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北京、厦门、郑州、常州等地均规划建设了快速公交专用道系统,通过近年来的运营实践,对城市的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鉴于此,结合郑州市快速公交首期工程建设案例,对城市快速公交系统规划与实施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各城市快速公交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国内大城市相继开始引入轨道交通系统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并引导城市空间合理发展。在轨道交通开通后,对地面公交系统进行调整,加强两者衔接,形成多模式协同的公交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以无锡为例,通过对地面公交发展特征和轨道沿线地面公交资源情况的梳理,提出了地面公交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地面公交系统调整目标,并从系统整合、网络融合、设施提升和运营协调四方面进行调整对策的探索研究,可为同类城市进行相关规划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交通拥堵是制约"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长三角"地区高度密集的城市居住人口和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决定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长三角"地区交通拥堵形势、实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巴士快速公交系统(BRT)将为真正意义上的"公交优先"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本文分析了国外城市巴士快速公交系统(BRT)发展态势,在结合"长三角"地区城市自身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地区发展城市巴士快速公交系统(BRT)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从智能公交系统建设运行中所需的管理制度配合工作角度出发,首先对系统建设运行中制度建设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入分析了系统建设实施对企业运营管理的影响,进而提出配合智能公交系统实施与运行的科学管理制度设计内容。本文为城市智能公交系统建设和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供了管理制度建设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选择问题是我国城市在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过程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主要针对轨道交通系统与快速公交系统的关键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层次分析法框架下讨论了发展快速公共交通的决策准则以及快速公交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的组合模式,以便在抉择大运量快速公交系统实现方式时,掌握充分的信息,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快速公交系统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快速公交系统的自身特点,首次从设施水平、服务水平、效益水平和与城市协调水平四个方面构建了适合快速公交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递阶层次结构,并对各评价指标的含义进行了具体的说明;接着提出了各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标准;然后,对灰色聚类评价方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最后,应用灰色聚类评价方法对某城市的快速公交系统发展水平进行了具体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运用灰色聚类评价方法能够对快速公交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正确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从系统整体出发首先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要素结构进行了全新的剖析,并在结合实际工作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公共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可能解决的方向;其次对城市公交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相应的系统分析工作流程,对公交系统特征、系统边界、系统外部环境、要素关联性、系统评价及系统决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公交系统全面有效的规划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作为一种介于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新型公共交通运营系统以其独有的特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可有效地缓解城市道路拥堵.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面临的问题,对BRT与常规公共交通进行了对比,总结了BRT的优势;介绍了国外快速公交系统发展的先进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针对我国BRT发展现状,提出发展快速公交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快速公交系统的客流得到可持续发展,和根据城市新区公交导向发展的客流变化分析公交引导城市发展的发展阶段,针对公交导向城市发展的阶段以及它支撑快速公交系统的程度,分析其设施配置方案的不同级别,建立快速公交系统和公交导向发展的协调规划模型,分析公交导向发展和快速公交系统间的互动关系,利用模型模拟公交导向城市发展的进程和快速公交系统的设施配置,使二者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7):165-16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正逐步在智能交通中得到广泛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设计了一种智能公交系统,设计了系统的架构、数据流图;并分析了系统中的关键技术,旨在提高公交系统运营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拥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城市交通拥挤现象加剧及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居民对公共交通的需求与日俱增,公共交通发展潜力巨大。快速公交系统是介于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新型运营系统,是大容量车辆为运载工具的快速交通方式。本文针对成都交通所面临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快速公交系统的概念及优劣势以及国内外快速公交系统建设情况等;从城市公共交通特征出发。对成都主城区实施快速公交的优劣势以及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在现有道路资源的条件下探讨了成都主城区快速公交线网布局的规划原则、策略以及快速公交系统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的三种发展模式。旨在进一步改善成都主城区快速公交系统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传统的文化旅游景点分散,景点与景点之间的关联性较差,游客出行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随着深度游、特色游、亲子游等旅游方式的兴起,如何结合游客需求,利用微循环公交系统搭建旅游便捷出行平台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新机遇。新穗巴士基于自身微循环便民公交系统,探索打造微循环公交与文化旅游融合模式,创新服务产品,提供高效、优质出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需求。  相似文献   

13.
魏涛  金凡 《城市交通》2007,5(2):55-59
雅加达市快速公交系统经过3年多的建设,目前已有3条快速公交走廊投入运营,经过首期线路的运营,使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部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更多快速公交走廊的建成,快速公交网络将初步形成.从雅加达市城市交通环境和快速公交系统发展的背景出发,通过分析快速公交系统的组成及特点,总结了快速公交发展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希望对中国城市的快速公交系统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城市公共交通行业迅速发展,一种新型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快速公交(BRT)得到广大城市管理者、市民的极大认可。本文主要阐述了BRT的组成、BRT智能系统的构成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现状及应用效果,可为其他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综合考虑智能公交系统和公交一体化系统,将二者作为分系统,提出智能公交一体化系统的构想,并利用系统工程理论进行初步研究。一方面,智能公交系统作为ITS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一条全新且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公交一体化系统作为城市公交系统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可以更有效地满足城市居民多元化、多层次的出行需求。从区域调度和票制一体化两个分系统的热点问题入手,论证了在我国城市建立完善的智能公交一体化系统的可操作性,给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思路,也为智能公交一体化系统在实践中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快速公交系统(BusRaPidTransit)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共交通模式。本文从快速公交系统的组成、特点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的优越性出发,分析了BRT在大城市的基本应用模式及其特性,以正在运营中的杭州快速公交系统建设为例,重点结合快速公交B1线,分析其运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给出杭州未来快速公交网络规划建议,探索适合杭州经济发展的、因地制宜的快速公交发展模式,为杭州及其他城市下一阶段快速公交规划与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出行时间可靠性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的发展,快速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逐渐融入到常规公交系统中,构成了复杂的多模式公交网络,在此公交网络环境下乘客公交出行时间的稳定可靠程度直接影响到公交系统的服务性能,因此,本文以常规公交和地铁组成的典型多模式公交网络为研究对象,利用状态增广技术,建立了换乘约束条件下的出行时间可靠性模型,从而为评价和改善多模式公交网络服务性能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城市公交系统网络形态和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结合综合公交系统内涵分析和规划必要性论证,研究构建综合公交系统规划的原理性框架,可为特大城市公交系统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分析快速公交系统的组成和优点,探讨沈阳城市快速公交系统的适用性和建设的必要性,以及沈阳发展快速公交系统的有利条件,提出了沈阳快速公交系统的布局方案、设置形式、配套设施配备等建设发展思路,并进行社会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论文以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为研究背景,针对中国城市常规公交运营的正点率低,换乘不方便,舒适性差,乘客信息系统不规范等问题,运用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相关理论和方法,探讨研究能够改变上述问题,达到良好效果的更高层次的新型城市公共交通运输形式——智能快速公交系统(BRT),创造性的提出了适合于我国快速公交系统的智能交通理论体系,为进行更深的细节研究构造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