医出行可达性和公交系统适老化水平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GIS的标准公交基础信息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交规划和管理的发展需要一个标准化的公交基础信息系统。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用型公交GIS基础信息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框架结构,运用双重参照系统和动态分段技术实现了系统核心部分——公交网络数据库的设计,并提出了基于组件GIS的系统开发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
能否准确分析卫星城高铁站的公交可达性,是评判公交系统对高铁客流的集散能力,进行线路和站点优化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基于卫星城高铁客流特性,提出了一种由点及面的公交可达性计算模型,分别从点和面两个角度对高铁站公交可达性进行计算分析,以求准确定位公交站点和线路不足。最后结合GIS仿真技术在实例中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给出分析方法和结果。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准确定位公交系统局部与整体的不足,并提供系统的优化方向,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缓冲区法(Buffer method)的站点可达性是公交不平等测度的基础数据,通常按乘客到站距离计算方式(直线或沿路网)或数量分布方式(随距离衰减或不衰减)对计算站点可达性的直线缓冲区法进行改进,但可达性计算结果差异对公交不平等测度的影响尚不明确.基于此,以浙江省海宁市为例,将直线缓冲区法与路网缓冲区法、直线衰减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土地利用特性、交通系统特性与出行者特性对城市区域可达性的影响,在分析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将区位特征、交通设施供给、出行成本定量化融入对居民出行效用的测算,建立基于出行效用的城市区域可达性模型。使用该模型对南充市中心城区不同时段可达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可达性由中心向外围递减趋势明显;各小区平峰期可达性均高于高峰期可达性;城市核心区与临江区域不同时段可达性差异明显;新城区与外围片区可达性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结果验证了该模型在城市区域可达性研究方面的有效性,可为规划人员统筹协调各区域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不同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形态不尽相同,因此其公交分担率指标也不应是统一不变的,而应结合该城市自身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公交分担率指标。鉴于此,基于城市整体的交通供需条件,考虑地面公共交通与私家车的竞争关系,以系统出行效率最优为目标,建立公交分担率指标优化模型。通过对模型分析可得出,城市公交分担率发展目标与该城市的交通供需系数密切相关,当供需系数较低时(算例取G≤1),建议公交分担率为0;当供需系数较高时(算例取G≥3.5),建议公交分担率为100%;当1<G<3.5时,适宜的公交分担率在0~100%之间取得;适宜的公交分担率随着交通供需系数的增大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逐渐减小;随着私家车-公交速度比增大,适宜的公交分担率呈下降趋势,两者关系曲线呈倒S形;公交平均载客率对适宜的公交分担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19.
基于GIS的公交网络配流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传统公交网络配流中忽视公交行驶时间与路段流量的微关联性及公交车的容量限制等方面存在的弊端, 提出了用拥挤函数概念描述出行阻抗与流量的关系。结合公交出行时间链对公交网络阻抗进行了系统化研究, 建立了基于站点的多路径-容量限制的概率分配模型, 并提出了在配流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同时将配流方法与GIS技术相结合进行公交网络配流分析。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科学的可达性计算是合理选择急救医疗服务的重要基础.本文面向急救医疗服务的合理选择需求,首先分析了急救医疗服务可达性的特征,建立了度量模型;然后,基于这一模型,分别研究了实际交通状态下特定医疗服务和多医疗服务竞争时的可达性,据此确定医疗服务的有效服务范围,合理选择医疗服务.传统的医疗服务可达性研究将可达性作为一个静态的固化值,无法满足人们在紧急情况下的精准就医选择需求.本文提出的可达性计算方案综合考虑了交通状态的时段、路段和方向差异,能更准确精细地计算医疗服务的有效服务范围,为人们在紧急情况时的就医选择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