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交通不断发展,交通出行方式呈现多元化,选择电动车出行占有一定的比例.目前对于电动自行车交通问题已经展开研究,但不够深入.文中结合南京探讨电动自行车交通形成的原因,分析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广义费用建立了电动自行车出行成本模型及可替代出行方式的出行成本模型,以客观数据为基础,计算电动自行车广义出行成本,以用于电动自行车的出行特征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2.
电动自行车给居民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城市交通管理带来了难题。通过对电动自行车管理问题和引发原因进行剖析,得出电动自行车定性不准、管理滞后、道路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主要原因,应通过完善电动自行车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引导和管理电动自行车,保障非机动车路权等措施使电动自行车发挥其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交通大数据对城市交通进行交通研究是当下规划设计的热点。以晋江市中心城区非机动车网络规划为依托,对晋江公共自行车出行大数据进行分析,使用百度开源可视化编程平台ECharts将每组公共自行车的出行轨迹、到发时间以及出行起讫点等数据分析转化为规划关键数据。结果表明,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以精准获取城市自行车主要通行通道以及城市骑行热点等规划关键数据并应用到晋江非机动车网络及设施规划中。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电动自行车骑行者的视觉行为特征,明确其对电动自行车行驶安全的影响,采用德国SMI IVIEW X帽子式眼动仪对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在包含机非混行、行人非机动车混行、机非隔离3种类型的固定路段开展了眼动实验,获取了骑行者在不同的道路环境中的眼动参数,包括眼动时间、视角分布、注视持续时间和注视点分布等。根据数据结果,结合现状电动自行车路段行驶状况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建议: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尽量将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分离,设置合理的非机动车道和路边停车带,减少机动车对非机动车骑行的影响;同时应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分离,减少电动自行车和行人之间的冲突隐患。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大中城市当中,自行车所承担的客运交通的比重相当大。据有关资料统计,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自行车出行量占城市总出行量的比例约为36%,大大超过公交客运量。近几年,电动自行车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非机动车出行的出行范围,在上海、天津、武汉等国内特大城市,甚至出现了非机动车出行比例上升的状况。以广州的情况为例,实施部分道路的禁非改造后,交通方式构成中,自行车占总出行量的比例由1984年的34.05%降至1999年的21.47%,而摩托车、私家车及出租车等便捷的交通工具,其出行比例都在上升,公交系统(包括地铁)出行比例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因此,并不能说明禁止非机动车出行是积极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混合交通是指各种交通工具或各种交通工具与行人共用同一单幅道路的交通现象,通常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不同种类机动车的混合交通 二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混合交通 三是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的 混合交通。其中.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混合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的主要特征.尤其是机动车与自行车在交叉口的混合通行状况更是各城市交通管理的一大难点。主要表现在机动车与自行车在交叉口的冲突所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交通信息负荷量和交通信息变化的非机动车骑行过程,分析了骑行行为的安全性.针对不同的交通信息负荷量下非机动车骑行者的骑行行为,从骑行的安全感和舒适度出发,借助交通行为分析理论,设计了非机动车行车实验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分析了非机动车的速度和加速度特点,并根据自行车速度不稳定、波动频率高,而电动自行车速度相对稳定,但速度高、加速度大的特点,得出电动自行车安全性差的结论,验证了实验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为弥补在非机动车道设计方面对电动自行车考虑不足的情况,有必要对由人力/电动自行车组成的饱和混合流下非机动车道基本需求宽度进行研究。以非机动车饱和混合流为研究对象,从非机动车的物理运动宽度组成出发,通过构建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非机动车物理运动宽度的影响因素,对分类自变量进行组合筛选;建立了不同组合类型下的非机动车速度与运行摆幅、路侧安全净距线性模型,得到性别为女性、年龄为老年和车型为电动自行车为最不利组合的结论;根据非机动车道的85%位运营速度确定最不利组合下的非机动车物理运动宽度,进而确定非机动车道基本需求宽度;针对非机动车道宽度合理性验证的准确性问题,从稳定性角度提出了运用速度熵来验证基本需求宽度合理性的方法,并以多条非机动车道路段为例进行了实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隔离栏和划线下,非机动车单车道基本需求宽度分别为1.65、 1.50 m;在绿化带、隔离栏和划线下,非机动车两车道基本需求宽度分别为2.90、 2.80、 2.65 m。在同一车道数和隔离方式下,车道宽度越宽,交通流速度熵越高;随着非机动车道宽度增加,以基本需求宽度为拐点,非机动车道的交通流速度熵变化幅度增大,稳定性更...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动自行车的快速增长,在当前的城市非机动车构成中,电动自行车的数量已经与自行车数量相当甚至是超过了自行车的数量,电动自行车与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行驶时形成混合交通流。与自行车相比,电动自行车的速度快,重量大,制动时惯性大,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因此,借鉴机动车道的车道划分思路,从交通安全的角度,提出对非机动车道进行划分,使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各行其道。在分析电动自行车和普通自行车行驶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提取车辆长度,期望车速分布,横向超车距离等驾驶属性作为输入参数,利用微观仿真软件VISSIM分别建立混合车流和车道划分模型,采用车速差,变换车道次数等多种安全评价指标确定不同车道划分方案的安全效果,同时也对方案的交通效率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电动自行车出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电动自行车使用者和非电动自行车使用者抽样调查数据,从居民收入、出行距离和时耗等方面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Logistic的电动自行车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并且计算了电动自行车的出行距离和时耗曲线.本文的研究成果填补了目前自行车交通研究的一项空白,为政府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基础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11.
杨莹莹 《交通标准化》2011,(19):148-153
从非机动车保有量、出行特征、通道建设等多个角度出发,阐述杭州市非机动车交通发展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合理引导非机动车交通有序发展,进而促进城市交通系统的低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国内若干城市自行车交通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探讨了城市自行车交通的主要特征,其基本内容有出行方式结构特征、出行目的结构特征、出行目的结构特征、出行职业结构特征、出行年龄结构特征及出行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对城市居民自行车交通出行时耗分布特征与城市居民总体出行时空分布特征的比较分析,求得城市的自行车交通时空分布的合理出行范围及在不同规模城市交通结构中可能分配的比重。  相似文献   

13.
非机动车计算机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拥有1000多万辆非机动车,非机动车的种类已经扩展到自行车、人力三轮车、电动自行车、燃气助动车和残疾人专用车5种,非机动车已经成为影响上海交通的主要因素。通过计算机系统对非机动车进行管理,无疑是较为有效的办法,事实上也确实提高了对非机动车的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4.
非机动车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否适应广州市的交通情况,仍需要深入研究.本文在总结非机动车发展趋势、广州交通设施和出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广州市非机动车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以期对非机动车交通的发展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非机动车计算机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拥有1000多万辆非机动车,非机动车的种类已经扩展到自行车、人力三轮车、电动自行车、燃气助动车和残疾人专用车5种,非机动车已经成为影响上海交通的主要因素.通过计算机系统对非机动车进行管理,无疑是较为有效的办法,事实上也确实提高了对非机动车的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6.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慢行交通 1)概念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一般情况,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1的交通方式。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由于许多大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虽然慢行交通出行速度较低,但在出行方式选择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交通结构中,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电动自行车越线行为产生的机理,建立了基于生存分析的越线风险模型,以评估各影响因素下电动自行车的越线风险.通过应用越线车速作为自变量,建立生存函数明确越线车速与累积越线比例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非参数回归分别分析非机动车道宽度、相邻机动车道交通流状况对越线速度的影响,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获取上述影响因素下电动自行车越线的相对越线风险值.通过对西安市不同宽度和交通流状况的道路实测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越线风险可通过电动自行车的车速体现,当车速从20增长到35 km/h时,累积生存比例从71.2%快速下降至16.4%;非机动车道宽度及相邻机动车道交通流状态对越线速度影响显著,非机动车道宽度为260和220cm道路的车辆越线风险分别为180cm道路的0.688倍和0.859倍,自由状态车辆越线的风险为非自由状态的2.445倍,高密度非机动车道的越线风险是低密度状态的2.590倍.研究结果可为含电动自行车的混合交通流环境下的交通设计及交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减少电动自行车对机动车的交通干扰,提高未设置非机动车道城市主干路的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针对未设置非机动车道城市主干路电动自行车对机动车的干扰影响进行了分析。首先,采用无人机高空俯拍5条未设置非机动车道城市主干路的交通流视频,运用DataFromSky视频分析平台自动提取电动自行车和机动车的速度、轨迹、流量等数据;然后,根据交通干扰发生位置与影响后果,将电动自行车对机动车的干扰划分为无干扰、间接干扰及直接干扰,采用机动车最大横向偏移距离均值■和地点车速均值变化率ΔV两个指标来研究不同干扰下机动车横向轨迹偏移距离和速度变化的规律;最后,引入交通安全干扰系数和通行效率干扰系数量化电动自行车对机动车的干扰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间接干扰对所有车道机动车横向轨迹变化影响均较小,■最大变化范围为-0.56~0.16 m,直接干扰对所有车道机动车横向轨迹变化影响均较大,■最大变化范围为0.23~1.61 m;交通流运行稳定时,间接干扰、直接干扰对机动车速度影响分别为较小、较大,交通流处于加速阶段时,间接干扰、直接干扰对机动车速度影响分别为很小、较小;右侧路缘带宽度从小到大的试验路段A,C,D交通安全干...  相似文献   

19.
交通仿真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方案预测的准确性和实时再现性。在以模拟机动车为主的仿真软件不能较好满足国内混合交通的背景下,非机动车跟驰模型的研究尤为重要。论文首先参照机动车定义了非机动车的虚拟行车道,提出了跟驰状态的判断条件,以此作为非机动车跟驰行为的研究基础。其次,以车辆间应保持的最小安全车头间距为思路,充分考虑非机动车中电动自行车与自行车之间的差异,构建了非机动车的跟驰模型。最后,将模型所涉及的参数与宏观的交通流参数联系起来,通过流量、速度和密度关系,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研究对于完善现有的交通仿真软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秦余  于泉 《交通标准化》2017,3(3):20-29
为研究信号交叉口行人与非机动车的干扰机理,通过对拍摄的视频进行标定,获取行人与非机动车在穿越信号交叉口过程中每间隔0.1s 的瞬时位置、速度、加速度数据,通过分析行人与非机动车运行轨迹的重合程度,研究行人与非机动车各类型出行方式之间的干扰程度;通过分析干扰和非干扰状态下行人与非机动车的水平偏移量、速度、加速度以及加速度方差的不同,研究干扰对行人与非机动车运动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行人受干扰时,水平偏移量是主要改变量;电动自行车和电动三轮车受干扰时,速度是主要改变量;自行车受干扰时,水平偏移量和速度都有变化;干扰对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加速度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