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中国历史上的秦汉时代,在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后二世纪之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统一的封建帝国的建立和巩固,海上航运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渤海到南海的海上航路完全开通了,而且向东扩展到日本,向西远达印度洋。在这个基础上,三国时代的魏、吴两国,特别是吴国,在继续推进航海事业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千呼万唤千方百计发展内河航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河航运是既古老而又生机无限的运输方式.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曾为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传播发挥过巨大作用.现在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发展"的重大决策,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内河航运实现新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抓住机遇,制定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内河航运发展战略,事不宜迟.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十三五"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要抓住这一时期,加快发展,不辱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重大判断,是对交通运输发展阶段的科学定位,是对交通运输发展形势任务的深刻把握。黄金时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推进国家"三大战略"等大的时代背景综合作用于交通运输的集中体现。要充分考虑现阶段的发展要求,更要考虑长远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自隋唐繁盛,至宋元鼎盛,自明清衰落。绵延两千年、跨越亚欧非的海上丝绸之路,用其沧桑剧变,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苦难,留下了深沉的时空启迪。形成期——秦汉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与南海两条起航线。中国南方是南岛人种的发源地。先秦时代称之为百越民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他们拥有优秀的航海经验和冒险精神,足迹遍及太平洋和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具备独立国防政策和特殊安全环境的大国,发展一支有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武装力量是中国在政治上独立自主和经济上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要崛起,要发展,要振兴,要统一,一支强大的军队是必不可少的。在21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更多地依靠海洋,但海洋也是中国国防最大的不安定因素,来自海上的历次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上百年的屈辱,也是中国到现在还没有最终得到统一的根本原因。中国如果没有一支攻防兼备的海上作战力量,那么中国的统一和崛起将成为一句空话。只有具备控制海洋的实办,中国的国防安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6.
孙光圻 《世界海运》2011,34(4):54-56
<正>秦汉时代是我国封建主义社会的新生与上升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变革顺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航海事业的大发展获得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  相似文献   

7.
江南河考据     
多年来,人们众口一词,江南河由隋炀帝主持开凿于隋大业六年(610)。但据考据,江南河兴于秦汉,畅通于唐代,完善于五代吴越国时期,是先人们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经过科学规划、高端设计,精心施工,创造性的水利航运工程,是一个由塘埭斗门以及塘路纤道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组成的系统工程和纵横交错的河网,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伟大创造力和卓越的成就,是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发扬光大的宝贵物质和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是关于国内、国际民事合同的统一法规。它在《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的基础上,总结三法法律实践中的经验,吸收国际合同法的规定及其发展动向,由法律专家、教授和学术研究工作者起草并广泛征询意见而成。 《合同法》不但与国际做法接轨,而且还具有发展的前瞻性。它确立了社会主义市  相似文献   

9.
浩浩珠江,穿州过省,上连两部省区黔滇桂,下接东部沿海粤港澳,养育流域干干万万儿女,繁衍了独具特色的流域文化,从不停息地推动着沿江沿河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珠江水运,远自秦汉时期开始,就不断地为促进区域交通、周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进步、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珠江水运不但承担了促进水系各省区及港澳货物流通和经济往来的重任,更是水系各区域在文化和经济等方面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0.
内河港口发展不但对所在城市和沿江腹地经济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而且与沿海城市经济之间也有着相互促进的联系。内河运输在整个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内河港口发展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十二五"时期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内河港口的发展前景和投资机会值得港口经营人进一步研究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